胆总管T管引流或胃肠道用于导管造瘘后,其机体解剖发生改变,在横结肠系膜上、下或裂口处形成异常间隙,肠曲钻入引流管与侧腹壁之间的间隙,形成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其多发生在手术后近期,呈现为典型的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并易发生嵌顿肠管的绞窄、坏死。临床上如胆肠内引流术后近期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则要高度警惕有内疝形成的可能,应及早行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复位肠管,封闭裂隙。
胆肠引流术后,腹腔内解剖结构发生改变,肠管如钻入因手术因素或自身因素形成的孔隙,易发生胆肠引流术后内疝。
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形成的主要解剖基础是术后解剖发生改变,形成异常间隙。实施胆肠内引流手术时需在横结肠系膜上开一口,将远端游离的空肠袢穿过此开口,上提与胆道吻合,在横结肠(系膜)上下形成了两个异常的间隙。上间隙由于横结肠及其系膜、大网膜的阻挡,极少导致肠管窜入,而且因其比较宽大,即使肠管窜入亦很少发生嵌顿。下间隙则较小,一旦小肠疝入易于发生嵌顿。
术后饮食的恢复、质与量的改变,可引起肠蠕动亢进或肠功能紊乱。如遇有腹内压增高(如严重腹胀)、体位改变等因素,易促使肠管由横结肠系膜裂口或下间隙疝入而发生内疝。
目前此病暂无流行病学资料。
进行过胆肠管内引流术的人群容易好发此病。
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多于术后近期发生,临床表现为典型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如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
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可持续数秒或数分钟,疼痛期间伴有肠鸣音亢进,肠鸣音呈高调,有时可闻到气过水声,如果疼痛间期不断缩短,以致成为剧烈的持续性腹痛,应考虑发生肠绞窄可能。
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进食或饮水均可引起呕吐;晚期呕吐物为肠内容物。
发生绞窄时,腹部呈不对称性膨胀,可触到膨大的肠襻。
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
当肠管发生嵌顿、坏死时,肠壁血运障碍或失去活力,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刺激腹膜可产生腹膜炎的表现,患者腹肌紧张、腹壁强直,可有压痛反跳痛。由于肠管坏死失去活力,肠道蠕动消失,可有肠鸣音消失。
体液丧失及因此而引起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是肠梗阻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肠梗阻患者由于不能进食,呕吐频繁,使体内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
梗阻以上肠管内毒素明显增加,同时由于肠壁血运障碍或失去活力,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细菌和毒素渗透至腹腔内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和毒血症。
严重的缺水、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细菌感染、毒血症等可引起严重的休克。
胆肠引流术后内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对于有疑似胆肠引流术后内疝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一旦术后中出现肠梗阻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已经确诊胆肠引流术后内疝的患者,若出现剧烈腹痛、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腹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突发剧烈腹痛、口渴、烦躁、神志模糊、血压下降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因脱水,血液浓缩而升高,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明显升高时考虑发生肠绞窄。
血清电解质,如K+、Na+、Cl-等检查反映机体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反映机体酸碱失衡情况。
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考虑肠管有血运障碍。
肠梗阻发生4~6天后,X线检查即显示出肠腔内气体,立位或侧卧位拍片,可见多数液平面及胀气、肠襻。
能够直观的观察到疝发生的部位及疝内所含的脏器,对病情的诊断有极大帮助。
多数表现为慢性单纯性、不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病史较长,发病缓慢,且可反复发作,从新生儿直到老年人均可发病。
X线钡剂造影有助于内疝的诊断,并可明确内疝的部位和类型。肠梗阻形成后,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出多个液平,肠系膜血管造影的血管影像可辅助诊断。B超检查可在腹内某一部位探测到异常积气,或见一团小肠襻聚集在一起。
当确有某种肠梗阻存在时,如恶心、呕吐、肠鸣音亢进、肠道出血及腹内某个部位有异常隆起时,应及时做剖腹探查术,并可确诊是否为腹内疝及其部位和类型。
同其他腹内疝一样,本病术前难以确诊,多因术后急性肠梗阻手术时得以明确诊断,如胆肠内引流术后近期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则应高度警惕内疝形成的可能。
一旦确诊或怀疑本病,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手术,以明确诊断,复位疝入和嵌顿的肠管,封闭裂隙。
胃肠道手术时间较长,同时肠管发生嵌顿、坏死,细菌繁殖易发生严重感染,需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患者多处于严重应激或高分解代谢状态,较长时期的禁食、胃肠减压及术后发生的肠瘘、腹腔内感染,体内大量的结构蛋白质被作为供能物质消耗掉。长期的严重消耗会导致重度的混合型营养不良。术后的营养支持疗法是保证手术成功、患者痊愈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旦怀疑有内疝时应进行手术治疗,对已诊断为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者,更应在充分术前准备的条件下及早进行剖腹探查术。
找到内疝后先设法将嵌顿的肠襻复位,然后缝闭疝环口,缝闭疝环口时注意勿伤及重要的血管,若疝入的肠管发生坏死则须予以切除。
已找到内疝后,若疝囊颈部过紧不易复位,则应先设法将疝口或裂孔予以扩大,或将疝入的小肠在严密保护下进行穿刺减压,使小肠萎陷以利复位。疝囊颈部往往含有重要血管,不宜全部切开,可在疝囊前壁无血管区切开疝囊。
若麻醉下进入腹腔后发现疝入的小肠已自行复位,应在内疝好发部位仔细寻找有无小的疝环口,设法将异常的裂孔或隐窝口予以缝闭,以防内疝复发。
营养治疗是所有消化道疾病治疗的基础,是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必不可少的措施。总的原则为确定合理的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术后进食不宜过早,即使胃蠕动已恢复,也应将进食时间延至术后7~10天。术后较长时间禁食可减少消化液分泌量,有利于消化道黏膜的修复及减少消化道瘘的发生。
开始进食后, 指导患者先饮温开水30~50ml, 间隔1小时重复2~3次,无不适后进食流质,如米汤、水果汁、鱼汤等, 如无不良反应再吃半流质,如稀饭、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患者出院时须仔细讲解饮食注意事项, 如忌烟酒、忌食辛辣食物, 饮食上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胆肠引流术后内疝如及时发现,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目前尚能治愈。
胆肠引流术后内疝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胆肠引流术后内疝术后,康复出院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胆肠内引流术内疝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饮食上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牛奶、鱼肉等。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籽、鱼籽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饮食上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牛奶、鱼肉等。
避免暴饮暴食,增加消化液分泌及胃肠道负担。
胆肠引流术后内疝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正常为主,还需避免发生并发症或在并发症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在日常生活中,家属和患者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日常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争取早日康复。
患者应戒烟、戒酒,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避免剧烈的活动,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
清淡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营养均衡、规律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增加腹部压力,引起内疝。
根据气温适时增减衣服,注意腹部保暖,保护肠胃,避免肠胃功能紊乱而引发内疝的复发。
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来预防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患者主要是从饮食、运动、保暖等方面做好个人护理,以降低本病的发生率。
术后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禁烟酒。
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尤其是餐后剧烈运动更应禁忌,避免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诱发内疝。
生活中应根据气候增减衣物,防寒保暖。
4415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