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感染主要是胆囊炎和不同部位的胆管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胆道感染主要是因胆道梗阻、胆汁淤滞造成,胆道结石是导致梗阻的最主要原因,而反复的感染可促进结石形成,并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可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一般经积极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
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
包括急慢性胆囊炎
包括急慢性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胆道感染主要是胆管梗阻导致胆汁无法及时排出,胆汁刺激黏膜引起的。另外,细菌感染、严重创伤、烧伤等也可以引起胆道感染。
结石可突然阻塞或嵌顿于胆囊管或胆囊颈,嵌顿的结石也直接损伤受压部位的黏膜引起炎症,以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滞留、胆汁浓缩。高浓度的胆汁酸盐具有细胞毒性,引起损害,加重黏膜的炎症,甚至坏死。
多为继发性感染,致病菌可通过胆道逆行侵入胆囊,或经血循环或淋巴途径进入胆囊,胆汁或胆囊壁细菌培养阳性者占50%~70%。
如果患者有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和大手术后,可造成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胆道系统出现血运障碍,引发胆道感染。此外,长期禁食、全肠外营养、妊娠期等,也可导致胆汁淤积,诱发此病。
由于饱餐、进食大量油腻食物,会促进胆汁分泌,当胆囊内胆汁推动结石滚动的时候引起梗阻,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刺激胆囊壁引起。
胆道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以50岁以下女性多见,尤其是不吃早饭的人群,发病跟季节无关,也没有特定发病区域。
如胆囊结石、单管结石患者好发此病。
可导致胆汁淤积而发病。
此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易患此病。
胆道感染可有发热、寒战、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且多见于饱餐或大量进食油腻食物之后。胆道感染可出现胆囊癌,胆囊穿孔、坏疽,肝脓肿、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
急性发作时主要是上腹部疼痛,开始是仅有上腹部胀痛的不适,逐渐发展至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常常是本病诱发因素。疼痛可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伴随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如果病情继续发展,疼痛可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病人常有轻至中度发热,通常没有寒战,可有畏寒,如出现寒战、高热,说明病情发展至胆囊坏疽、穿孔或胆囊积脓,或合并急性胆管炎。10%~20%的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可能是胆色素通过受损的胆囊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或临近炎症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约10%~15%的病人因合并胆总管结石导致黄疸。
症状常不典型,多数人有胆绞痛病史,病人常在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胀、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多在上腹部,可牵扯到右肩背部,较少出现畏寒、高热或黄疸,可伴有恶心、呕吐,仅有上腹部轻微压痛。
具有夏科氏三联征(Charcot三联征),即腹痛、发热和黄疸。腹部查体可有腹膜刺激症状,如果有胆囊积液,可在体表扪及胆囊。随病情发展,可合并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表现,即为Reynolds(雷诺)五联征,此时多已进展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症状,尤其是没有典型的黄疸表现。当患者出现症状后,轻者可有易疲乏、厌食、体重减轻、腹痛、发热、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重者则可出现明显黄疸、肝脾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等肝硬化晚期症状。
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可有腹痛,而黄疸较轻,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神情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合并休克可表现为烦躁不安。体温常升高到39~40℃,脉搏快而弱,血压降低,嘴唇发暗,指甲青紫,全身皮肤可能有出血点或皮下瘀斑,剑突下或右上腹有压痛,可有腹膜刺激征。
主要是恶心、呕吐、厌食、便秘,但是没有特异性。
结石长期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当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管,会导致胆囊壁缺血、坏疽,进而引发胆囊穿孔、坏疽。
重症感染会导致肝脓肿、感染中毒性休克。
胆道感染通常不会自行痊愈,且跟胆结石有很大关系,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阻止结石继续增大,可改善症状。
出现剧烈上腹疼痛、黄疸、发热、寒战,且于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要立刻就医。
既往有胆结石,且饱餐及饮食油腻后出现腹胀、腹痛,或牵扯到右肩背,要及时就医。
如果既往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痛,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看是否存在心梗或胆道感染。
建议患者到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普通外科就诊治疗。
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经常饮酒、进食油腻食物?
是否有不吃早餐的习惯?
是否有暴饮暴食的习惯?
既往是否有胆结石?
观看患者皮肤有无黄疸;触诊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墨菲征(Murphy征)阳性。
血常规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如果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就反映有感染灶存在。
检查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鉴别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腹痛,因为胆道感染可以诱发急性胰腺炎,但是对于血清淀粉酶,急性胰腺炎会升高,而胆道感染则不会升高。
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胆结石,还可以鉴别胰腺肿大、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对于病变定位很有帮助。
能明确病变范围及程度,可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发病前有食用油腻食物史。
突然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且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胛部放射,伴随恶心、呕吐、发热。
右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少数可见黄疸。
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胆红素可能增高。
B超可见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或毛糙,囊内有浮动光点,伴有结石时可见结石影像。
X线检查:胆囊区腹部平片可有胆囊增大阴影。
符合3条以上即可确诊。
有胆绞痛病史,且反复发作。
既往有胆结石病史,近期突然高热、寒战、腹痛,伴随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心率增快。
胆囊炎急性发作,有时候会跟消化性溃疡穿孔相混淆,这时候可以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胆囊B超进行鉴别。
胆道感染是急性炎腺炎的一个重要病因,有时候从症状上不能准确的进行判断,这时候可以查急性胰腺炎的血清标志物,比如淀粉酶、脂肪酶,再结合病史、症状进行判断。
肝脓肿也会出现右侧腹痛、不规则发热,但是肝脓肿白细胞会显著升高,B超和CT有鉴别诊断价值。
胆囊癌多数跟胆结石慢性刺激导致有关,好发于中老年人,且女性多见,主要症状是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厌油腻,晚期会出现黄疸,彩超和肿瘤标志物有助于鉴别诊断。
结肠肝曲部的癌肿也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但是患者有排便习惯改变,比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便血等结肠癌的症状。
胆道感染较轻时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若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建议手术治疗,通常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胆道感染患者如果腹部疼痛严重,可以肌肉注射阿托品,如果不能缓解,可以即刻手术。
目前药物不能完全溶解或排出较大的结石,所以胆结石引起的胆道感染一般需要做手术切除胆囊。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一旦确诊坏疽、穿孔,也要及早手术。慢性胆囊炎应行胆囊切除,不能耐受手术,可以暂时应用抗生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立刻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
促进胆汁分泌的药物:乙酰胆碱、胃泌素、促胰液素可作用于肝细胞,增加胆汁的分泌。舒胆灵、去氢胆酸及中药茵陈能促使胆汁的分泌,高蛋白质饮食(蛋黄、肉、肝等)可引起胆汁流出增多。
解除胆道痉挛药物654-2、阿托品、硫酸镁等,能使Oddi括约肌松驰,减轻胆总管下段痉挛性梗阻。当胆道痉挛引起胆绞痛时,可舌下含服三硝酸甘油片或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往往能解除痉挛。
增加胆囊收缩的药物,如硫酸镁,可引胆囊收缩。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一般是在腹腔镜下进行胆囊切除。如果胆囊积脓,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如果病变在胆管,可视具体情况进行经皮肝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减压及T管置入。
胆道感染经手术治疗后,一般不会明显影响身体健康,平时需要注意饮食不要过量,少吃油腻食物。
胆道感染经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
胆道感染患者胆囊切除后通常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胆道感染患者术后1个月需复诊,可进行B超、血常规等检查,明确愈合情况。
胆道感染的饮食原则主要为术后要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另外,还需戒烟、戒酒,避免降低身体免疫力而易发病。
治疗期间要清淡饮食,可以帮助消化,比如稀粥、稀面条等。
由于胆囊切除后无法分泌胆汁,会影响消化,所以术后不要进食过多,尤其少吃肥猪肉等油腻或脂肪含量多的食物,以免增加消化负担。
多吃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可促进胆囊收缩,有利于胆囊排空,比如鸡、鱼、各种瘦肉等。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比如进食柚子、橙子、柑橘、苹果、柠檬、草莓、猕猴桃和各种绿叶蔬菜。
少吃含糖类多的食物,比如甜味糕点等,因为甜食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腹胀。
胆道感染的患者需注重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疾病反复发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如果出现皮疹、胃痛、恶心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进行了手术,需注意敷料是否干净;如果置入T管,需保持管道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等是否有异常。
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
如果是胆结石导致的胆道感染,且没有做胆囊切除手术,平时要少吃油腻食物,以免胆汁刺激胆囊壁导致炎症反复发作,或胆囊收缩引起结石滚动导致胆管堵塞。
由于胆道感染多数是胆结石导致的,所以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起居和开朗的心情可以减少胆结石的形成。
有暴饮暴食习惯的群体要定期做胆囊B超,如果胆囊壁出现结晶,可以口服小柴胡颗粒,以免结晶生成结石。
饮食方面要避免摄入过多油脂,每日食用建议不要超过25g。
保持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比如不熬夜、暴饮暴食。
加强运动,控制体重。
存在胆道结石疾病或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以免胆汁淤积出现胆道感染。
4705点赞
[1]王晨,王建安主编.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