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窄性肠梗阻是肠壁血运发生障碍的肠梗阻,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可能会导致患者表现出腹痛、呕吐、便血、腹胀等症状出现,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肠壁坏死、穿孔等现象,病情危急后会出现死亡,可以通过药物以及手术等方式治疗该疾病。
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常见原因可能是由于结石、肠粘连(如腹部手术史、腹膜炎病史)、腹内疝、腹外疝、肠扭转、炎症、肿瘤、血管性病变所致。
肠管腔堵塞压迫:如虫团、食积、结石。
肠粘连(如腹部手术史、腹膜炎病史)、腹内疝、腹外疝、肠扭转。
肠管壁病变:如套叠、炎症、肿瘤、血管性病变。
单纯性肠梗阻可进展为绞窄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绞窄性肠梗阻可发生于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的基础上,单纯性肠梗阻因治疗不善而转变为绞窄性肠梗阻的占15%~43%。
腹部手术导致肠粘连者。
有肠道肿瘤者。
有疝气者,如腹内疝、腹外疝。
肠管腔阻塞者,如结石。
绞窄性肠梗阻最常见以腹痛为主,急骤发生的剧烈腹痛持续不减,且疼痛部位较为固定,全身情况急剧恶化,甚至可发生休克。
急骤发生的剧烈腹痛持续不减,或由阵发性绞痛转变为持续性腹痛,疼痛的部位较为固定。若腹痛涉及背部,提示肠系膜受到牵拉,更提示为绞窄性肠梗阻。
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强直,腹胀与肠鸣音亢进则不明显,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
呕吐物、胃肠减压引流物、腹腔穿刺液含血液,亦可有便血,严重的患者会表现出停止排气排便的现象。
全身情况急剧恶化,毒血症表现明显,可出现休克。
腹部不对称、局部隆起或触及有压痛的肿块(孤立、胀大的肠袢)。
绞窄性肠梗阻发病急骤,腹腔内的急性炎症大量渗出,可引起继发性弥漫腹膜炎,常需要手术治疗,属于外科急腹症之一。
当绞窄性肠梗阻并发继发性弥漫性腹膜炎时,患者可出现高热、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脓毒血症表现。
当绞窄性肠梗阻发生,出现肠道扭转时会出现肠壁血运障碍,肠管极易发生缺血坏死,容易造成肠道穿孔。
绞窄性肠梗阻发病急骤,当出现持续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同时有便血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检查非常有必要。
当出现腹胀、恶心及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时,且无法得到缓解,或者出现阵发性绞痛,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疼痛程度越来越重,且呈持续性,需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胃肠外科、普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严重不适或并发症,如剧烈腹痛,且呈持续性,或是高热、呕吐等,可就诊于急诊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使用过药物缓解症状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多数患者会出现腹部肿块、肠鸣音亢进、腹腔有移动性浊音等现象。
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尿比重均升高,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血气分析和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测定、肾功检查(了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状态)。
假肿瘤征、咖啡豆征、小跨度卷曲肠袢、小肠内长液平征、空回肠换位征。
肠壁密度增高、肠系膜模糊、积液(特异性不高)、缆绳征、靶征、旋涡征、腹水、积气。
绞窄性肠梗阻指的是缺血坏死,表现可有明显腹痛,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甚至有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表现。腹部有明显压痛、反跳痛。
血常规提示血象明显升高,腹部CT可以发现肠管增粗、增厚,肠管增强区域没有明显的增强。
单纯性肠梗阻主要是由肠内异物堵塞或肠肌痉挛等因素引起的,而绞窄性肠梗阻主要是由于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
需要同绞窄性肠梗阻相鉴别。胰腺炎患者一般发病前都有暴饮暴食病史,而且化验血尿淀粉酶会有升高表现,腹痛症状会比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更加剧烈。
绞窄性肠梗阻治疗原则为矫正因肠梗阻引起的全身性紊乱和解除梗阻,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一般治疗为辅。及时的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抢救生命。
主要是将胃肠道的积气和积液吸出,以减轻腹胀,可以有效的缓解肠梗阻的出现或者避免更加严重。
可以有效的避免绞窄性肠梗阻更加严重。
当患者出现了肠道穿孔、腹膜炎等表现时,要及时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处理,避免出现炎症反应。
还选择营养支持治疗以及吸氧治疗等方式,起到治疗和缓解疾病症状。
当患者出现肠穿孔、腹膜炎、肠坏死时,容易出现感染的现象发生,需要及时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治疗和预防感染,避免疾病更加严重。
可以选择补液的方式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还要继续使用葡萄糖、氨基酸等药物,保证患者的营养平衡。
主要是可以选择粘连带松解术、肠扭转或肠套叠复位术,可以有效恢复肠道畅通。
当肠道内存在肠管肿瘤、炎症性狭窄或局部肠袢已坏死时,需要及时的切除肠道,可以更好解除梗阻以及恢复肠道血管的血液循环。
梗阻部位解除有困难(多见于肿瘤),为解除梗阻行远近端肠管吻合,旷置梗阻部位。
这种手术方式更适用于低位肠梗阻,当患者梗阻比较严重或者是病变比较复杂等情况下时,不能进行复杂的手术治疗,可以通过肠造口手术来帮助治疗疾病,有效的解除肠道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数病人可痊愈,总体预后良好。严重患者可引起肠壁坏死、穿孔,往往预后较差。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数病人可痊愈。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较严重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以后,应3个月后复查。
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宜吃清淡、营养、易消化、促进排便的食物。禁油腻食物及忌吃易产气的食物。
宜吃有营养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菜汤、蛋花汤、面片等。
宜吃容易消化、促进排便的食物,如海带、胡萝卜、山楂、菠萝、木瓜等,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可帮助排便,降低胆固醇。
忌粗糙、油腻食物,忌食火腿、鸡汤、肉汤、肥肉等。
忌食熘、炸、煎等食物,高温油脂中含有丙烯醛等裂解产物,可刺激肠道。
绞窄性肠梗阻的护理较为重要,要防止感染,应尽量卧床休息,但要随时关注压疮问题,平时注意体位的摆放,环境保持安静舒适。
多关心安慰病人,减轻其心理压力。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症状。
适量运动,每天坚持做有氧运动,注意不可过度劳累。
绞窄性肠梗阻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表现复杂多样。所以患者应随时关注自身病情,如果出现腹痛,且呈持续性,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肠镜检查。
术后患者应禁食,待肛门排气,拔出胃管后当天每1~2小时饮20~30ml水,第2日可进米汤,第3日改成流食,1周后改半流食,2周后可进食软饭。
术后病人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早期活动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防止肠粘连。
绞窄性肠梗阻是非常严重的肠梗阻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肠壁的血运出现了异常。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出现肠系膜动脉的栓塞以及肠腔过度扩张,肠套叠、肠扭转等因素长期得不到缓解,所以才会影响到肠壁的血运问题。所以预防绞窄性肠梗阻,首先要进行及时治疗,对于有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病史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措施,恢复肠道的通畅,可以有效避免绞窄性肠梗阻的出现。
既往有肠梗阻患者,要随时关注自身病情,单纯性肠梗阻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所以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至医院进行肠镜检查。
早期发现和治疗肠道肿瘤。
腹部手术后早期活动。
对患有腹壁疝的病人,应予以及时治疗,避免因嵌顿、绞窄造成肠梗阻。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和治疗肠蛔虫病。
避免腹腔感染。
加强自身免疫力。
4331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8-362.
[2]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89-494.
[3]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03-507.
[4]薛以华.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07):39-41.
[5]刘军玲.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原因与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5):141-14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