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常见于1岁以下的幼婴,多在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2天,或皮肤小脓疱数日至1周以后,突然出现高热。年长儿大多有弛张性高热,但新生儿则可低热或无热。肺炎发展迅速,表现为呼吸和心率增速、呻吟、咳嗽、发绀等。有时可有猩红热样皮疹及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腹胀(由于中毒性肠麻痹所致)等。可有嗜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惊厥,中毒症状常较明显,甚至呈休克状态。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病死率很高。
以支气管为原发感染灶,原发于支气管肺部病变者。
以明确的各种肺外感染灶,经由血行侵犯肺引起为肺炎者。
在入院前即发生的感染,或入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
指在入院前未发生感染,而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所导致的,对于体重过小或胎龄不足的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受抑制者是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易感因素,而患肺部疾病、长期反复住院、使用中心静脉置管、使用呼吸机等也是诱发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毒力,能产生溶血素、葡萄球菌激酶、凝固酶等多种毒素和酶,在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全,当病原菌由患儿体表或黏膜进入患儿体内,尤其是并发金葡菌败血症时,由于上述毒素和酶的作用,使其不易被杀灭,并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肺脏极易被累及。尚可有其他迁徙病灶,亦可由呼吸道感染后直接累及肺脏导致肺部炎症。在上述毒素和酶的作用下导致肺组织广泛出血性坏死和多发性小脓肿形成,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容易导致自身正常菌群紊乱,容易诱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也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
手术后经有创操作后容易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相关研究显示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大多并发于葡萄球菌败血症,多见于幼婴及新生儿,年长儿也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多见。常见于1岁以下的幼婴。平均年龄为生后3个月内。一般30%在3月内,70%在1岁以内。常在医院内或婴儿室内发生交叉感染引起流行。国外研究表明,体重过小及胎龄不足是败血症的2个高危因素,由于滥用抗生素的结果,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株明显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也见增多。对青霉素G耐药金葡菌已成为全世界难题。
体重过小或胎龄不足的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受抑制者、婴幼儿,特别是低体重(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早产新生儿(胎龄小于37周)免疫系统不完善,营养不良者、艾滋病感染者、患麻疹、百日咳及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导致免疫功能受抑制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癌症化疗药物等患者,由于抵抗力降低导致容易感染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以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变化较大及易于化脓为其特点。一开始可有1~2天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食纳稍差,或有皮肤小脓肿的病史,数天到1周后,突起高热、咳嗽、呻吟、喘憋、发绀,呼吸、心率加速等症状,可伴有咳黄绿色痰。可出现腔积液(如脓胸)、脓气胸、肺大疱、肺不张等并发症。
年长儿大多有弛张性高热,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患儿体温可不升或低于正常。
咳嗽较频繁,常伴咳痰,可有黄脓痰或脓血痰。
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
有时患者可有猩红热样皮疹。
可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腹胀(由于中毒性肠麻痹)。
肺炎发展迅速,可表现呼吸和心率增快、呻吟、青紫等症状,可有黄脓痰或脓血痰。
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或惊厥等感染中毒症状,甚至呈休克状态。
临床表现有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加重;患侧呼吸运动受限;语颤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其上方有时可听到管状呼吸音。当积脓较多时,患侧肋间隙饱满,纵隔和气管向健侧移位。胸部X线(立位)示患侧肋膈角变钝,或呈反抛物线状阴影。胸腔穿刺可抽出脓液。
肺脏边缘的脓肿破裂并与肺泡或小支气管相通,即造成脓气胸。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加剧、剧烈咳嗽、烦躁不安、面色发绀。胸部叩诊积液上方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支气管破裂处形成活瓣,气体只进不出,形成张力性气胸,可危及生命,必须积极抢救。立位X线检查可见液气面。
由于化脓性感染造成肺实质的空洞性损害,并形成脓腔。脓肿可侵及胸膜或破溃至胸膜腔引发脓胸。起病通常隐匿,有发热、不适、食欲缺乏和体重下降等。极期可有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咳嗽,常伴有咯血,未经治疗的患儿可在病程10日左右咳恶臭味脓痰;呼吸困难、高热、胸痛;白细胞显著升高;X线片可见圆形阴影,如与支气管相通则脓腔内有液平面,周围有炎性浸润影。脓肿可单发或多发,治疗后可留有少许纤维索条影。
比较严重的患者可发展为进展性肺炎,可导致脓毒症休克、呼吸衰竭的出现。
若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咳黄浓痰等症状,特别是对于上述好发人群,应及时就诊儿科或者呼吸内科,完善血常规、胸片以及细菌学检查明确诊断,并进一步排除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等疾病。
若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患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加快、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发绀、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患儿,可就诊儿科进一步检查。
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加快、呼吸困难等情况比较紧急的患儿应立即就诊儿科或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最近有没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有皮肤小脓肿的病史?
发热的是一过性还是持续性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咳嗽、咳痰颜色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持续高热、呼吸加快、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发绀、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呼吸增快40~80次/分,并可见鼻翼扇动和吸气性凹陷;发绀:口周、鼻唇沟和指(趾)端发绀,轻症患儿可无发绀;肺部体征出现较早,早期呼吸音减低,有散在的中、细湿性啰音,呼吸音减弱及语音震颤增强,但婴幼儿即使有脓气胸或大量胸腔积脓,听诊时呼吸音仍可听到,肺部叩诊多正常,病灶融合时可出现实变体征。
白细胞一般超过15~30x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内可出现中毒颗粒。半数小婴儿可减低至5x10^9/L以下,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较高。白细胞总数减低多示预后严重。
血清CRP值多上升,
可升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时,可迅速下降。
采集气管吸取物、肺泡灌洗液、胸腔积液、脓液和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鉴定,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阳性者有诊断意义,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可以协助MRSA感染的判断。
临床症状与胸片所见不一致。当肺炎初起时,临床症状已很重,而X线征象却很少,仅表现为肺纹理重,一侧或双侧出现小片浸润影;当临床症状已趋明显好转时,在胸片上却可见明显病变如肺脓肿和脓胸等表现。
如对流免疫电泳(CIE)检测金葡菌感染患者血清中的磷壁酸抗体,以滴定度≥1∶4为阳性,阳性预测率为98.6%,诊断率为94.6%,可作金葡菌感染病原学诊断的补充。复查该抗体的升降还有助于病情监测,以供治疗参考。
在抗生素治疗前必须进行痰、鼻咽拭子、浆膜腔液、血液培养,可获金葡菌。40%2岁以下婴儿及20%年长儿患者有菌血症,阳性者应作药物敏感试验。细菌培养、痰培养及涂片可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可靠性差;合并胸腔积液时,胸腔液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1岁以下尤其是3个月以下婴儿患肺炎时,病情发展迅速,伴肺大泡(泡性肺气肿)、脓胸、脓气胸或肺脓肿形成者,为金葡菌肺炎的典型改变。
病儿或其密切接触的亲属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脓肿,或其他葡萄球菌感染灶的存在,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线索。
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全身状况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多不固定,随咳嗽而改变。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排列紊乱。若鉴别困难,则按肺炎处理。
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可有肺不张和肺气肿,可资鉴别。若病程迁延,有继发感染则类似肺炎或合并肺炎,需注意鉴别。
儿童哮喘可无明显喘息发作,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咳嗽,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排列紊乱和肺气肿,易与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混淆。患儿具有过敏体质,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激发和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鉴别。
一般有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有结核病灶可资鉴别。粟粒性肺结核可有气促和发绀,从而与肺炎极其相似,但肺部啰音不明显。
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采用综合治疗,积极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为治疗原则。但因该病病情较严重,在早期疑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时即应给以积极治疗控制感染,一般需治疗4~8周。
室内空气要流通,以温度18~20℃、湿度60%为宜。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重症患儿进食困难,可给予肠道外营养。经常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注意隔离,以防交叉感染。注意水、电解质的补充,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适当的液体补充还有助于气道的湿化。但要注意输液速度,过快可加重心脏负担。
首选青霉素、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备选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等)。
可用万古霉素与利福平、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或夫西地酸联用,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选用达托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
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症渗出及胸膜粘连,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环,降低颅内压。使用指征为严重喘憋或呼吸衰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出现脑水肿;胸腔短期有较大量渗出。上述情况可短期应用甲强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重症患儿可酌情给予血浆和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含有特异性抗体,如RSV-Ig抗体,可用于重症患儿。
并发脓胸患儿,如脓液量少可采用反复胸腔穿刺抽脓的治疗方法,消除脓液。
如脓液增长快、黏稠而不易抽出,宜采用闭式引流术排放脓液。
有缺氧表现,如烦躁、发绀或动脉血氧分压<60mmHg时需吸氧,多用鼻前庭导管给氧,经湿化的氧气的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新生儿或婴幼儿可用面罩、氧帐、鼻塞给氧,面罩给氧流量为2~4L/min,氧浓度为50%~60%。
及时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气道的湿化非常重要,有利于痰液的排出。雾化吸入有助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和水肿。分泌物堆积于下呼吸道,经湿化和雾化仍不能排除,使呼吸衰竭加重时,应行气管插管以利于清除痰液。严重病例宜短期使用机械通气(人工呼吸机),接受机械通气者尤应注意气道湿化、变换体位和拍背,保持气道湿度和通畅。
低钾血症者,应补充钾盐。缺氧中毒性肠麻痹时,应禁食和胃肠减压,亦可使用酚妥拉明对症治疗。
高热者给予药物降温,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若伴烦躁不安,可给予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肌注降温。
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早期经积极规范治疗可治愈,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病死率很高,治疗期间应根据病情变化,定期复诊。
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早期经积极规范治疗可治愈。
早期规范治疗的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不影响自然寿命,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病死率很高。
治疗期间需根据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决定复诊时间,一般早期以2~3天为周期动态监测血常规等的变化,至正常后可以5~7天为周期复查,以5~7天为周期监测胸部影像学变化,以便对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作出评估,治愈后一般不会对肺功能遗留影响,无需长期复诊。
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儿需根据年龄特点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患儿应以乳类为主,年龄大一点能吃饭的患儿,可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
辛辣之品刺激大,而且容易化热伤津,故肺炎患儿在膳食中不宜加入辣油、胡椒及辛辣调味品。
糖分是一种热量补充物质,功能单纯,基本上不含其他营养素。若小儿肺炎患者多吃糖后,体内白细胞的杀菌作用会受到抑制,食入越多,抑制就会越明显,而加重病情。
患儿消化功能多低下,若食油腻厚味,更影响消化功能,必要的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以致抗病力降低。因此,不宜吃鱼肝油、松花蛋黄、蟹黄、凰尾鱼、鲫鱼子,以及动物内脏等厚味食品。若喝牛奶应将上层油膜除去,乳母也应少吃油腻,以免加重病情。
可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
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的日常护理主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除。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注意有无续持续高热、呼吸加快、嗜睡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说明病情较重,要立即就医。
保持室内空气要流通,以温度18~20℃、湿度60%为宜。
保证休息,给予患儿精神安慰。
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以及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经常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
注意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发热时应以卧床休息为主,体温正常后年长儿可根据情况适量开始床旁活动,随着病情痊愈,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至正常活动,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病情康复。
若患儿接受了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等手术治疗,术后注意保证伤口及敷料清洁干燥、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物的量及性质等,严格嘱医嘱定时换药、拆线或拔出引流管,并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适当运动,并应注意有无气胸、血胸、血气胸等术后并发症。
注意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儿的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持续高热、呼吸加快、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发绀、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时要立即就医。
嘱医进行规范用药,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若症状严重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若患儿接受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等手术治疗,术后注意保证伤口及敷料清洁干燥、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物的量及性质等,严格嘱医嘱定时换药、拆线或拔出引流管,并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适当运动,并应注意有无气胸、血胸、血气胸等术后并发症。
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易感人群应增强体质,按时进行疫苗接种,注意皮肤黏膜清洁卫生,若家属患感冒时尽量减少或不看护,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孕期女性也应定期体检,避免胎儿出现异常情况。
注意营养,合理的生活制度,多进行户外活动,勤洗澡,注意皮肤黏膜清洁卫生,新生儿鼓励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金葡菌株的产生。
监护人患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时尽量减少或不看护,避免处理患儿食物,特别是对于上述好发人群,更应该避免接触,冬春流感爆发时也应该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逗留,避免交叉感染。
与患儿密切接触家庭成员若有皮肤感染蔓延时,可向鼻孔内滴加抗生素莫匹罗星,可清除鼻腔内的葡萄球菌,但为避免出现细菌对莫匹罗星耐药,应避免过度使用。
孕期加强营养,定期孕检,避免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早产。
患儿应该按计划完成预防免疫接种,免疫力低下儿童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接种流感疫苗。
家属患感冒时尽量减少或不看护,避免交叉感染,以防受感染后发展成肺炎。
4302点赞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52.
[2]胡亚美,申昆玲等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