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三类。临床表现主要为眼前有漂浮物、有光闪烁感、视野模糊,出现黑影遮挡,通常见于年老体弱、高度近视、内眼手术以后、眼外伤等。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两大类,后者又可分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两种。
又称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因为视网膜产生了破孔,玻璃体腔内的液体进入视网膜下腔引起。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DR)是玻璃体增生性病变,对视网膜拖曳引起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分离。通常可见原发性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等,有的还伴有严重玻璃体浑浊。
特征是视网膜下积液,分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均无视网膜裂孔。
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主要有视网膜裂孔形成、玻璃体牵拉和液化、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有液体积聚,也可因衰老、高度近视、有视网膜脱离家族史、严重眼外伤史而诱发。
裂孔形成的原因有视网膜变性萎缩、玻璃体后脱离及牵拉、眼外伤。
变性的视网膜可形成较小的萎缩圆孔,没有玻璃体的牵拉就不会引起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牵拉的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
炎症、肿瘤、感染、血管病变和退行性病变,均可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液体积聚。
年龄大于50岁可能诱发视网膜脱离。
有视网膜脱离家族史。
有眼科手术史,一侧眼睛发生过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近视眼、眼部损伤或肿瘤、白内障手术等。
有高度近视、眼部肿瘤、葡萄膜炎可能诱发视网膜脱离。
头部受到钝性损伤或击打伤。
视网膜脱离不是多发病、常见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患有高度近视和视网膜脱离家族史的人发病率也高。
高度近视容易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牵拉视网膜。
严重眼外伤容易损伤视网膜。
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氧疗时间越长,吸入氧浓度越高,动脉血氧分压越高,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越高,病情越重。
糖尿病可引起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眼前有漂浮物、有光闪烁感、视野模糊,出现黑影遮挡,视网膜脱离没有疼痛,当出现视野缺损和视力降低迅速时要高度重视。
会出现眼前黑影,该症状是眼内玻璃体失去无色透明性引起的一种内视现象(患者见到自己的眼内结构),当眼前黑影突然增多时,有时像下雨或烟雾一样,影响视力,可能是视网膜裂孔形成时撕裂血管引起的出血,应考虑为视网膜脱离的前驱症状。
闪光感是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引起的闪光幻视,在与视网膜牢固粘连部位刺激感受器或视网膜撕裂引起。
可出现视野缺损,表现为在视野范围内出现黑幕遮挡,逐渐扩大。引起黑幕的病变在视网膜上的位置正好与人感觉到的方向相反,如下方黑影,病变在视网膜的上方,左边黑影,病变在视网膜的右边,如此类推。
当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可出现视力下降,少数情况是泡状视网膜脱离遮盖黄斑区造成。
因为玻璃体牵拉是一个缓慢过程,且没有相关的急性玻璃体后脱离,所以闪光感和漂浮物常常不存在,这种状况一直维持数月到数年。当病变涉及到黄斑区时,出现中心视力的下降。有原发疾病者可很早就影响黄斑功能,视力下降的症状出现较早和严重。
往往伴有原发疾病的症状,视力下降缓慢和隐匿。累计黄斑者有视物变形、变色或中央黑影或视力急性下降,有玻璃体混浊的患者可感觉到有飞蚊症。
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
可发生在断腱、放水时,如穿孔发生在网膜脱离区,可作为放水孔处理,如发生在非网膜脱离区,应予缝合修补、局部冷凝及外加压。
放水时过度压迫眼球可使视网膜、玻璃体球壁嵌顿,术后形成纤维血管膜,造成反复出血及牵引。
发生在脉络膜脱离时,宜予甘露醇静滴,必要时做前房穿刺。未手术或手术失败病例以后进展成为全视网膜脱离,相继出现葡萄膜炎、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也可致低眼压,甚至眼球萎缩。
视网膜脱离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出现眼前有漂浮物、有光闪烁感、视野模糊、出现黑影遮挡的症状时要高度注意,及时就医,尤其对于平时喜欢吃含糖量高的食物、高度近视、受严重眼外伤者及早产儿、有糖尿病史者,更应密切关注。
对于平时平时喜欢吃含糖量高的食物、高度近视、受严重眼外伤者、早产儿、有糖尿病史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眼前有漂浮物、有光闪烁感、视野模糊,出现黑影遮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为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若出现球壁穿孔、眼压升高,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眼科。
如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可转眼科专科医院眼底病专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眼前有漂浮物、有光闪烁感、视野模糊,出现黑影遮挡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视力下降迅速、视野缺损等。)
有无高度近视、严重眼外伤、早产儿、糖尿病的病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采集病史是诊断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基础,包括患者的年龄、职业,是否近视、有眼部外伤史、手术史、视网膜脱离家族史,是否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症状何时出现以及持续时间,是否有眼前漂浮物、闪光感、黑影遮挡、视野缺损、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自觉症状。
分为视力检查和视野检查,能帮助诊断病因和确定视力损伤的情况。
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的情况。
可发现视网膜裂隙、视网膜脱离是否损伤了视网膜上的血管,而发生眼球内出血。
OCT主要用于黄斑部检查,可清楚地显示黄斑裂孔、黄斑板层裂孔、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劈裂和黄斑前膜等。
FFA对的病因诊断有帮助,只要屈光间质透明,常规做FFA,可显示很多具有确诊意义的阳性表现。
如果患者的眼睛发生出血,超声检查无法明确时,可行CT、MRI检查。另外,CT、MRI还能用于肿瘤引起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鉴别诊断。
有眼部外伤史、手术史、视网膜脱离家族史、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病史。
有典型症状,如眼前有漂浮物、有光闪烁感、视野模糊,出现黑影遮挡等。
视力检查和视野检查能检查出视网膜损伤,视网膜检查可以看到视网膜有裂孔或者已经发生脱离。
视网膜劈裂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本身的裂开,而视网膜脱离是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另外,视网膜劈裂发生于正视眼或远视眼,很少伴有近视,80%累及双眼,而且两侧对称。眼底检查可见部分视网膜球形隆起,劈裂内层可见各样裂孔,但外侧也破裂时液化的玻璃体可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可通过眼部B超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进行鉴别。
脉络膜脱离为脉络膜内液体积聚(一般为积血),导致视网膜向玻璃体腔内隆起,但间接眼底镜下为黑褐色球形,半球形隆起,视网膜活动度很小,没有视网膜裂孔。患者主诉疼痛严重,前节炎症反应重,伴有较重的低眼压。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可通过眼部B超鉴别。
多见于中年男性,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单眼者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眼底检查可见球状隆起,随体位改变,有明显波动感,无裂孔,常有低眼压,超声波检查显示为浆液性脱离。有时可见眼轴短,巩膜增厚超过2mm,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即可进行鉴别。
视网膜脱离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目的是修复视网膜撕裂、孔洞和脱离,减少玻璃体的牵拉,减少积液,使视网膜复位,从而恢复视力。另外,手术同时辅以原发疾病的药物治疗,如降糖、降血压等。
有抗菌、防止感染的作用,适用于是后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1岁以下婴儿、过敏者、肾功能不全、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感染、肿瘤患者、病毒感染者禁用。
有抗炎的作用,有过敏、恶性肿瘤、脓毒血症者禁用。
对于高血压合并有视网膜脱离者,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对硝苯地平及本品中其他成分过敏者、曾出现过心源性休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心肌梗塞、正在服用利福平的患者、孕妇禁用。
对于糖尿病合并有视网膜脱离者,有控制血糖的作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者严重的心肺疾病患者,长期酗酒或者精神类疾病患者禁用。
通常用于年轻患者,视网膜脱离较新鲜,裂孔比较明确和单一的患者,手术在裂孔相应的眼球壁表面,用硅胶向眼球内部顶压裂孔,从而封闭裂孔促进视网膜复位。
适用于老年患者、玻璃体液化明显、裂孔多个位于不同位置或不明确者。通过以在眼球壁上制作的三个小孔样切口,进入眼球内部进行玻璃体切割,然后进行封闭裂孔。
在眼球中部注射气泡,气泡会漂至视网膜脱离区域,将剥离的视网膜轻压回眼底,然后再用冷冻探头(低温固定术)或激光(光凝固术)封闭视网膜裂孔。
在屈光间质透明和视网膜脱离没有累及黄斑的患者,可以通过激光光凝无血管区和新生血管区,减轻增生组织的牵拉和预防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
又称冷凝,采用冷冻的方式产生瘢痕以封闭裂孔。
发生视网膜脱离后如能够及时手术,黄斑脱离在5日以内复位,视功能尚能恢复至发病前的水平。视网膜脱离日久,即使手术成功,也将发生视功能的永久损伤。视网膜脱离时间越短,视力预后越好,脱离的时间越长,病情越复杂。视网膜脱离一年以上,即使手术成功,视功能亦不易恢复。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
重视疾病,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一般1周复诊一次,复诊时通过询问症状、视力检查、视野检查和视网膜检查来判断恢复情况。
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要遵内科医生的指导进行低盐、低脂的饮食,或者是糖尿病的饮食。患者在手术以后早期尤其是在一个月内忌吃辛辣食物,可以补充一些含有叶黄素、矿物质、钙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建议进食富含叶黄素、矿物质、钙、粗纤维食物,如鱼、肉、奶、蛋类。另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议少吃辛辣、香燥、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白酒、麻椒、肥肉、烧烤等,这些食物不利于视网膜恢复。
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护理以促进视网膜恢复为原则,保持一种非常特殊的体位,包括面朝下体位或者侧卧位,甚至有一些胸膝位,就是头要勾着睡觉,术后要避免剧烈运动。
了解环孢菌素A、依那西普、硝苯地平、二甲双胍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患者术后4周内尽量遵守医生要求的体位,前两周尤为关键,体位不当可导致视网膜复发脱离,手术失败。若行硅油填充术,术后1月到行硅油取出术前这段时间需每日俯卧位4小时,忌仰卧位。
若术后出现出血、眼睛剧烈疼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
术后不可做剧烈运动,可散步,行玻璃体腔气体填充的患者,在气体存留期间不要乘坐飞机、动车等交通工具。
在手术修复视网膜后,医生可能会提供一些保护和恢复视力的建议,如佩戴眼罩或使用某些眼药水。建议遵医嘱进行护理和用药,用药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
视网膜脱离的预防主要即防止视网膜裂孔形成,防止或抵消视网膜牵拉,防止液体进入视网膜下腔,主要从日常生活中预防。
如眼前出现闪光感或火花闪动,应立即到医院散瞳检查眼底(包括对侧眼),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有病史、手术史、高度近视的人群,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如跳水、踢足球、跳高及赛跑等。
避免过度用眼,防止近视的发展。看电视、看报要适当,注意劳逸结合。
应尽量避免眼外伤和头部震荡伤,防止视网膜再次脱离。
即使视网膜复位,也应定期检查,避免再次复发。
4538点赞
[1]赵甚兴,杨培增.眼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6-228.
[2]葛坚,王宁利.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5-248.
[3]张树洪.临床眼科疾病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24-12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