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内障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一种最多见的后天性原发性白内障。临床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尚存在一些争论,至今仍无一完整准确的定义。当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此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诊断才具有临床意义。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以及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预后较好,视力可恢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多因素疾病,其确切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与辐射损伤(如紫外线)、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遗传因素以及晶状体的营养和代谢状况等有关。其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环节,便是氧化损伤。本病好发于老年人、外出工作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照射的人群、长期吸烟饮酒人群以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物人群,可由年龄因素诱发。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晶状体的氧化损伤发生在晶状体混浊之前。晶状体上皮细胞是抗氧化损伤的活性中心,它通过两个途径发挥抗氧化作用。
长期的紫外线辐射,可更容易增加老年白内障的患病几率。
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尿毒症等原发全身疾病,新陈代谢迅速可促进白内障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对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遗传基因尚不明确。
我国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年龄愈大愈多见,是老年人致盲的多发病及常见病。偶见于40岁以前甚至于青年人,称为早老性或青年性白内障。但他们的临床表现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发病早晚不同。
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会随时间老化导致晶状体透明性和颜色发生改变,影响光学质量。
外出工作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照射的人群,紫外线可加速晶状体老化进程。
长期吸烟饮酒人群,烟草和酒不利于晶状体的自身代谢,造成晶状体浑浊。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物人群,服用别嘌呤醇、糖皮质激素等,对机体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为双眼病,但两眼发病可有先后。患者自觉眼前有固定不动的黑影,呈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此疾病可并发有继发性青光眼和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最早期的改变是在靠周边部前后囊膜下皮质,出现辐轮状排列的透明水隙或水泡。晶状体形成典型的楔形混浊,底边位于晶状体赤道部,尖端指向瞳孔区中央。
晶状体纤维水肿和纤维间液体的不断增加,使晶状体发生膨胀,厚度增加,前房变浅。此时在有青光眼体质的患者,很容易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及至成熟期阶段,晶状体囊膜尚能保持原有的韧性和张力,此后逐渐向变性发展。
此期由于皮质大部分液化,使晶状体内容减少,前囊膜失去原有的张力而呈现松弛状态,前房加深,虹膜有震颤。
发病年龄较早,进展较慢,核的混浊从胚胎核或成人核开始,初起时核呈黄色混浊,随着病程进展颜色逐渐加深而成为黄褐色、棕色、棕黑色,甚至黑色。由于核密度增加致屈光指数增强而产生核性近视,后期品状体核严重混浊,眼底不能窥见,视力极度减退。
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其他类型的白内障合并存在。混浊位于后囊膜下,呈颗粒状、片状或囊泡状。病变—般从后囊膜下中央区开始呈小片状混浊,由于混浊位于视轴区,即使病程早期,病变范围很小很轻,也会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
术后前房出血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内,大多来源于切口或虹膜血管出血。
继发性青光眼是由于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影响或破坏了正常的房水循环,使房水排出受阻而引起眼内压升高的一组青光眼,其病因比较明确。
晶状体过熟期,囊膜通透性高可使得晶状体穿透角膜凸出,造成角膜破损。
晶状体过熟期,囊膜通透性高可使得晶状体穿透角膜凸出,造成角膜破损。
是白内障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感染源为手术和手术器械、术后滴眼液使用不当。
由于毒力较弱的细菌如丙酸痤疮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或手术前即存在的慢性葡萄膜炎有关。
老年人一旦出现单眼或双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视物色觉改变、对比敏感度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及时就医,建议及时去眼科白内障门诊,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查。此疾病注意和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的鉴别。
老年人进行定期眼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单眼或双眼出现视物模糊、视物色觉改变,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视力进行性无痛性下降、眼前有白色遮盖物,严重影响视物等症状,高度怀疑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若见突然单眼剧痛、头晕、呕吐、视物不可见,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头晕、头痛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恶心、呕吐、消化道不适感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
视物模糊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看东西模糊、视物色觉改变、对比敏感度下降、视野缺损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以前做过什么治疗吗? 治疗效果如何?
眼科常规检查,多可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了解晶状体浑浊的位置、部位以及形状,多可直接判断白内障导致的视物模糊。
眼科常规检查。通过眼底检查,可了解白内障并发的眼底病变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
对一些患者晶状体浑浊不明显,但视力明显下降、视物色像差略低、对比敏感度差,通过视觉质量分析仪,可明确了解晶状体浑浊带来的散射、像差改变等问题。
典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症状为渐进性,无痛性的视力下降、视物色觉改变、对比敏感度下降。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在皮质、核内、以及囊膜下均会有晶状体呈楔形或完全浑浊即可确诊。
对于早期较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疾病,可采取定期复查,一旦白内障病情已经发展到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需要采取手术治疗,主要术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目前手术治疗为最佳治疗手段。此疾病无有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是唯一治疗方法。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服糖皮质激素、别嘌呤醇,避免长时间外出紫外线强光下照射,戒烟限酒等。
如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尿毒症疾病,应同时积极治疗。
无机盐配方、游离氨基酸配方和维生素C、维生素E,发生白内障的晶状体多有游离氨基酸、某些微量元素如钙、镁、钾以及多种维生素营养障碍。
苄达赖氨酸滴眼液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半乳糖血症白内障。
谷胱甘肽可利用抗氧化来缓解晶状体氧化所引起的透明度下降和颜色改变。
将混浊晶状体完整摘除的手术,操作简单、肉眼下可完成,手术设备及技巧要求不高。目前该手术由于并发症过多在临床上已经极少使用。
将混浊的晶状体和皮质摘出而保留后囊膜的术式,目前是我国基层医院白内障的主导手术方式。
应用超声能量将混浊晶状体核和皮质乳化后吸除,保留晶状体后囊的手术方法。超声乳化技术将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到3mm,甚至更小,可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不用缝合、手术时间、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并可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
飞秒激光是以短脉冲形式运转的红外线激光,可精准应用于临床白内障手术。
人工晶状体可在一期或二期植入用于矫正无晶状体眼的屈光不正。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治愈率较高,通过手术均可恢复原来的视力水平,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术后应积极复查,观察晶状体恢复程度。
本病能治愈,大多数患者会恢复正常视力。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结束一个月,应该追踪治疗,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晶状体透明度和颜色是否恢复正常。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饮食调理应以保护眼睛为主,搭配有利于眼睛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丰富,健康美味。
忌甜腻食物和油腻食物,如猪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甜点心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晶状体氧化衰老的作用,会增加患病率并影响治疗效果。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食物,例如胡萝卜等新鲜蔬菜、水果和鸡蛋。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日常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护眼睛。手术后应加强眼睛清洁护理,防止感染,以免加重病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疾病患者术后需要针对性的防护,如定期滴眼药水或出门配戴眼镜等。
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时间,避免过度用眼,注意多休息,多眺目远望。
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治疗白内障的同时应加强基础全身疾病的治疗,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等。
一般手术前1~3天遵医嘱及时滴用抗生素眼药水,术前一天准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3~4小时将患者自身佩戴金属物品自行摘掉。
术中患者不可随意移动身体、打喷嚏、咳嗽、说话等行为,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术后应定期滴用眼药水,防止感染,一个月后复查眼睛恢复情况,居家应静卧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复诊时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发现晶状体的透明度和颜色恢复正常,或者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性状和功能均正常。
白内障手术术后应加强对眼睛的护理,主要是每日定期滴眼药水防止感染,出门可配戴墨镜避免眼睛受到刺激。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目前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常与继发性青光眼、穿透性角膜疾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并存,由于过熟的晶状体囊膜通透性较强,以上合并症均可发生。故应早诊断、早发现,及时做手术,避免在晶状体过熟期产生其他并发症,同时疾病高危人群要注意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针对疾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査有无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及时发现并治疗。
戒烟限酒,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宜多进食明目的食物、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改善学习和工作习惯,如早睡早起、正确的书写字姿势、合理的玩手机和用电脑时间。
用眼疲劳时,可合理使用眼药水滴眼或者做眼保健操,可有效缓解眼睛不适感。
4160点赞
[1]葛坚,王宁利,黎晓新.眼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0-245.
[2]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34-738.
[3]施玉英,胡爱华.老年性白内障[J].中国残疾人,2004(04):48-49.
[4]段俊国,毕宏生主编.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新世纪第3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0-15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