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骨折指上颌骨在遭受侧方、正前方、下方外力打击的时候,发生骨折。上颌骨骨折后患者会出现眼眶周围的水肿、皮下淤血、青紫,呈现蓝色眼圈,可以出现骨折段移位,局部发生塌陷、咬合错乱。在高位颅面分离的患者,可见颜面中段明显增长。眼底下陷的患者可以出现复视,严重的患者会发生颅脑损伤。上颌骨位于人体面中部的中央,位置较为显著,是面中部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
由ReneLeFort(1901)提出,根据骨折的好发部位,将上颌骨骨折分为Ⅰ、Ⅱ、Ⅲ型。
即牙槽突基部水平骨折,骨折线经梨状孔下缘、牙槽突基部,绕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向后翼板下1/3。
即上颌骨中央三角区骨折,骨折线从鼻根部向两侧,经泪骨、眶下缘、颧上颌缝,绕上颌骨外侧壁向后至翼板上2/3。
呈颅面分离状骨折,骨折线经鼻额缝,横跨眼眶,再经颧额缝向后下至翼板根部,形成颅面分离。
1986年,Manson在Lefort分类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上颌骨水平骨折和矢状(垂直)骨折。
主要包括牙槽嵴骨折、低位横断骨折、上颌中央三角骨折,上颌高位横断颅面分离骨折。
主要包括中线矢状骨折、中线旁矢状骨折。
上颌骨骨折多因外伤引起,一般多见于车祸伤,或者是工伤事故。起病急,也可由暴力、高坠伤,以及体育运动致伤,一般男性多于女性,战时多以弹片伤为主。
平时车祸伤是上颌骨骨折的主要病因,特别是摩托车事故,战时的枪弹伤是上颌骨骨折的主要病因。上颌骨分别为颧骨、额骨、梨骨、鼻骨、泪骨、筛骨、颚骨、蝶骨等相连接,形成拱形支柱结构。来自横向外力,该结构抵抗较弱,如外力较强,上颌骨发生骨折,同时可能会伴发鼻骨、颧骨等相连接骨的骨折。各骨连接的骨缝和上颌骨内外的腔比较薄弱,容易发生折断形成骨折。
骨质疏松者更容易在外伤下,诱发上颌骨骨折。
上颌骨骨折多发生在交通事故后,多数上颌骨骨折发生在16~40岁的年轻男性。据资料显示,平时、战时的上颌骨骨折的发生率占颌面骨损伤总数的15%。
骨质疏松者。
经常参加没有防护的体育运动者。
出现交通事故者。
上颌骨骨折的典型症状就是骨折段移位和咬合错乱、眶区淤血、颅脑损伤,同时受暴力方向、暴力大小的不同,症状表现的轻重会有所不同。
上颌骨骨折段的移位,主要是受暴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上颌骨本身重量的影响,无论是上颌骨为何种类型的骨折,常同时伴有翼状骨折。由于翼状肌的牵引,使上颌骨的后分向下移位,而出现后牙早接触、前牙开颌,软腭也随之移位,接近舌根,使口咽腔缩小时,还可影响吞咽和呼吸。触诊时,上颌骨可出现异常动度。暴力来自侧方或挤压时,可发生上颌骨向内上方或向外上方的嵌顿性错位,局部塌陷,咬合错乱,这种错位触诊时动作可不明显。在高位如面分离的伤员,可见颜面中段明显增长,同时由于眼眶下陷,还可以出现复视。
由于眼眶周围组织疏松,上颌骨骨折时眼眶周围容易水肿,皮下淤血,青紫,呈蓝色眼圈,称眼镜征。球结膜下可出现瘀斑,如发现鼻腔及外耳道出血,含淡红色血水,应考虑发生脑脊液鼻漏或耳漏,是筛板骨折或合并颅前窝或颅中窝骨折的体征。
上颌骨骨折常伴发颅脑损伤或颅底骨质,出现脑脊液漏。而且也会引起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症状。
上颌骨骨折损伤眶下神经,出现眶下区及上唇麻木。
开放性的上颌骨骨折,感染是一种最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会出现局部的红、肿、热、痛,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颌骨骨折易并发口腔溃疡,是因为病人骨折后行带钩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术,不能正常的进行闭口运动,口腔的机械性自洁作用受到影响。加上口腔上皮组织的不断脱落,唾液蓄积,食物残渣滞于口腔及牙弓夹板处不能及时清除,导致食物腐烂变质,引起口腔炎症及黏膜溃烂。
上颌骨骨折损伤动眼神经或展神经的时候,可使眼球运动障碍。如果损伤神经或眼球,可以引起视觉障碍或失明。
严重的上颌骨骨折波及相邻颅底,引起颅底骨折和硬脑膜破裂,造成脑脊液外漏。
上颌骨骨折的患者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尤其对于有开放性外伤、颅脑损伤的患者,要尽早诊治,避免出现感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明显外伤史的人,出现了局部的淤血、淤青,应该即时就医。完善头面部的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颌骨骨折,应该及时治疗。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若当地医疗分科不完善,应该去耳鼻喉科或口腔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有没有明确的受伤病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眼眶淤血、肿胀、疼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乏力、头晕、复视、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拍摄鼻颏位或头颅后前位的X片,必要时再拍摄颅侧位片和CT片,以明确骨折的类型及骨折段移位的情况,同时了解有无临近骨骼的损伤。可以通过颌面的核磁共振检查,来查看局部的神经血管情况。注意对合并有严重颅脑损伤的伤员,应该尽快请颅脑外科会诊,切忌过多搬动而使伤情加重,待病情平稳后再进行颌面部的进一步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面部情况,如是否出血、肿胀、面部运动是否异常等,来进行初步判断。另外,还会触碰患者疼痛部分,以查看有无组织凹陷,判断是否骨折。
顾名思义,查看咬合情况,即后牙早接触、前牙不接触,进而判断骨折情况。
上颌骨骨折可以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来帮助诊断。
发生上颌骨骨折的患者,应该详细询问患者受伤原因,了解致伤力的性质、速度、大小和方向,以及受力部位、受伤后是否有昏迷史。同时了解患者是否有复视、嗅觉障碍,以及受伤后患者的鼻通气情况和咬合情况等。
查看患者是否有骨折移位和异常动度、咬合错乱、吞咽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咀嚼障碍等功能障碍,同时查看患者是否有面部畸形,以及眼部的症状及体征。
可以证实上颌骨骨折,平片检查可以采用铁氏位和华氏位,以及头颅侧位片,通过X片检查可以观察到骨折线是否有牙脱落和折断,以及是否有碎骨片移位、面部软组织肿胀等。CT对面中部进行轴位和冠状位CT扫描,可以显示上颌窦各壁骨折情况,必要时可以做核磁共振检查,来查看局部的血管和神经情况。
上颌骨骨折多是由外伤因素引起,患者有明确的外伤病史,依据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即可诊断,无需鉴别。但是一定要严格的对骨折范围进行诊断,避免漏诊。
上颌骨骨折是由于外伤导致的,患者应该掌握治疗时机,及早进行治疗,合并软组织损伤者应该及时的清创缝合治疗,适当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来预防感染。如果有手术指正的患者,应该尽早手术。同时可给予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药物,来促进血肿的消散,促进骨折的愈合。
上颌骨骨折术后应该使用抗生素3天左右,预防感染。主要有头孢类,如头孢克肟、头孢呋辛等。如果对头孢过敏的患者,可以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维生素C族、维生素B族的主要作用是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促进伤口的愈合。
患者口腔进食困难,可以给予静脉营养液支持,比如给予氨基酸、脂肪乳等。
水肿明显的患者,可以选用甘露醇等来消水肿。
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是在骨折线区切开皮肤,逐层分离软组织,暴露骨折断端,或切除已愈合的纤维组织,或凿开已形成的骨性愈合,然后进行手法或器械撬动使其复位,再用钢丝或钢板螺钉等进行内固定。因使其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恢复咀嚼功能,是临床常用的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颌骨骨折,特别是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无牙颌骨折。
上颌牙槽突骨折或区段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然后用牙弓夹板做单颌固定4~6周。单纯下垂的骨折,可用头帽壳颏兜托颌骨向上使之复位,制动4~6周。偏斜移位的扶着手法复位困难时,可行颌间牵引复位,然后颌间固定3~4周。骨折向后移位,造成反合或偏合时,需要切开复位固定。
LeFortⅡ型、LeFortⅢ都属于高位骨折,高位骨折一旦发生,骨折移位,通常需尽早切开复位手术,可采用冠状切口、口内切口、睑缘下切口联合入路。
颌骨固定不能张口的病人,应通过磨牙后间隙置入吸管,直达口腔后部,用大注射器将食物缓慢注入。
颊、腭部严重损伤的病人,应当流质食物装入输液瓶中,并挂于输液架上,让食物慢慢流入口中。
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神志不清的病人,可用鼻饲饮食不能满足机体营养,需要的可采用静脉营养。
术前伴有前颅底骨折和脑脊液耳鼻漏的患者,可在上颌骨同期修补脑脊液漏,也可等脑脊液漏自行愈合2~3周后再手术。
上颌骨骨折通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上颌骨骨折积极早期治疗,能够治愈。
上颌骨骨折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上颌骨骨折术后,至少每周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病情稳定可1、3、6个月复查一次。
上颌骨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患者应该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为主,要保证营养素的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进食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上颌骨骨折术后应该加强饮食营养,术后保持口腔卫生,进软食2~3周。
在手术前及颌骨固定期间,主要给予流质和无渣流质饮食,比如豆浆、牛奶、果汁、菜汤、鱼类等,根据病人的平时饭量决定饮食次数和饮食量,一般每日6~10次,每次液体量200~300ml。
解除颌骨固定后应该适当的咀嚼活动,给予半流质饮食,如面条、小米粥、蒸蛋等,每天6餐左右,主食每天约350克;恢复期的时候给予软质饮食,如软烂、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每日4餐。
上颌骨骨折的患者应该积极护理,应该给予病人正确的引导,避免突发的上颌骨骨折,给病人心理造成压力。给予正确饮食指导,并结合康复训练来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口腔方面的卫生。
了解骨折后抗感染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上颌骨骨折后的患者应该以休息为主,拆除颌间结扎后,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配合口腔功能的训练。
上颌骨骨折后的病人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防治感染,促进骨创的愈合。
上颌骨骨折患者应该注意口腔功能的训练,在上颌骨骨折后,第1~2周以固定为主,做好口腔护理和基础护理。
在术后第3周即可逐渐去除牵引橡皮圈,患者应该做咬合训练,以锻炼咀嚼功能。
术后第4周可完全去除牵引橡皮圈,缓慢进行张口训练,张口角度由小逐渐增大,并逐渐练习进食较黏稠的流质食物。
术后5~6周可拆除固定的牙弓夹板,张口训练,逐渐至正常张口角度,可进食软质等食物,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患者应该加强晚期的功能训练,保护骨创面,防止再次受到创伤。半年内勿咬食硬食物,以减轻骨折面的负担,尽可能恢复原有的功能。要做好牙周的护理,每天按摩牙龈,以促进牙周膜和牙槽骨的恢复。
上颌骨骨折的发病多是由于机动车车祸事故、不恰当的体育运动所致,所以避免出现外伤,能有效预防上颌骨骨折。
有明确外伤史的患者,出现脸部疼痛、淤青、出血,应该及时正规医院完善局部的影像学检查,要做到早确诊、早治疗。另外,要避免颅脑外伤、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驾驶摩托车的时候,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带好头盔,避免车祸等暴力伤的发生。
避免过大强度的体育训练,特别是要在体育运动中保护颌面部位。
定期体检,如有骨质疏松症,应该即时治疗。
4879点赞
[1]付小兵等主编.中华创伤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7-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