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拉多蜱热也称山林热和山林蜱热,是在美国和加拿大洛矶山脉地区最早发现的常见的一种蜱传病毒性疾病,临床上类似一般感冒样症状,以双峰热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虽然大多数病例是自限性的,少数病人有脑炎症状,但也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科罗拉多蜱热主要是由于科罗拉多蜱热病毒感染引起的,好发于男性和露营者、护林员、打猎者等。
科罗拉多蜱热是由于人体感染科罗拉多蜱热病毒而引起,蜱虫是科罗拉多蜱热的传播媒介。
科罗拉多蜱热是一种由感染的石山木蜱(安德逊革蜱)传播的科罗拉多病毒属引起的疾病。这种蜱遍布美国西部和加拿大,通常在海拔1219 ~ 3048m的鼠尾草丛附近的草地上发现。
科罗拉多病毒属为双股RNA病毒,直径80nm,具双层衣壳,无包膜,蜱从感染宿主中取食血浆时被感染,成蜱和幼蜱变成持续性感染,从而提供病毒的过冬机制。一些啮齿动物种类也可延长病毒血症期,使其达5个月以上。
科罗拉多病毒属能够在人造血祖细胞系中感染和复制,从而不仅为红细胞终生感染(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日)提供了解释,也为常见的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热爱旅游者由于户外活动多,有可能接触科罗拉多病毒的流行地区,引起蜱叮咬,有可能出现科罗拉多蜱热。
在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感染中,科罗拉多州蜱热在北美的发病率仅次于西尼罗热,多发生在3~10月之间,90%的病例发生在5~9月。这种季节分布可能反映了节肢动物媒介数量和活动的增加,以及夏季参与职业和娱乐活动的人群暴露。最近的研究表明,51~7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球已发现有此病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和阿尔伯达省)、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
人类感染是由于受病毒感染的成虫蜱(雌雄均可)叮咬而致。除山区人群易感外,偶尔感染的蜱尚可粘在衣物或其他露营的工具上带到远方,结果导致非流行区的人感染。
该病也有可能经输血传播。
科罗拉多蜱热好发于年轻男性,因户外活动多,所以发病率高。高危人群包括露营者、护林员、打猎者等。
科罗拉多蜱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双波热、严重肌痛、头痛、感觉过敏、精疲力竭。白细胞减少,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10%病例可并发脑膜炎、脑膜脑炎等,曾有儿童并发致命的脑炎。其它并发症包括肝炎、心包炎、心肌炎、肺炎、睾丸-附睾炎。
科罗拉多蜱热的潜伏期大约是3~7天。
起病急,伴有发热、寒战、严重肌肉、关节痛、头痛、嗜睡、眼眶痛、畏光、厌食,可出现皮疹,分布在躯干。其他症状有咽痛、恶心、腹泻、便秘等。体温大约是38.3~39.4℃,持续2~3天体温下降,缓解2~7天,然后再次出现发热2~3天,即出现双波热。在确诊为科罗拉多蜱热病例中,一半病人可见双波热。
不适和虚弱,偶有肌痛、关节痛,恢复期7~14天,50%病例衰弱无力可长达几周至几个月。
个别患者可出现轻度结膜炎、眼结膜充血、脾肿大等症状。
少数病例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患者多为儿童,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伴有颈强,或为脑炎伴有意识模糊、谵妄和昏迷、感觉性抑制或木僵。有少数伴有脑炎的儿童病例可有出血现象。
其他不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肝炎、心包炎、心肌炎、附睾-睾丸炎、肺炎等,这些并发症出现较晚,可能与免疫病理有关,也有报告妊娠期间的感染与自然流产有关。
患者出现发热、寒战、严重肌痛、嗜睡、出血等症状时应到感染科就诊,并进行血常规、生化、脑脊液检查、血清学检查及病毒核酸检测等来诊断科罗拉多蜱热,注意与钩端螺旋体病、蜱传回归热等疾病相鉴别。
如遇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发热、寒战、严重肌痛、头痛、畏光、厌食等症状,且发病前有美国、加拿大等流行区旅居史。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出现出血、颈项强直、喷射性呕吐等脑膜脑炎的症状。
患者优先考虑到感染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发热?有无自行消退?消退后有无再发热?
最近是否去过美国、加拿大等旅游?
有无明显肌痛、头痛等症状?有无出血、皮疹、瘀血等症状?
发病前是否有看到或感觉到蜱虫在皮肤或衣服上爬行?
有无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是否去其他医院检查过?做过什么治疗?检查结果如何?疗效如何?
所有的血液成分均可能减少,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降到(1~4)×10^9/L,呈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是该病的特点。在第二次发热起始时白细胞减至最低水平,并可见中性粒细胞内中毒颗粒及异型淋巴细胞,分类计数通常显示相对的淋巴细胞增多,尚可出现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低下可持续至临床症状恢复后7天。可有血小板减少。
如果合并肝炎,可见肝生化异常。
科罗拉多蜱热合并脑膜脑炎患者会出现轻度到中度的脑脊液细胞增多,蛋白质轻度增高。
骨髓检查为有创性检查,通过局部麻醉下骨髓穿刺获得骨髓液进行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系统成熟障碍。
经负染电镜观察,毒粒形态为圆形,直径约为(87.00±0.05)nm,病毒颗粒的外层可见表面突起。
用于科罗拉多病毒诊断的血清学试验,包括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中和抗体法等,对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测定,对科罗拉多病毒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均有价值。直接免疫荧光染色试验可在红细胞内检出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在感染急性期患者血清中检测针对合成病毒肽的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急性期血液或脑脊液或洗涤红细胞接种小鼠或地鼠肾C6/36细胞可分离出病毒,取病人红细胞作免疫荧光染色可检测到病毒抗原。
可检测出患者是否存在病毒,从而确诊本病。
通常有蜱附着或接触史,并在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
典型的临床表现:出现典型的双波热、严重肌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等。
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有助于疾病的确诊。
结合以上病史、临床表现以及检查有助于确诊科罗拉多蜱热。
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但腓肠肌疼痛及压痛突出、没有双波热。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种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白细胞及血小板一般不减低,通过血清学试验可进行鉴别。
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与本病类似,均可出现发热、肌肉疼痛、皮疹、出血,结膜充血,病程均有发热期和间歇期。但回归热头痛非常显著、全身肌肉、骨骼疼痛、以腓肠肌为著,肝脾多出现肿大,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反复出现可达5~8次,与科罗拉多蜱热病的双波热有区别。蜱回归热血白细胞不低,血清学及病原核酸检测可帮助鉴别。
又称为土拉菌病,是由土拉弗朗西斯菌引起的,主要感染啮齿动物并可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类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者会出现高热、浑身疼痛和咽食困难等症状,淋巴结肿大、肝脾可以出现脓肿。血常规白细胞不低,多升高,抗生素治疗有效,通过细菌培养可进行鉴别。
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双峰热等与科罗拉多蜱热非常类似,但登革热出血倾向更明显,皮疹更常见,主要鉴别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及血清学试验、病毒核酸检测来鉴别。
科罗拉多蜱热为自限性疾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仅需要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物理降温或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一般推荐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或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大腿根儿部等血管丰富的地方来降温。要注意由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和其他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非甾体抗炎药(尤其是儿童)。另外,多喝水,保证有效血容量。
常用药物为芬必得,是一种高效的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严重肌肉疼痛等。
科罗拉多蜱热无需手术治疗方式。
科罗拉多蜱热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可痊愈,不会影响寿命,但并发脑膜脑炎的患者可遗留瘫痪、听力下降、智力发育异常等后遗症,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以免症状加重。
大多数科罗拉多蜱热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治愈。
科罗拉多蜱热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但少数患者由于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脑膜脑炎等致死。
本病有后遗症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其他患者彻底治愈后可不复查。
科罗拉多蜱热患者在饮食上宜食用富含营养而且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补充维生素和水分,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科罗拉多蜱热患者出汗多时应及时更换衣物、床单等,并且保持室内清洁通风,注意监测患者体温,若温度持续升高,应及时就医,且恢复期的患者至少在6个月内不应献血。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严密监测患者体温,高热时应及时给病人降温,出汗多时应及时更换衣物、床单等。
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如出血严重、血小板减少,疑有弥漫性出血者,及时就医。
根据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需密切观察科罗拉多蜱热患者的体温,若出现持续高热,应及时告知医生。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大汗淋漓、脉搏细速等应警惕出现休克。
监测病人有无剧烈头痛、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科罗拉多蜱热患者可产生焦虑,治疗过程中家属应耐心对待患者,给予精神安慰,另外尽量排解患者由于发热、头痛、严重肌肉疼痛等造成患者的焦躁情绪。
发现有蜱虫附着体表,应该用烟头烫蜱虫的身体使其慢慢把口器拔出体外,也可以用酒精、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再移除蜱虫,切忌生拉硬拽。一旦口器残留,需及时到医院就医。
科罗拉多州蜱热恢复期的患者至少在6个月内不应献血,因为病毒在红细胞内持续存在。
科罗拉多州蜱热在初期曾研发疫苗,但可引起中和抗体反应,由于自然感染的发病率不高,故现在疫苗已取消研发,本病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个人保护措施避免感染。
户外活动多的年轻男性、护林员、露营者应尽早到医院行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等进行筛查诊断。
高危人群做好防护措施,保护自己不被蜱叮咬,在衣服外喷涂驱避剂或者防蚊精油。
野外作业时,应该穿戴防护服,并将衣袖和裤管口扎紧以防蜱虫叮咬人体。
野外活动时应当时刻关注自身体表有无蜱虫叮咬。
4055点赞
[1]于恩庶,刘岱伟.科罗拉多蜱传热[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4,20,(12):1084-1089.
[2]龚震宇.2018年美国俄勒冈州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病调查[J].疾病监测,2019,34,(6):581.
[3]何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学[M].南海出版公司.2007.175-17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