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是DSM-5新增加的一个疾病名称,归于抑郁障碍诊断类别中,核心症状是慢性、严重而持续性的易激惹,伴有严重的、反复的脾气爆发,平均每周至少发作3次,与其发育阶段不一致。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联合。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病因与生物学因素、气质因素和信息加工缺陷有关。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可由负性生活事件诱发。
杏仁核在情感的表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功能性磁共振研究发现杏仁核处于低活动状态与患者的这些缺陷有关系。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患者常具有广泛的慢性易激惹的气质。
患者的负性情绪一旦被激发出来,他们很难调节这种负性情绪。患者更容易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面且更倾向于使用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来应对自己的负性情绪。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可由负面生活事件诱发。
目前还没有特定针对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如果将牌气爆发的发作频率纳入诊断标准,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发病率下降到6%~7%。如果考虑病程标准,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发病率进一步下降到1.5%~2.8%。最后,完全符合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诊断标准的发病率大约为1%。如果不考虑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年龄诊断标准,在学龄前儿童中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发病率为3.3%。
学龄期儿童:本病为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大多起病于6~10岁。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典型症状是脾气爆发和慢性持续的易激惹心境,可以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焦虑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等并发症,其中与对立违抗障碍重叠最多。
常发生在受到挫折后,主要表现在言语和行为方面,如说难听的话,骂人、摔砸东西、推人、打人等,和发育水平不相称。
在不发牌气的时候,患者的心境是不愉快的,容易生气感到烦恼,觉得周围人都对他不好,自我评价过低。
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和适应不良,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和社交能力。
主要表现为明显不服从、对抗、消极抵抗、易激惹或挑衅等令人厌烦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对家庭、学校、社会所带来的麻烦远较其本人的感受为重。一般对立违抗性障碍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
表现为强烈、过度和持续的担忧和恐惧紧张不安,伴随心律加快、睡眠困难等症状,影响患者社交、工作和生活。
主要表现为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情绪的消沉可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儿童出现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典型的频繁脾气爆发和长期持续的心情不好、易激惹时,可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带领就诊于精神科门诊,诊断主要依靠患者和其监护人的主诉,没有特殊检查。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需要与双相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相鉴别。
6~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典型的频繁脾气爆发和长期持续的心情不好,易激惹,可就诊于精神科门诊。
大部分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如患者出现除精神症状以外的躯体症状,可就诊于综合医院相应科室。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意激惹伴有严重的脾气爆发)
症状持续时间多久了?(有一年的时间吗)
症状发生频率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精神或躯体疾病病史?
用过什么药物治疗吗?
本病主要根据症状诊断,无相关检查。
严重的反复发作的脾气爆发,可以表现为言语和(或)行为方面,并且强度和持续时间与所处的环境和事件明显不相称。
脾气暴发的次数平均每周三次或者以上。
在脾气暴发的间歇期,几乎每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里也会存在持续的易激惹或者生气,并且能够被儿童周围的其他人发现。
症状在至少以下3个情景中的两个中出现(在家,在学校,和同伴在一起),并且在至少一个情境中比较严重。
症状的持续时间为12个月或以上,没有连续3个月或以上的无症状期。
首次诊断不能在6岁前或18岁后。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或物质以及躯体疾病原因引起的。
双相障碍表现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交替,典型的躁狂发作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意志增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以慢性、持续性的易激惹为核心症状,病程为持续性,无情感高涨和夸大,可以鉴别。
对立违抗障碍也容易发牌气,存在愤怒的情绪,应鉴别。鉴别要点是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突出的是情绪失调,而对立违抗障碍主要的是对抗权威和规则的行为,而且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在脾气暴发的间歇期有持续的不愉快的心境。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心理治疗为主,对于症状严重患者可对症选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方法中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控制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情绪和行为症状有效。
精神兴奋剂可以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减少攻击行为,并且副作用少。
利培酮、喹硫平等是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获得适应证,可用于治疗5岁以上伴有行为紊乱的患者,但应定期检测血泌乳素的水平。
丙戊酸盐可用于治疗对立违抗障碍或品行障碍患儿中类似本病的症状如:心静不稳、发怒和敌意、爆发性发火。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行为疗法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从而改善行为问题。
本病预后良好,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迁延不愈,一般不会影响寿命,建议患者定期复查。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迁延不愈,至成年期发展为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患者建议每1个月复诊一次。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患者没有特定的饮食禁忌。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患者可以适当运动,放松身心,监护人应注意与患者的沟通,避免激怒患者,维持患者情绪稳定,另外应定期带患者复诊。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
患者可适度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但不宜运动过度,以免加重身心负担。
监护人应注意纾解患者的压力,避免激怒患者,维持患者稳定的情绪状态。
监护人可让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与患者保持沟通。
使用对症治疗时,要注意症状轻微者不宜使用药物治疗,症状严重的可以使用精神药物对症治疗。
由于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父母应避免专制,溺爱或者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
父母双方都应该为维持家庭氛围做出贡献,密切家庭成员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完整性,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另外,父母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4766点赞
[1]亓高超.新编临床精神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310-315.
[2]张晓斌,沙维伟.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培训教程[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99-10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