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特发性心包炎为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急性浆液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在成人中较常见,呈急性临床经过。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超敏反应有关,发病前数周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出现胸痛、发热,可合并胸膜炎。本病临床经过良好,数周后病情可缓解,但可迁延数年或反复发作。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主要病因不明,可能与各类病原体的感染相关。急性特发性心包炎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有过病毒感染史的群体,免疫异常或可诱法本病。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各类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冰的等)、细菌、支原体等的直接感染和感染后发生的过敏或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病因之一。近年发现,组织胞浆菌病心包炎与特发性心包炎有类似的病程。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自身免疫病的群体均可有免疫异常,在病原体感染后或可诱发本病。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属临床少见急症,尚无具体流行病学的发病率相关数据的统计。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
曾经感染过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毒,这些病毒可直接侵犯心包或在机体内引发免疫反应也损伤心包。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典型症状包括急性发作的高热、胸痛,患者还可有心包摩擦音等其他表现,重症患者可并发心包渗液、缩窄性心包炎。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起病急骤,发病后患者常有突发高热,可达39℃或更高,热型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患者发病时可有心前区或胸骨后的剧烈刀割样疼痛、压榨性痛,并可有放射痛,放射至颈、左肩、左肩胛骨等处,咳嗽、深呼吸等胸部活动可使疼痛加剧。
常在起病第一日即出现,可持续数日,甚至2个月。
原发症状无特异性,包括呼吸困难、全身乏力、虚弱、打嗝和咳嗽、低热也可存在,体温偶尔可高达40℃。
通常为小量或中等量,一般不产生严重心脏压塞,心包液量在短时期变化迅速是其特点,吸收快且易复发,常有胸膜渗液,以左侧多见。
渗出的心包积液可发生机化,引发心包的增厚,限制心包的活动,形成缩窄性心包炎。
患者常因出现突发的高热、胸痛而就诊于急诊科,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CT检查等结果进行诊断。并与慢性心包炎的急性发作等病鉴别。
有咳嗽、咳痰应注意及时就医。
有突发的高热、胸痛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常因出现急性的高热、心前区疼痛而就诊于急诊科。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转至心血管内科持续治疗。
因为什么症状来诊?(高热、心前区疼痛)
症状持续多久?
既往有没有病毒感染史或心脏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的增高,提示患者有感染活动,另外患者还可有血沉的加快。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有无出现心包积液,及其心脏射血功能有无损伤。通过心电图检查的波形可以判断患者是否还是窦性心律,有无异常起搏点的出现,及其有无心律失常的出现和心律失常的类型。
可以通过X线检查是否存在心包积液及心包积液量,进而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但应注意的是成人渗液量少于250毫升、小儿渗液量少于150毫升时,Ⅹ线检查可能难以发现,必要时应行胸部CT检查。
可通过胸部CT检查判断患者有无心影增大、有无心包积液的出现,及有无肺炎的出现,以寻找可能的病因。
听诊可闻及心包摩擦音的出现。
有明显心包积液的患者可抽取心包积液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除非合并心律失常,心电图通常显示正常的窦性心律。当存在房性心律失常时,通常与共存的心肌炎或不相关的心脏疾病有关。可出现广泛的ST段抬高和PR间期缩短,通常会经历一个典型的演变过程,即使没有可闻及的心包摩擦音,根据心电图的演变过程也可确诊急性心包炎。
胸片可以完全正常,或当心包积液或心肌炎并发心脏扩大时可以显示心脏肥大的征象。当急性左心衰竭时,可以出现肺充血或肺水肿的征象。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前2~4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占66%),或发热及有腹泻史。
体温常在起病后24小时内升达39℃或更高,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可持续数日或数月,平均为二周。
心前区或胸骨后常为剧烈疼痛,呈刀割样,压榨性痛或闷痛,可放射至颈、左肩、左肩胛骨、上腹部等处。咳嗽、呼吸、身躯扭动可使疼痛加剧,疼痛在短时间内达最高峰,以后逐渐减轻。
心包摩擦音常在起病第一日即出现,可持续数日,甚至2个月。
心包渗液通常为小量或中等量,一般不产生严重心脏压塞,心包液量在短时期变化迅速是其特点,吸收快且易复发,常有胸膜渗液以左侧多见。
有典型的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变化规律。
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
胸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需要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后者太高的ST段弓背向上,ST-T改变的演进在数小时内发生,改变导联与梗死血管相对应,范围通常不如心包炎时广泛。
有高血压史的胸痛患者需要鉴别,夹层破裂者疼痛位撕裂样,程度剧烈,多位于胸骨后或背部,可向下肢放射,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增强CT有助于解释破口所在。
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鉴别慢性心包炎常有积液机化形成的心包增厚,而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则无,以此鉴别。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及解除心脏压塞的心包穿刺等手术治疗。通常患者经过短期的治疗,病情可有极大的改善。
胸痛时给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剧痛可用可待因口服,或肌内注射吗啡或哌替啶等。
应用秋水仙碱可治疗或预防本病复发,但是长期服用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呕吐及食欲不振,发生率可达80%,严重者可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长期服用者可出现严重的出血性胃肠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糖皮质激素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和炎症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明显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在炎症的急性阶段,本类药物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使炎症中的充血、血浆渗出、白细胞浸润和吞噬等现象显著减轻。从而改善和消除炎症伴有的红、肿、热、痛等局部症状,在炎症后期本类药物能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从而减轻组织粘连和抑制瘢痕的形成。
解除心包压塞最有效的方法,抽液时患者可有抽液反应,如面色苍白、气促、头晕等,此时应立即停止抽液。
顽固性复发性心包炎病程超过2年、激素无法控制或已出现缩窄性心包炎时可进行心包切除术,以解除心肌舒缩的限制。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一般可以治愈,预后良好,不影响正常生活,但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不会危及生命。极少数患者可有缩窄性心包炎等后遗症,建议患者出院后定期复诊。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常在数周后即可缓解,但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极少数急性特发性心包炎患者可因心包积液的机化引发缩窄性心包炎。
建议急性特发性心包炎患者出院1月后复诊一次,检查项目包括胸部CT、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用以判断患者心包积液的吸收情况及有无心功能的损伤,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有复发及时就医。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保持饮食清淡,遵医嘱适当限盐,并注意蛋白质等营养素的补充,以给机体的恢复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
患者有心包积液时应注意限盐,保持饮食的清淡不油腻。
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得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得饮用咖啡、奶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机体的恢复需要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可以通过食用豆制品、乳制品、瘦肉来适当补充蛋白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及纤维素。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患者日常护理重点在于充分休息、避免感染。家属需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安抚患者的情绪。患者在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非甾体类抗炎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师。
患者急性期需要充分卧床休息,保持身心安静,以尽可能地减轻心脏负担,缓解症状。
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防止呼吸道感染,以免诱发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复发。
在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前应注意保持其周围皮肤的清洁,以避免继发感染。
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无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以监测有无心脏压塞的出现。
家属应注意安抚患者烦躁不安的情绪,鼓励患者适当转移对身体不适的注意力,建议患者病情平稳卧床休息时可听听音乐、看看书。
需要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胸痛的患者,要注意有无刷牙时口腔出血及上腹不适,出现此类症状要立即报告医师。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预防重点在于避免感染,做好自身防护,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措施。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属急症,无早期筛查措施。
日常应加强身体锻炼,补充营养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应注意少去公共场所,出门时注意佩戴口罩。
4553点赞
[1]刘新民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内科学(第1卷)[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07:346.
[2]阚全程,张晓坚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应用丛书常见疾病临床药物应用指南西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116.
[3]武士敏,张浩,布合力其·依明尼亚孜,谭伯瑛主编.实用全科护理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1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