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紊乱指调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代谢的激素或酶的结构、功能、浓度异常,或组织、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监测血糖会有血糖的升高或降低。糖代谢紊乱在临床上主要包括血糖浓度过高和过低,治疗需查找引起糖代谢紊乱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预后良好。
根据血糖升高或降低及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糖代谢紊乱可分为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高于13.9mmol/L)的代谢紊乱、血糖降低(血糖浓度低于2.5mmol/L)的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包括血糖升高和血糖降低两类,因疾病类型不同,病因也不同,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与病理因素。血糖升高主要由肥胖、遗传、妊娠等因素导致,血糖降低主要由药物、体内胰岛素水平高升高导致,而感染则容易诱发严重的糖代谢紊乱疾病。
肥胖,肥胖者体内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从而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
妊娠,因为胎盘的存在,会产生抵抗胰岛素的物质,从而导致糖代谢紊乱。
高糖饮食,因为体内胰岛素水平有限,体内葡萄糖无法被转化,从而导致糖代谢紊乱。
情绪激动。
遗传因素是导致糖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
糖尿病甲亢、巨人症、嗜铬细胞瘤、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口服避孕药、泼尼松、手术应激等都会使体内分泌胰岛素的量减少,从而导致糖代谢紊乱。
饥饿,人体从外界摄取葡萄糖较少,从而供给的能量无法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使血糖降低。
长期剧烈运动,人体消耗的葡萄糖增多,从而使供给的能量无法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使血糖降低。
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有些患者体内存在“内源性胰岛素抗体”,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结合,使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升高,导致低血糖。
降糖药或喹诺酮类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当服用降糖药过多时,会使血糖降低。
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胰岛组织。
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它们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可能诱发糖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是常见病,暂无与发病率有关的流行病学数据。
肥胖或超重者,肥胖者体内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容易发生糖代谢紊乱。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因为体内胰岛素水平有限,体内葡萄糖无法被转化,从而导致糖代谢紊乱。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者,遗传因素是糖代谢紊乱疾病常见的原因。
病毒感染者也可能有发病风险,例如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者,若患者本身存在血糖升高或降低的表现,感染往往会诱发更严重的糖代谢紊乱疾病。
新生儿,新生儿低血糖在新生儿期极常见,特别多见于早产儿和巨大儿或糖尿病母亲的婴儿。
糖代谢紊乱有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所以患者的症状表现也不同,血糖升高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血糖降低主要表现为大汗、抽搐、乏力等,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时会出现昏迷、抽搐等严重糖代谢紊乱的表现。
与平时饮水量相比,每天的饮水量增加或喝水的次数增加,当然要排除吃了过咸的食物。
与平时正常饮食相比,每天的饭量增大。
与平时相比,每天的尿量增多或上厕所的次数增加,当然要排除泌尿系统疾病多引起的多尿。
排除减肥、饮食等因素,体重较前下降。
患者血糖降低初期,患者会感到饥饿感。
低血糖反应刺激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慌,手抖得情况。
低血糖反应刺激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大汗情况,因体内血糖水平较低,所以患者出现乏力症状。
当患者血糖长时间处于较低的状态而未得到改善,大脑无法得到充足的能量供应,可引起抽搐和昏迷。
若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易形成糖尿病,糖尿病易并发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血糖持续增高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肾盂肾炎及膀胱炎多发于女性病人,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发生肾周脓肿,肾乳头坏死。血糖持续增高也可反复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引起毒脓血症,发生皮肤真菌感染,且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血糖增高还易引起视网膜黄斑症,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
由于脑对低血糖的耐受程度较低,血糖降低于正常水平可能使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发生意识丧失而跌倒,造成外伤,特别是头颅损伤。当血糖长时间严重降低于正常水平时可能使脑遗留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当患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或饥饿、心慌、大汗等情况时,应立即到医院内分泌科或急诊科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尿糖检测、血糖检测、口服糖耐量监测等检查明确诊断,若诊断为糖代谢紊乱应积极治疗。
日常生活中自测血糖升高或降低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若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时应警惕糖代谢紊乱或其他疾病的发生,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若突然出现饥饿、心慌、大汗等情况很有可能发生了低血糖,可进食少量含糖食物并在家人陪同下立即到医院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眼科、神经内科等。
若患者出现抽搐昏迷等危急情况时,可到急诊科就诊。
有哪些不舒服的情况?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高血糖或低血糖?
以前有没有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情况?
以前有没有得过其他疾病?
家族中有没有糖尿病或低血糖或其他疾病病史?
平时喜欢吃甜食、油腻的食物吗?
最近有没有节食减肥?
检测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需要患者留取2小时尿液,多数情况下尿糖总量与糖代谢紊乱程度有较高的一致性,若尿糖提示阳性,则可能发生了糖代谢紊乱,应做进一步检查。
检测过程简单,但也是诊断糖代谢紊乱及评价治疗的一个方式。血糖浓度高于13.9mmol/L或血糖浓度低于2.5mmol/L提示血糖异常。
对血糖高的患者,进一步明确诊断,试验前患者需要禁食8~12小时,留取空腹血标本后,再引用含75g葡萄糖粉的液体250~300ML,2小时后再留取血标本,分别测定其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
排除患者是够存在胰岛素瘤或其他疾病,磺酰脲类或格列奈类药物浓度测定,判断是否为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
糖代谢紊乱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或者出现饥饿、心慌、大汗等症状,排除药物或疾病所导致的血糖升高或降低后,静脉血糖浓度高于13.9mmol/L或低于2.5mmol/L即可诊断为糖代谢紊乱。
磺酰脲类或格列奈类药物浓度测定、CT等可排除是否由药物或其他疾病如胰岛素瘤等引起的低血糖,腹部超声科辅助鉴别诊断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也会导致血糖降低,但胰岛素瘤常表现为冷汗,面色苍白等,但进食后可以缓解。二者可用CT或B超辅助鉴别。
甲亢、胃空肠吻合术后,因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吸收快,可引起进食后0.5~1小时血糖过高,出现糖尿,但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而糖代谢紊乱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可出现异常。
严重肝病时肝糖原合成受阻,肝糖原贮存减少,进食后0.5~1小时血糖过高,出现糖尿,但空腹血糖偏低,餐后2~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而糖代谢紊乱空腹及餐后2小时均可出现血糖异常。
糖代谢紊乱的类型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首先应明确病因,对症治疗,若病因可完全去除,则治疗周期较短。血糖升高者可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除药物、病因治疗外,患者应适量运动,以协助控制血糖。
当血糖严重升高时,可使用胰岛素减低血糖,同时滴注生理盐水保证患者的血液供应,对症治疗。
当血糖严重降低时,为防止发生脑血管疾病,应立即为患者滴注50%葡萄糖,同时进行头部降温。
高血糖时首先要去除血糖升高的病因,如感染,应激等,应遵循“五架马车”治疗的原则,即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糖尿病知识的学习、血糖的检测及药物的治疗。
功能性及反应性低血糖可给与低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少食多餐,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糖须做相应的病因治疗。
刺激胰岛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适用于控制饮食,运动后不能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代表药物有格列本脲。
降低血糖的同时有一定的减重效果肝肾功能不良、心肺疾病、休克等缺氧状态为禁忌,高龄患者慎用。代表药物有二甲双胍。
本品尤适于降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进餐时需要嚼服,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
罗格列酮、匹格列酮等除降糖外,尚有降压、调脂及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为改善胰岛素I相分泌的餐时血糖调节剂。
上述各类可单用或联合应用(两种或三种),并可与胰岛素合用,联合用药时各制剂均应减少剂量。对每一患者药物的恰当选择,取决于病情(血糖高低、空腹或餐后高血糖、胰岛功能、肝肾功能、并发症、肥胖与消瘦)、药物特点、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年龄、价格、货源等因素。
作用为减低血糖,代表药物为门冬胰岛素。
作用于顽固性低血糖症、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的治疗,代表药物有地塞米松等。
糖代谢紊乱一般无手术治疗。
血糖升高时可采取运动治疗,主要作用是协助血糖控制,通常建议晚餐后一小时后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每次30~60分钟,每天一次。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结合自身身体条件低运动量开始,轻度有氧运动包括:散步,瑜伽,太极拳等;中度有氧运动包括快步走、漫步走、汽车等,注意有心脏病的患者尽量不要选择快步、骑车、慢跑的运动;有肥胖和膝关节疾病的患者,尽量不要选择爬山、上下楼梯的运动。
糖代谢紊乱的患者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后,患者多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预后良好,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但部分患者若治疗不及时,血糖水平持续异常,可能会并发多种疾病,影响机体健康。
糖代谢紊乱去除病因后可以治愈,若发展为糖尿病,则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积极治疗控制病程的发展。
糖代谢紊乱早期发现并尽早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糖代谢紊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在医生指导下自行监测血糖,若血糖未达到预期效果,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效果,血糖控制稳定后,可每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血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
糖代谢紊乱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血糖升高的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甜食、少食多餐,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血糖降低的患者可口服含糖食物进行改善。
血糖升高的患者,应避免食用甜食、油腻食物,如蛋糕巧克力、油炸食物等,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者,可在两餐间或睡前加食含果糖或蔗糖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梨等。
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避免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稀饭等)。血糖降低的患者口服含糖食物,糖水、含糖饮料、进食饼干面食、馒头等。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糖代谢紊乱,都应随身携带含糖的食物饮料等,以备低血糖不适心慌发力大汗时食用。
血糖降低的患者当出现低血糖时,不要吃含很多脂肪或蛋白质的食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饮食。
糖代谢紊乱患者应注意日常护理,日常充分休息,合理锻炼,并注意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同时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保持良好心态。
日常生活中糖代谢紊乱患者应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注意监测血糖,易防止病程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血糖升高的患者,应密切关注感染的发生率,避免伤口感染。
严格遵照医嘱使用药物,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同时学习药物的正确用法、用量。
患者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病情允许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机体康复。
患者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主要监测空腹血糖或者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并进行记录。
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可能导致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糖代谢紊乱的病因繁多,应从病因入手,以远离危险因素为原则进行预防,包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适当进行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对于有糖代谢紊乱风险的人群,应定期健康体检,进行血糖监测,可3个月或半年一次。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以清淡、少油、少糖饮食为主。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
4118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25-753
[2]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J].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810-818.
[3]李延兵,马建华,母义明.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专家指导意见[J].药品评价,2017(9):5-2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