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酶缺乏症是指由于生物素酶基因突变导致生物素酶活性下降,引起代谢严重紊乱,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生物素酶在肠道吸收、血浆转运生物素和调节组蛋白生物素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生物素酶缺乏导致肠道摄取生物素的能力下降,体内与蛋白质结合的生物素裂解减少,引起生物素吸收与利用障碍,患者体内生物素显著下降。生物素酶缺乏症的临床症状复杂,涉及神经系统、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脱发、乏力、惊厥、昏迷等,可通过外源性补充生物素而得以纠正。
该型可在出生后数日至10岁间发病,尤其以新生儿至婴幼儿阶段最多。以神经系统、皮肤受累为主要症状,临床上常表现为智力落后、运动障碍、癫痫发作、肌张力异常、视力听力减退、皮肤黏膜损害以及头发脱落。
该型多在青春期发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视力减退、痉挛性下肢瘫痪、运动障碍以及视神经脊髓炎样表现。
生物素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是由于生物素酶基因突变导致生物素酶活性下降,体内生物素浓度降低,影响相关羟化酶的活性,继而出现代谢紊乱,引起多系统受累。好发于家族遗传者、辐射居住者等人群。孕妇或者幼儿有辐射接触史,近亲结婚等因素可诱发本病。
编码生物素酶的基因,即BTD基因突变,导致生物素酶活性下降,生物素酶合成障碍,体内生物素酶缺乏,生物素相关的四种羧化酶,包括有丙酮酸羧化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功能受到影响,与上述羧化酶相关的氨基酸、脂肪酸及糖代谢异常,机体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神经、皮肤、呼吸、免疫、消化等多系统受累,受累程度与生物素缺乏程度相关。
孕妇或者幼儿有辐射接触史,辐射能够破坏DNA结构,破坏的DNA结构可引起基因突变,因此辐射容易诱发基因突变。
近亲结婚可能容易导致胎儿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导致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大幅增加。
宫内感染的胎儿容易诱发基因突变。
滥用雌激素、酒精、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可降低血清中生物素浓度,使疾病恶化,症状加重。
生物素酶缺乏症的全球发病率约为1/6万,我国目前无具体流行病学资料。
生物素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遗传性,家族中有类似疾病者后代患病的几率较大。
怀孕期间孕妇有辐射接触史或幼儿有辐射居住史都大大增加了基因突变的可能性。
近亲结婚时,夫妻双方携带相同异常基因的可能性增加,导致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大幅增加。
生物素酶缺乏症可引起严重代谢紊乱,可出现皮肤黏膜损害、脱发、肌张力异常等典型表现。还包括呼吸困难、共济失调、感染等其他症状。有可能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贫血等并发症。
患者可出现弥漫性皮肤红斑、头部脂溢性皮炎、口角炎、银屑病等。
患者的头发比较干燥细软、稀疏、容易脱落。
患者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尤其以痉挛性下肢瘫痪多见,患者的运动受到影响。
患者累及神经系统,神经元异常放电,出现典型发作。
患者常累及视神经,出现类似视神经脊髓炎样表现,视力严重减退。
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智力发育迟缓,落后于同龄儿。
生物素酶缺乏症急性期可出现呼吸困难,患者常喉部喘鸣、过度通气,甚至表现为呼吸暂停。
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出现共济失调现象。
生物素酶缺乏累及消化系统,出现腹泻,还有部分患者常在腹泻、发热等应激状态下急性发病。
生物素缺乏,与之相关的羧化酶活性下降,线粒体能量合成障碍,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生物素缺乏导致的代谢紊乱会导致骨髓内红细胞的生成受到障碍,从而出现贫血、营养发育不良等。
与生物素相关的尿素循环代谢异常,机体清除氨的能力下降,体内氨浓度升高,可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皮肤出现红疹、肌张力异常情况等症状,需及时到儿科或皮肤科就诊。进行生物素酶活性检查、尿有机酸检查、血清生物素浓度等检查。注意与羧化酶缺乏代谢病、自身免疫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皮肤出现红疹、肌张力异常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视力、智力减退及时就医。
出现癫痫发作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儿科或皮肤科。
出现癫痫、肌张力异常症状去神经内科。
出现高氨血症、有机酸尿症症状去内分泌科。
幼儿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出现吗?
产前检查有无异常呢?
幼儿皮肤有无异常情况?脱发吗?
幼儿听力、视力、智力有无异常?
经检查患者的白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生物素酶活性显著降低,部分患者甚至完全缺乏,一般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生物素酶活性为正常人的10%~30%,严重的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生物素酶活性低于正常人的1%。
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体内代谢中间产物即有机酸含量较高,急性期尿液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乳酸、丙酮酸、3-羟基丙酸、3-羟基异戊酸、甲基枸橼酸浓度增高,稳定期可能正常。
生物素酶缺乏引起生物素合成障碍,经血清学检查生物素浓度水平降低。
基因检测可发现常染色体BTD等位基因突变。
急性期血常规化验显示全血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高氨血症、高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稳定期常有贫血。
3-羟基异戊酰肉碱增高,游离肉碱不同程度降低,一些患者丙酰肉碱、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增高。
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诊断需要依靠血清生物素浓度检查、生物素酶活性检测、尿有机酸检查等,对于部分尿液有机酸检查正常的可疑患者,基因检测可发现常染色体BTD等位基因突变,可作为确诊依据。
羧化酶缺乏代谢病与生物素相关的羧化酶缺乏也可导致代谢紊乱,包括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缺乏症、β酮硫解酶缺乏症等,通过尿气相色谱-质谱、生物素酶活性检测及基因检测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有多个系统受累,但实验室检查中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阳性改变,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铅、汞、铜等重金属中毒可出现皮疹、脱发、神经系统损害等症状,可根据重金属接触病史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该病属于慢性胃肠疾病,可导致生物素吸收障碍,血清生物素浓度检查中浓度降低,可通过生物素酶活性检测以及基因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毒性脑炎、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时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可通过血清生物素浓度检查、头颅MRI等进行鉴别诊断。
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需要终生治疗,可根据情况酌情给予左卡尼汀、甲钴胺和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治疗。肌张力异常的患者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口服生物素是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措施,经过短期生物素的补充,饮食与生活调理后体内生物素水平可逐渐恢复正常。部分合并有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贫血等并发症的患者,在治疗初期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酌情给予左卡尼汀、甲钴胺和维生素C,并注意控制蛋白质与葡萄糖的摄入,积极纠正酸中毒。
此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的肌张力异常,常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以及智力障碍,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运动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参与度。
生物素酶缺乏症可以完全治愈,一般不会影响寿命。可能会发生视力减退、听力减退的后遗症,建议每隔两个月进行一次复查。
早期发现并坚持长期治疗的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可以完全治愈。
经治愈后的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的寿命不受影响。
生物素酶缺乏症可累及视力、听力,且视力、听力减退是不可逆的损害,患者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听力问题。
患者需要每隔两个月进行一次复查,查血清生物素浓度的变化,查疾病症状有无缓解。
生物素酶缺乏症需要忌食生鸡蛋、为防止高氨血症等并发症,要控制蛋白摄入。
因为生鸡蛋中含有可与生物素结合的抗生物素蛋白,使生物素利用率降低,降低生物素的治疗效果。
对于部分重症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应该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防止高氨血症等并发症。
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应该注意保持衣物的干燥清洁,注意观察皮疹、呼吸等问题是否有加重,如出现异常及时就诊。积极进行开导,尽可能多地使患儿融入正常社交环境。
患者多有皮肤黏膜损害问题,应该注意保持衣物的干燥清洁,衣物应注意宽松柔软一点。
对于下肢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的患儿,家里的设施应改善,注意避免儿童受伤。
对于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注意家庭环境,避免过度刺激诱发癫痫发作。
注意观察皮疹、呼吸问题、呕吐、腹泻是否有加重,如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生物素酶缺乏症的患儿因长期服药、共济失调以及合并有视力、听力、智力减退等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父母应积极开导,尽可能多地使患儿融入正常社交环境。
生物素酶缺乏症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尿液有机酸等技术进行高危筛查。避免近亲结婚,怀孕妇女远离烟、酒等危险因素,可预防此病发生。
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尿液有机酸、串联质谱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技术进行生物素酶缺乏症的高危筛查。
对于明确诊断有家族遗传性BTD基因突变明确的家系,可进行产前基因检测筛查。
近亲不宜结婚生育。
高危人群应规范进行产前基因检测以及羊水穿刺生物素酶活性检测。
怀孕妇女远离烟、酒、毒品、辐射、重金属等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4022点赞
[1]]顾学范.临床遗传代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0-123.
[2]韩连书,高晓岚,叶军等.中华儿科杂志,2005,5(43):325-330.
[3]张豪正,王广新.生物素酶缺乏症研究进展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J],2016,31(8):637-640.
[4]戴万亨.诊断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8.
[5]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