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碱性磷酸酶血症是由TNSALP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罕见单基因遗传病。主要特征是骨化不全、乳牙早期脱落,血液及骨骼中的碱性磷酸酶矛盾性减低。此病预后不佳,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症状。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可累及全身系统,该病是由于常染色体上部分基因产生了突变,是因肝、骨骼和肾中编码组织非特异碱性磷酸酶的碱性磷酸酶基因(TNSALP基因)发生突变所致。此类疾病的发病具有较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且近亲结婚等因素可增加人群的发病概率。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基因编码的紊乱使得组织中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酯酶功能紊乱,该酶主要存在于血清中,造成钙、磷等成分向硬组织中的沉淀减少,从而影响了牙齿的发育和骨骼的生长。
父母双方属于近亲结婚,会导致基因和染色体发生异常,那么出生后的婴儿罹患低碱性磷酸酶血症的可能性将会提高。
如频繁接触X线或化学有害制品等,容易造成DNA分子结构的改变,从而诱发基因突变。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极为罕见,发病率1/100000,男女均可患病,无明显发病季节、地区等差异。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主要好发于具有相关家族史者,此类疾病属于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故而若家族有存在此类疾病的相关病史,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尽早排查。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的症状存在较明显的异质性,其临床表现多样,根据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及发作年龄的差异,可存在不同表现,但主要集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骨骼系统异常及乳牙早期脱落等。
乳牙早期脱落,仅表现出牙齿受累表现。
四肢短小,患儿由于严重骨骼矿化不足,从而出现骨骼系统异常的表现。
患儿有骨骼畸形如漏斗胸、身材矮小等,但此类症状在出生后可改善。
牙齿早脱,X线可显示未成熟牙齿早失;佝偻病可表现为胸廓畸形、头颅畸形,患儿囟门宽大,但常出现颅缝早闭。
患儿具有婴儿型低磷酸酯酶症的表现,但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升高。
患儿类似佝偻病的症状,颅骨狭长畸形、关节膨大、身材矮小、肢体僵硬,学步晚、呈“鸭步”步态,骨痛明显。骨骼畸形多能自行缓解,但有些患者在中年会复发;牙列早失。
典型症状为暂时性佝偻病、乳牙早失;在儿童期即可出现,但到中年时才被诊断出来;骨化不全,骨质疏松导致假性骨折,骨痛明显,易发生创伤性骨折并伴有活动障碍。
由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惊厥、夜哭、出汗、方颅、易激惹等为常见症状。
由于体内骨骼系统受累,骨化不全,易出现骨软化或是活动障碍等不良后果出现,从而加重骨折事件发生的概率。
患儿囟门宽大,但常出现颅缝早闭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可见有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典型的颅内压升高症状。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的患者常以牙科症状为首发症状,尤其需要注意,患儿一旦出现乳牙早失等相关病理表现,应就诊于儿科、牙科、血液科等相关科室就诊。通过病史资料采集、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等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出现牙科症状如牙骨质不全、牙齿缺失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厌食、发育障碍、漏斗胸、肺炎、眼底病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低碱性磷酸酶血症的患者,若出现骨折、胸廓无力而呼吸困难,甚至几乎无骨质形成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牙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不名原因的发热、啼哭、骨折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儿科、血液科、骨科等。
最近有发热症状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厌食、胸廓畸形、乳牙早失、身体矮小等)
家族中是否存在相关病史?
近期是否做过检查?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检查可示血清碱性磷酸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多数患者血钙、磷水平常是正常的,个别严重者可出现钙水平异常升高。
口腔X线检查可提示牙槽骨发育不全、牙髓腔扩大、未萌出磨牙形态异常等相关改变;而骨骼X线检查可提示骨密度减低等脱钙表现或佝偻病样表现。
可见患者牙釉质发育不良,牙齿结构异常,牙可有带状、窝状凹陷、切缘变薄等异常表现,牙本质表面存在深的吸收区。
PCR结果可见患者碱性磷酸酶基因(TNSALP基因)发生突变。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明显减低可确诊低碱性磷酸酶血症(HPP)。
行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L)基因突变检查,发现失活性突变,可在分子层面上确诊。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二型,Ⅰ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25-OH-D3转变为1,25-OH2-D3发生障碍,血中25-OH-D3浓度正常;Ⅱ型为靶器官受体缺陷,血中1,25-OH2-D3浓度增高。两型临床均有严重的佝偻病体征,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Ⅰ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可通过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基因测序等鉴别。
该病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多于幼儿后期症状逐渐明显,形成侏儒状态,可通过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肾功能、电解质检查等鉴别。
该病多为性连锁遗传,亦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1岁以后,因而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对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
成骨发育不全症患者以反复骨折、低骨密度为主要表现,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长骨纤细、皮质菲薄、多发骨折,可通过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电解质检查等鉴别。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程度制定不同的综合诊疗模式,以病因治疗为主要原则,以期改善预后,延长患者寿命。
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检查及安全教育,尽早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患牙;重视去除菌斑及牙石这一基础治疗的重要性,坚持维护治疗,定期检查。
部分患儿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易容易合并呼吸道感染,故可利用此药解热镇痛。其主要作用于神经中枢,它的减少将导致中枢体温调定点下降,体表温度感受器感觉相对较热,进而通过神经调节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抗炎作用较弱。对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无影响。
可缓解儿童型低磷酸酯酶症患者所出现的、轻至中度头痛表现,还可用于缓解其他疼痛如牙痛、关节痛、偏头痛等。
部分患儿可出现发热、疼痛等全身症状,此药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酸痛等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等。
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本药适用于成人型型低磷酸酯酶症的患者,本病患者常合并骨折现象的出现,此药可促进成人型跖骨应力性骨折的愈合,能促进体内成骨细胞(OB)增殖和分化,抑制OB凋亡,促成骨作用超过促破骨作用,骨量增加,骨的力学强度增强。
生长激素,本药可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增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具有人体生长激素同等作用。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此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酶替代疗法是一种医学治疗方法,当患者体内缺失特定的酶时,通常采用此法进行酶替代,目前针对此类疾病常采用人源TNSALP进行特异性的酶替代治疗。这种方法是通过静脉注射,向患者体内注射含有缺失酶的药剂,替代缺失的酶。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总体而言预后差,其个体预后情况与病情轻重有关,病情较轻者预后较好,重症者预后不佳,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目前的诊疗方法对于此类疾病只能起到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作用,由于基因固有缺陷,无法起到根治的作用。
本病患者总体而言,常因颅内压升高、骨折等不良并发症的出现而提高患者死亡率,其中围产期致命性最为严重,患此类型的患儿在宫内或者出生后几天之内就可能死亡;而单纯亚型病情程度最轻微,常不影响患者寿命。
本病易发生创伤性骨折并伴有活动障碍,部分患者后期易发生骨退行性改变,如软骨钙质沉着病和骨关节病等。
患者应定期复查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电解质检查等,如进行系统牙周手术者,可3~6个月复查一次,具体复诊频率应视患者情况及用药方案进行相应地制定。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患者应均衡饮食,并且注意摄取充足的钙元素为主,各种食品均适量摄入,但需注意针对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忌长期单纯乳类或淀粉类食物喂养,因乳类(牛奶等)和淀粉类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少,远不能满足小儿日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忌过度摄取甜食,容易导致体内钙元素的流失,而引起病情加重。
宜多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例如鸡蛋、瘦肉、鱼肉、虾类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如菠菜等。
宜多胶原成分丰富的食物,其摄入主要来自于肉类,如鱼、虾、精肉、猪蹄表面皮肤、燕窝、阿胶等。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的护理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意外跌倒等事件的产生,以免发生骨折等不良后果,同时加强健康教育,以免心情过度紧张,影响疾病预后。
保障每日充足的日光照晒,以补充钙。
需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已经到学站、学走的年龄应减少站和走,避免由于骨化不全,导致骨骼畸形加重。
注意观察病情是否进展,累积出现其他并发症,如成人型后期易发生骨退行性改变,例如骨关节病等。
若出现骨折时,应注意固定骨折部位,限制局部活动,根据骨折及固定情况适时地协助或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功能锻炼。
低碱性磷酸酶血症是一种遗传病,如果有明确的家族史,在生育前最好进行遗传咨询,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生育、选择合适的生育手段。妊娠期可通过羊水穿刺等取材做基因检测,有助于产前诊断。
对于具有相关家族史时,可于妊娠期行产前体检或尽早行基因检测等途径进行筛查。
鼓励孕妇晒太阳,食用富含维生素D和钙、磷及蛋白质的食品,有低钙血症和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
严格执行防护措施,遵守操作规程,尤其不可滥用对造血功能有害的药物,还应避免不必要的X光照射。
4748点赞
[1]余颖芳,陈安,郑季彦,陈理华,杜立中.一例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基因突变所致的围生期致死型低磷酸酶症病例[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04):321-325.
[2]张丽,谷优优,王肃.牙型低碱性磷酸酶血症1例家系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385-387.
[3]卢维城,石聪聪,蔡东,郑旭,郝虎,肖昕.低碱性磷酸酶血症一家系临床与基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7,35(09):682-686.
[4]邵冲,郑慧,傅文贞,何进卫,汪纯,章振林.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基因突变与低磷酸酶血症:2个新突变位点[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4,7(03):206-2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