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又称为志贺菌病,这是一种由于肠道系统组织感染志贺菌属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部分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会破坏结肠、直肠、肾小球微血管中的内皮细胞,而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继发性病症。目前药物治疗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治疗手段,大多数细菌性痢疾患者,通过1~2周的治疗即可痊愈。
根据病症病理分期,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普通型急性痢疾以起病急快、持续高热、腹泻不止、恶心、呕吐等典型临床表现为主,多伴有里急后重。患者以排便次数高度频繁,腹部鸣音亢进,并且粪便形态基本呈现水样便状。随着病程发展,粪便会携带血丝、脓液状物质。
非典型细菌性痢疾患者,临床表现较为轻微。大多表现为低热消疲、里急后重、腹部压痛等。病程发展进度更为缓慢,无出现血便、脓便等现象。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除了会表现出病情急骤、高热惊厥、畏冷等症状表现以外。还会出现明显中毒性症状,尤其以意识障碍、面容青灰、呼吸不畅、晕厥、休克等为主要特征表现。常见于2~7岁体质虚弱的幼童患者。
慢性痢疾常出现于菌痢反复性发作或迁延性腹泻超八周未治愈患者。此类病症患者多表现为长期腹泻、腹疼、脓便、血便等。部分患者甚至会伴随有结肠、直肠等肠道溃疡或炎症病变情况。
细菌感染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原因,这些感染性细菌包括志贺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其中以志贺氏菌最为常见。肠道感染以上类型细菌,不仅会造成其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继而引起腹疼、腹泻、发热等典型临床表现。其产生毒素可以会对肠壁内毛细血管形成破坏作用,并对代谢、神经等其他系统造成继发性损伤。
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因是由于肠道感染志贺氏菌属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志贺氏菌属按照抗原构造的不同,可以分为志贺氏痢疾杆菌(A群)、福氏志贺氏菌(B群)、鲍氏志贺氏菌(C群)和宋内氏志贺氏菌(D群)四大分类。
气温以及雨量相对较高的月份以及地区,饮水和食物易被污染,细菌性痢疾病发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保暖不足、精神紧张、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因素,会影响免疫系统正常运行,继而更容易导致细菌性痢疾疾病的发生。
长期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也会增加细菌性痢疾的患病几率。
细菌性痢疾是由于生活或饮食卫生条件差所引起的常见消化系统性疾病,此类病症大多数发生于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1~4岁之间的儿童更容易患上此类疾病,尤其是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或疾病爆发的地区,我国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已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大多数细菌性痢疾病例发生在每年6~9月之间,病发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
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间接传播,是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传播途径。
细菌性痢疾可以通过物理接触患者或携带者的粪便进行直接传播。
志贺杆菌可以通过虫体、器械、口沫等传播媒介而进行间接接触传播。
任何年龄的人群均可发生,以下类型人群具有高发性特征:
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等免疫系统功能发育不全者。
生活状况不佳会增加发病风险,例如疲劳、营养不足、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等。
青壮年也是细菌性痢疾的高发人群。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通常为1~3天,通常不会超过7天。病发期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稀薄等。实际症状表现与患者体质状况、所感染的细菌数量、菌属类型等情况相关。
肠道感染病原体后,肠道表层黏膜细胞出于免疫保护机制,会引起肠道蠕动亢进,并对局部交感神经丛产生刺激性作用,继而引起下腹区域,特别是下腹或左下腹出现持续性疼痛的症状表现。
细菌性痢疾患者病发期间,会伴随有持续性腹泻的情况发生,按照每天排便频率,从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大多数患者还常会出现有肠鸣音亢进以及里急后重的现象。
空肠、十二指肠等内容物会随着肠道平滑肌痉挛作用,会反流至胃部、食管等上消化道系统,并对局部黏膜产生反渗透性作用后,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等情况。
患病后由于肠道系统组织无法正常转化、吸收体内大部分水分、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上物质会被加速进入排泄系统,以排泄物的形式排出。随着病程发展,粪便还可能会携带有血液、脓液等物质。
患者在患上细菌性痢疾时,可能会在感染的1~3天之间开始出现症状。常见症状表现有腹痛、腹泻、发热等。
肠道受到炎症病变影响,其会累及肠道黏膜肌层、肠腺、毛细血管等组织,部分渗出性组织液以及血液,会随着排泄物从体内排出,所以患者粪便样本中会有黏液或血液存在的迹象。
志贺菌通过杀死血管细胞来破坏肠毛细血管后,会附着于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并侵入不同的细胞类型,尤其是肾小球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等。最终导致肾衰竭、癫痫发作、败血症等其他继发性病症。
肠道感染致病菌后,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发生防御性反应,并引起体液、体温等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失调现象,导致出现体温升高、乏力、易倦等表现。
腹泻、呕吐等临床表现,会使体内水分、电解质等物质大量流失,体液生理平衡受到破坏后,会诱发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不畅等脱水反应。
志贺菌产生毒素会对肠壁毛细血管造成破坏,并通过血液循环代谢作用,进入到神经、代谢等其他系统组织,引起意识模糊、癫痫发作、晕厥、休克等严重继发性症状。
肠道功能障碍以及大量营养物质的流失,尤其是慢性痢疾患者,甚至会伴随有营养不良、异常消瘦等继发性症状。
痢疾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频繁性腹泻、呕吐发作,患者若无及时采取补液治疗,可能会导致体内水分、电解质等物质发生过多流失,引起急性脱水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脓肿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肝损伤、合并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志贺氏杆菌感染会对肠壁毛细血管造成破坏性损伤,导致红细胞阻塞进入肾脏的通道。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患者将遭受血小板计数低、肾衰竭、贫血等困扰。
志贺毒素的B亚基与大肠中的宿主细胞糖脂受体结合,并依附于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并侵入不同的细胞类型,对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毒性作用,继而引起意识模糊、癫痫发作、昏迷、瘫痪等继发性症状。
多由福氏志贺菌引起,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黏液水样便或黏液血性便,严重者可出现溶血性贫血、感染性休克、肾衰竭。
在细菌性痢疾的急性期或恢复期可能会并发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关节局部肿胀、疼痛。
是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临床表现为耳聋、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
对于细菌性痢疾,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疾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患者当出现发热、反复腹痛、腹泻、大便中带有脓血的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检查确诊疾病。
一旦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稀薄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细菌性痢疾的患者,若出现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高热惊厥,甚至昏迷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处理。
患者应考虑到消化内科、急诊科及感染疾病科就诊。
有何不适症状?
最近是否存在不洁饮食?
体温测量数值是多少?
腹泻症状持续了多久以及频率是多少?
是否存在以下症状?(如血便、脓便等)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病史?
通过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液进行取样检测,除了可以进行粪便隐血检查以外,还可以发现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会出现异常性升高现象。
细菌性痢疾患者除粪便呈现稀薄状以外,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以白细胞为主,并有吞噬细胞。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有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等存在。对于个别在夏秋季节出现不明高热的病人需做肛拭子涂片显微镜下检查,以除外“顿挫型菌痢”。
培养脓血便可发现有痢疾杆菌生长。
可直接检测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
通过免疫学检查能检测出血清中有无志贺杆菌的特异性抗原,从而作出诊断。
对于存在有粪便隐血检查阳性患者,可以配合钡餐造影、肠道镜等其他检测手段,排查肠道出血、梗阻等情况。
X线胸片、脑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可辅助排除其他疾病。
肠道出现炎症性病变后,会造成血液、大便样本中白细胞、脓细胞等细胞浓度≥15HPF。
可以将患者粪便样本铺在含有0.5%曙红-甲基-兰-蓝色琼脂上,并进行进一步细菌培养,随后选用多价抗痢疾药血清进行恒定滴定试验,并进行载玻片凝集。志贺杆菌以及其他特定病原体会在与多价抗痢疾药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后,可在五分钟内出现团块,从而对细菌性痢疾进行确诊。
若有出现肠道溃疡、出血等症状患者,可以配合采取钡餐造影、肠道镜等其他检查手段,确诊病变位置、范围等情况。
结合临床症状,包括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便、脱水、左下腹压痛明显等,有助于确诊该疾病。
阿米巴痢疾与细菌性痢疾都属于痢疾,并且临床表现症状上具有很高相似度。但是阿米巴痢疾是由于肠道感染阿米巴原虫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需要通过细菌培养分析检测的方式对以上类型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饮食不洁是引起细菌性痢疾、霍乱等消化道炎症疾病的常见病因。但是相对于细菌性痢疾,霍乱患者病发期间,腹泻是其主要病征,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相对于痢疾表现的更为轻微。
本病是由伤寒沙门氏菌经粪-口传染途径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以高热和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发现特殊的重度面容,相对缓脉,皮肤出现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总数低,嗜酸细胞消失,骨髓象可见戒指细胞,血液肥达氏反应阳性,随疾病发展效价增高。血液、骨髓、尿液和粪便中可找到致病菌。
如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通过粪便培养分离出的致病菌不同可以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由于进食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致病,可以从可疑致病食物、患者呕吐物或粪便中检出同一细菌或毒素,以此可以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病原体为其他细菌,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粪便性状不同,可以通过血培养或大便培养出其他致病菌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明显的意识障碍,乙脑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以此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临床常见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常有头痛、颈部强直的表现,通过临床表现不同可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直肠癌、结肠癌可以通过肛门指检、结肠镜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直肠癌、结肠癌患者肛门指检常可触及质硬肿物,结肠镜检查可见癌性肿块。
血吸虫病的病原体为血吸虫,直肠黏膜活检压片可见虫卵、虫体,以此可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抗生素治疗无效,以此可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是针对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可以选用抗菌素药剂,消除患者体内致病菌,控制炎症进一步蔓延扩散。再有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病症表现,配合抗胆碱能、非甾体类抗炎药、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剂等其他类型药物进行改善性治疗。另外食物疗法、预防治疗等方式,也能起到改善炎症表现,加速病情恢复等效果。
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出现脱水症状,需要积极纠正,给予吸氧。
发生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如使用冰袋、湿毛巾等冷敷,必要时服用退烧药物治疗。
细菌性痢疾引起的急性脱水症患者,需要及时采取定量静注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剂方式,快速纠正体内电解质絮乱所引起的酸中毒症状,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等。
急性中毒性痢疾患者,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症表现,配合脱水剂、糖皮质激素、强心剂等药物进行联合用药治疗,从而达到预防器官衰竭,减轻脑水肿症状等疗效,如甘露醇、地塞米松等。
存在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可以借助呼吸机改善呼吸道系统通、换气功能,防止缺氧性损伤的发生。
在临床上,许多广谱性抗菌药物对于志贺菌属都可以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但需要注意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如环丙沙星、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有效缓解病症所引起的腹痛、发烧、恶心等不适症状表现,使用时需遵循药物使用说明,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等。
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剂,除了可以补充体内大量流失水分、电解质等物质以外,还能预防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严重继发性病症的发生,如混合糖电解质、复方电解质葡萄糖、乳酸钠林格等。
此类型药物适用于肠道炎症疾病所引起的里急后重、下腹胀痛、粪便稀薄等病症表现,如炎痢净片、肠炎宁颗粒、炎可宁胶囊等。
对于伴随持续、剧烈的腹部疼痛患者,可以选用抗胆碱能药物进行短效性治疗,以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如东莨菪碱、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细菌性痢疾慢性迁延,患者出现肠穿孔,属于一种严重急腹症,需要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避免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方式一般需要进行剖腹探查术,寻找穿孔具体部位。由于此问题多并发于营养不良患者,因此对于肠穿孔的处理,不宜直接行肠修补术,需进行穿孔部位近端肠管旷置,肠造口术以及远端封闭。术后积极营养支持,待纠正营养不良后,行肠回纳、肠吻合术。
尽可能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通过口服补液盐、流质食物,补充人体必需的水、电解质以及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物质。
可以选择静脉输入葡萄糖盐水,通过脱水情况,按量补充水、电解质的生理需要量和由于腹泻、呕吐的丢失量。对于肠外营养补充效果不佳,可以输入脂肪乳剂、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灌肠、针灸、穴位按摩及穴位贴敷治疗。
可应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进行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紊乱患者,可使用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治疗。
并发贫血、营养不良者可给予红细胞输注、白蛋白输注等治疗。
通过正确的治疗,大多数细菌性痢疾病例会在1~2周之内消退,并且大多数个体在开始适当治疗后的2~4周内会完全康复。如果不治疗该疾病,患者可能会转为慢性痢疾,并会显著增加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绝大部分患者可完全治愈,少数病人痊愈后可能遗留“肠易激综合征”的问题。
绝大多数细菌性痢疾患者通过积极规范治疗后,可实现完全治愈,不会影响其存活期。
通过一般治疗,待不良症状反应完全消除后一天,可到医院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复查,降低病症复发可能。
细菌性痢疾患者饮食应以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并且要遵循清淡烹煮形式。忌食粗纤维、刺激、油腻等类型食物。
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除可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电解质以外,还可减轻胃肠道负担,加速病情恢复,如米汤、烂面条、小米粥等。
饮食管理中,应严格食用辣椒、花椒、雪糕等强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患者病症发展。
饮食前要注重个人卫生清洁,勤洗手,食物应充分煮熟,戒烟酒。
细菌性痢疾患者治疗期间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尽量做到餐具分离。使用过的坐厕或其他物品,要进行充分消毒。此外,患者应多卧床休息,直到炎症、疼痛和其他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之前避免进行剧烈性活动。
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避免造成耐药菌株或肠道功能絮乱等不良反应发生。
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清洁、利于休息的生活环境。
帮助患者逐渐增加体育活动量,需注意不要剧烈运动,增强免疫力。
患者需保持个人卫生的清洁,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洗手并用流水冲洗干净。
患者急性发作时可能需要隔离,隔离期间应使用单独的餐具和生活用具,避免传染他人。
良好的个人生活以及饮食卫生习惯,是预防细菌性痢疾的最佳预防手段。
食用经过高温烹煮后的熟食,不要食用未完全熟透的生食。
避免食用在不卫生的情况下烹制的食物或饮品。
使用未受污染的水源清洗和烹饪食物,洗手和刷牙。
用餐前、上厕所后需要及时清洁手部,降低致病菌进入体内的可能性。
5671点赞
[1]R.侯赛因,B.马图尔,N.Al Zarooni等.脑膜炎-伤寒沙门氏菌的异常原因[J].感染与公共卫生杂志,2020,13(2).
[2]Arti Kapil,Priyanka Sharma,Punit Kaur等.基于结构的药物递送方法发现新型鼠伤寒沙门氏菌DNA促旋酶抑制剂[J].生物物理杂志,2020,118(3).
[3]陈天月,张学峰,孟晨鑫.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联合黄连素治疗细菌性痢疾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07).
[4]叶礼燕,夏桂枝.细菌性痢疾研究的某些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3,021(002):103-10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