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主要是由于C型产气荚膜芽胞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肠炎,该疾病的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主要是以肠壁出血坏死为特征。多数情况下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的发生。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感染产生B毒素的Welchii杆菌(C型产气荚膜杆菌)有关,B毒素可致肠道组织坏死,产生坏疽性肠炎。
研究证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除了进食污染有致病菌的肉类食物外,也还有其他饮食因素。饮食习惯突然改变,有利于Welchii杆菌(C型产气荚膜杆菌)的繁殖。因饮食以甘薯为主,肠内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大量存在,使B毒素的破坏减少。
本病在农村的发病数显著高于城市。本病在全年皆可发生,尤多见于夏秋季,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多见。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可出现突然腹痛、腹泻、便血及呕吐,伴中等度发热,或突然腹痛后出现休克症状。
常为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起病急骤,疼痛部位初在脐周及左上腹,渐遍及全腹。疼痛为绞痛,初为阵发性,渐至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
随腹痛即可出现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最多可达三十余次,初为糊状,渐至黄水样便,最后转为血便,可为暗红色血便,也可呈洗肉水样或红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为暗红色血块。便中可混有坏死黏膜组织,有恶臭味,无里急后重。血便为本病特征之一,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为粪隐血阳性,严重者一日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中毒严重,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时可无腹泻,直肠指检可发现血便。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1~2日,长者可达一个月以上,且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腹痛后多有腹部胀满及恶心、呕吐,早期即可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有时尚混有胆汁,部分患者可呕出蛔虫。重型者常有明显腹胀,可有麻痹性肠梗阻,腹泻次数反而减少,肠鸣音由亢进变为减弱,可见肠型,脐周和上腹部有明显压痛。
起病即可有寒战、发热,体温一般38~39℃,少数可更高,休克状态体温不高或反有下降趋势。发热多于4~7日渐退,持续两周以上者少见。全身虚弱无力、面色苍白、冷汗、无力、口唇青紫。重症者在病后1~2日腹痛剧烈、呕吐频繁、大量血便,由于失血肠坏死毒素吸收,不久即出现休克,表现为四肢厥冷、皮肤出现紫红花纹、心跳加速、血压下降。有的休克发生较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也可以出现高热、抽搐、昏迷,转为严重休克。
由于细菌、内毒素的作用,肠壁充血、水肿、失去弹性以及蠕动、肠内容潴留,发生小肠梗阻症状,临床容易误诊为机械性肠梗阻。
细菌、内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病症和血液动力学紊乱,约有1/4患者可能发生中毒性休克或伴DIC。
肠穿孔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肠管病变穿透肠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它可以引起严重的腹膜炎体征。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痛、腹胀、腹肌紧张,全腹有压痛、反跳痛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一般为急性起病,需积极就医。其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
根据身体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就医的选择,一旦出现突然腹痛、腹泻,或大便呈黄水样,甚至有便血情况的存在以及呕吐,同时可能会伴中等程度发热等症状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优先考虑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有无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是否出现便血?
近期是否进食不洁饮食?
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常在(10~20)×10^9/L之间,婴儿尤高,中毒症状严重者白细胞计数达4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甚至发生类白血病反应以及出现中毒颗粒。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可降低。
外观呈暗红色或鲜红色,或隐血试验结果强阳性,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黏膜,可有少量或中等量脓细胞。
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和僵直。部分病例尚可出现肠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
突然腹痛、腹泻、便血及呕吐,伴中等度发热,或突然腹痛后出现休克症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腹部X线平片有助于诊断。
多为婴儿期发病,是逐渐而非急性发作,无血便,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性大肠杆菌。
腹型过敏性紫癜有腹痛、便血、但腹泻少见,大便中血量多,腹部多无阳性体征,皮肤有紫癜。
婴幼儿多见,腹部可摸到肿物,钡或气灌肠可以确诊和复位。
绞窄性肠梗阻有腹痛、呕吐、便血、腹胀明显,腹泻不重而以便秘为主,出现休克与发烧较晚,但腹膜刺激征出现较早,X线检查绞窄的小肠段无气体。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
急性出血性坏死一般治疗包括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发热期应完全卧床休息和禁食,直至呕吐停止,便血减少,腹痛减轻时方可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加量。禁食期间应静脉输入高营养液,若过早摄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但过迟恢复进食又可能影响营养状况。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胃肠减压,腹痛可给予解痉剂。
可根据病情决定输液总量和成分,其中葡萄糖液占2/3~3/4,生理盐水占1/4~1/3,并加适量氯化钾。
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不升者可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或山莨菪碱等均可酌情选用。
控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常用的抗生素有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舒氨西林、注射用头孢他啶或多粘菌素和头孢菌素等,一般选两种联合应用。
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对纠正休克也有帮助,但有加重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之危险。一般应用不超过3~5天,氢化可地松或地塞米松均由静脉滴入。
严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高热、烦躁者可给予吸氧、解热药、镇静药或予物理降温。
采用魏氏梭菌杆菌抗毒血清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
肠穿孔。
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
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
肠梗阻、肠麻痹。
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
肠管内无坏死或穿孔者,可予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以改善病变段的血循环。
病变严重而局限者可作肠段切除并吻合。
肠坏死或肠穿孔者,可作肠段切除、穿孔修补或肠外置术。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如果诊断及时,处理恰当,一般都可治愈,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或症状加重者可以手术治疗,病情严重者经治疗可以改善症状。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如果能够进行及时诊断及治疗,一般情况下可以治愈。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在进行非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肠穿孔、严重肠管坏死、肠腔内有脓性或者血性渗出液,出现肠梗阻,但是保守治疗之后无效果,而且呈现进行性加重等情况的时候,建议考虑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早期严格禁食是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要点,禁食时间长短根据症状轻重有所不同。在恢复过程中应注意由流质、半流质以及软食逐渐过渡,饮食量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
如果是新生儿患者,注意恢复期要从喂水开始,之后再用稀释奶,逐渐增加奶量和浓度。
注意摄入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猕猴桃、柠檬、双歧杆菌酸奶等。
忌食油炸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应避免食用含有血红蛋白质的食物。
忌吃易产气的食物,例如甜面包、红薯、辣椒等。
在日常的生活中,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而且诱发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一般现儿童比较容易患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这种疾病。对于这种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应该及早的接受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早期严格禁食是治疗本病的要点,禁食时间长短根据症状轻重有所不同,过早进食有复发的可能,禁食过久易引起营养不良并延长治愈时间,同时在恢复过程中应注意由流质、半流质及软食逐渐过渡,喂养量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
中度或重度腹胀者,在禁食同时须行胃肠减压。在胃肠减压过程中,注意要保持胃肠减压管的通畅,同时注意引流物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准确记录24小时量,以供补液参考。
尿量的观察是早期发现休克及判断治疗措施是否有效的依据,要准确记录尿量。在判定尿量时,要采用一次性集尿袋来留取尿量,神志不清者应留置导尿,准确计算每小时尿量,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根据病情每30~60分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观察神志变化,有无昏迷、抽搐、烦躁等。若发现出现四肢发凉、口唇苍白、脉搏细弱、呼吸浅快或烦躁不安、反应较差时,均应及时报告医生。
本病如果出现严重的脱水和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关键要快速足量补液。护理上要求操作熟练、准确、可同时开辟两条静脉通道并固定好针头,防止渗漏,输液总量应按照医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种药物同时滴注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合并肺炎和心衰的人群应掌握输液速度。
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要求掌握用量,控制滴速。同时要认真观察穿刺处有无血肿和渗漏,应用多巴胺等药物切勿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及皮肤坏死。
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同时饮食要节制,建议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一旦出现成肠梗阻或是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情况时,务必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高发的夏、秋季节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良好休息,适龄儿童要按国家计划免疫要求规律驱虫,劳逸结合。
有不洁饮食史的患者,如果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建议尽早行血象检查及粪便检查。
受冷、劳累、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出现腹泻或者肠梗阻现象时建议及时行粪便检查、X线检查。
避免进食未煮熟或变质的肉类,尤其在高发季节避免进食生肉。
避免大量进食破坏肠道内蛋白水解酶的食物,如甘薯类食物,尤其是在进食生的海鲜、可能未完全熟制的烤肉(如烤羊肉串等)时,避免同时大量食用此类食物。
均衡膳食,避免暴饮暴食。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789点赞
[1]孙传政,黄飞舟,曾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病因及诊疗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527-3528.
[2]高洪生主编;史花存,张京霞,高雪峰副主编;李宁,李楠,李胜棉等编委.消化内科疾病主治医师563问[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05-922-24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