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但最常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戊型病毒性肝炎。当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时,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的临床表现,以巩膜最为明显,此时即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进行改善,严重的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且治疗后易复发。
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其他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因素也可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如酒精、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该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消化道、性接触、母婴传播,好发于长期饮酒者、老年人、喜食荤者、运动少者。
急性黄疸型肝炎多由肝炎病毒引起,导致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损害,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肝炎病毒包括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以及戊肝病毒,其中甲肝、戊肝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较为多见。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炎,若出现胆红素代谢和排泄障碍,则可引起黄疸。
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肝脏损害,进而导致胆红素代谢和排泄障碍,出现黄疸相关症状。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改善,甲型肝炎近年明显减少。由于大量饮酒、大量服药而使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病人增多,目前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五型,五型肝炎不仅病原不同,而且其传播途径也各有差别,包括经血液、消化道、性接触、母婴传播等。甲肝和丙肝主要由粪-口传播,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经血液传播。
肝脏是酒精和脂肪酸代谢分解的场所,由于酒精介入,脂肪酸分解和代谢受到影响。长期饮酒致使肝内酒精增多,肝内脂肪酸不能正常分解代谢,堆积于肝脏,引起酒精性脂肪肝,给肝脏造成危害。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加上年龄大的人群运动量减少,增加了脂肪沉积的几率。此类人群多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造成体内代谢紊乱,脂肪分解代谢受到影响,最终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内。
荤食中含有高脂肪,长期进食荤食人群体内脂肪量高于平常人,给肝脏增加负担,最终导致肝脏中堆积大量脂肪。
运动可以促进脂肪分解代谢,运动量少的人群会导致脂肪沉积在体内,并且多余的物质转化为脂肪,脂肪存积于肝脏,使肝脏受累。
长期营养不良由于蛋白质缺乏,致使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肝脏转运甘油三酯时发生障碍,使脂肪在肝内堆积。
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不同分期可表现为发热、畏寒、乏力、恶心、食欲不振以及黄疸典型症状。该疾病可并发肝性脑病、肝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等。
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多是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畏寒及全身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眼黄、尿黄、皮肤黄,可有白色大便、皮肤瘙痒,查体可发现肝大。
尿黄、眼黄及皮肤黄染逐渐减轻,大便颜色恢复正常,肝脏逐渐缩小,食欲及体力改善。
在肝炎症状基础上,患者性格与意识发生改变,与正常人状态不同,睡眠时间出现颠倒。
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肝衰竭,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昏迷,严重者甚至死亡。
急性黄疸型肝炎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消化道出血,可有腹痛、进食困难等症状。
患者腹腔内液体逐渐增多,出现腹部膨隆,进而引起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
若患者出现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关症状,如发热、畏寒、全身乏力、尿黄、巩膜和皮肤黄染、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出现肝区疼痛、精神异常症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感染科就医,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肝功能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确诊。该疾病需要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假性黄疸进行鉴别。
若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者出现尿黄、巩膜及皮肤黄染、粪便颜色变浅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患者出现呕血、黑便在内的消化道出血症状,以及性格和意识改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者考虑去消化内科或者感染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有慢性肝炎病史多长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畏寒、尿黄、皮肤和巩膜黄染、粪便颜色变浅、肝区疼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性格和意识改变、睡眠颠倒、昏迷等)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下降,中性粒细胞可减少,淋巴细胞可增多。
黄疸期可有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增加。
可有胆红素增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明显上升,血白蛋白下降,可有甲胎蛋白增加。
主要用来判断患者的凝血情况。
主要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主要用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抗体。
主要用来评价肾功能状态。
主要包括胸片、超声、核磁共振,用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疾病。
明确患者的心脏是否健康,有无基础性疾病的存在。
近期内出现持续存在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黄、巩膜黄染等症状。
查体可见肝脏大并有压痛,或有肝区叩击痛,或可伴有轻度脾肿大。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起病缓慢,病史不明确,多因查体或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就诊。患者多与肝炎患者或污染物有密切接触史,或半年内有输血、免疫接种、注射、针刺治疗史。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一般通过典型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即可鉴别。
通常进食大量胡萝卜、橘子、南瓜等食物时,会出现假性黄疸症状,但胆红素浓度正常,无腹痛、瘙痒等症状,可以此鉴别。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需要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判定治疗周期,若及时得当,则短期治疗,若病情严重,则需长期持续性治疗。另外,可应用抗炎类药物、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解毒类药物进行治疗。
以甘草酸类制剂为主,可消除炎症、改善肝功能受损的情况,副作用较小。
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可修复受损肝细胞。
如谷胱甘肽等,易与毒素结合,因此具有螯合解毒的作用。
如水飞蓟素类、双环醇等。
各类利胆药物可改变胆汁成分,促进受损肝细胞分泌胆汁及脂质,从而达到缓解黄疸症状的作用,包括S-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等。
部分黄疸型肝炎可以治愈,且彻底治愈后不易复发,对寿命影响较小。但如乙肝或丙肝等所致的黄疸型肝炎,只能控制而无法根治,需长期持续治疗。无论是否治愈,黄疸型肝炎患者都应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如果是甲肝、戊肝引起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可以治愈的,治愈后不容易复发;如果是乙肝或丙肝所致,则只能控制而无法根治。
黄疸性肝炎如果及时进行正规治疗,治疗得当,并注意生活和饮食保养,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患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若出现尿黄、巩膜及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甚至精神神经异常、消化道出血,应及时复诊。
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尽可能多的食用含糖量水平较高的食物,使肝细胞内的糖原含量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对蛋白质进行专门的补充,使受损组织的修复速度提高。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可以使肝脏湿热加重,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加重。
戒烟、限酒,肝炎病人绝对禁止饮酒,酒精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急性损伤,转氨酶上升,加重肝炎病情。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主要是多卧床休息,遵医嘱服药,控制日常饮食,调整心情,配合治疗。
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不良反应以及服药的必要性。
尽可能多的卧床休息,使肝脏供血量能够保持充盈,为肝细胞的再生提供方便条件。
定期对肝功能进行检查,控制日常饮食,发生异常症状及时就诊。
密切接触者应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使其对乙肝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防止其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
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传染性,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进行预防。如果家人有乙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如果家人患有乙型肝炎,注意接种乙肝疫苗或者高效免疫球蛋白。
避免和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如剃须刀、牙刷等。
不吃生食或未煮熟的可疑水产品以及其他食物。
注意好居住环境的卫生,保持其干净、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007点赞
[1]韩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1(36):16.
[2]白明华.急性黄疸型肝炎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224-22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