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球菌属肠球菌属,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机会性感染。肠球菌现已成为院内感染最常见病原菌之一,其感染表现主要为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也可引起腹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脑膜炎,近些年高度耐药对临床治疗构成严重威胁。
由于院内诊疗操作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引起感染。
其他院外因素致免疫力低下而引起感染。
肠球菌为人类消化道正常菌群,口咽部也能培养到粪肠球菌,致病力弱,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侵入人体组织内可引起相应感染,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好发于免疫低下的患者。患免疫抑制性疾病或者长期经过多种抗生素治疗均可诱发本病。
人体因素: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是感染肠球菌属的最重要诱因。健康者在病原菌入侵后,一般仅表现为短暂的菌血症,细菌可被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迅速消灭,并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各种免疫防御功能缺陷者(包括局部和全身屏障功能丧失),易诱发感染及败血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减少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放射治疗、细胞毒类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大手术的开展等都是重要诱因。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器的应用。静脉导管的留置、动脉内导管,导尿管留置;烧伤创面。各种插管检查,如内镜检查、插管造影或内引流管的安置等都可破坏局部屏障防御功能,有利于病原菌的入侵。
严重的原发疾病,如肝硬化、结缔组织病、糖尿病、尿毒症、慢性肺部疾病等也是败血症的诱因。如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因时,发生败血症的危险性将明显增加。
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器的应用、留置动静脉导管、导尿管、内外引流管;各种插管检查等破坏皮肤、黏膜屏障,有利于肠球菌入侵。
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受抑制的肠球菌变为优势菌,过度繁殖引起感染。
肠球菌存在于土壤、食物、水等外界环境中,也是人类肠道的正常菌群,唾液、上呼吸道、皮肤及阴道均可检出。肠球菌感染主要来自内源性感染。临床上以粪肠球菌感染居多(约占80%),但在过去20年内,屎肠球菌所引起的感染上升到30%~40%。80年代表现为耐β-内酰胺类及糖肽类、1986年首次发现耐万古霉索肠球菌(VRE)。
体液传播:接触患者的体液,如精液,血液,淋巴液,唾液而不注意洗手可造成传播。粪肠球菌生活中比较常见,可通过粪口途径进入人体胃肠道,感染胃肠道黏膜,从而引起腹泻、腹痛或者腹部感染等症状。
免疫功能低下者: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均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或定居于口腔、皮肤等部位的肠球菌离开正常寄居部位,而异位至其他部位而生长繁殖,进而引起感染。
肠球菌常引起尿路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腹盆腔等感染,也可致伤口感染、蜂窝织炎、脑膜炎,肠道感染,极少引起呼吸道感染。各部位感染可以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粪肠球菌所致感染中,尿路感染最为常见。留置导尿管、输尿管内置导管或相关器械检查是尿路感染的常见诱因,常表现为下、上尿路感染,少为前列腺炎和肾周脓肿。可表现为发热、尿液浑浊。
肠球菌可经尿路、腹腔、盆腔及烧伤后伤口感染而入血引起败血症;社区感染的肠球菌败血症常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院内感染的肠球菌败血症较少合并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中的5%~15%为肠球菌,其中以粪肠球菌最为常见,少数为屎肠球菌、鸟肠球菌、坚忍肠球菌等。败血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畏寒、寒战、头痛、关节肌肉疼痛,食欲减退、恶性、呕吐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感染性心内膜炎也可表现为发热,疲乏、软弱、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进行性贫血。指、趾甲下线样或褐色条纹,眼结膜、颊黏膜、软腭、胸前和四肢关节等部位可见淤点。心脏杂音强度和性质改变或出现新的杂音。
常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较大肠杆菌和厌氧脆弱类杆菌引起者为少见。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腹部压痛。
其他少见情况下肠球菌可致伤口感染、蜂窝织炎、脑膜炎。可表现为发热、伤口、软组织红肿、热痛;头痛、呕吐、颈强等。
肠球菌尿路感染、腹、盆腔、伤口、胆道及导管感染可并发败血症。临床有局部感染和败血症相应的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尿路感染、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腹腔感染、肠道感染,应到感染疾病科就诊。
当患者出现发热、畏寒、尿频、尿急、尿痛,恶性等上下尿路感染症状时应主动就医。
当患者出现高热、畏寒、寒战等败血症表现,应立即就医。
患者多需到感染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症状出现多长时间?
有哪些症状和异常?
有什么基础疾病?是否应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最近是否曾住院治疗?是否有留置导管、引流管?
是否在其他医院治疗过?效果怎么样?用了什么药?
细菌学检查:血、体液、尿液、渗出物等做细菌培养。
分子生物学方法:血、体液、尿液等进行多重PCR或二代测序检测细菌。
血常规、尿常规、CRP检查。
超声心动检查: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做。
有相应临床表现,血液、尿液、体液肠球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心脏上细菌性赘生物。
腹部超声及CT。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是治疗重点。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青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治疗疗程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治疗早晚、机体免疫状态来决定。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清淡易消化饮食,注意高营养、高维生素饮食。
肠道感染忌食生冷、油腻,注意少渣、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尿路感染需注意多饮水,严重患者不能进食者,需静脉高营养。
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呈中度敏感,需加大剂量,肠球菌目前对上述药物也有耐药,可选择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肠球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固有耐药,单用无效。但应用青霉素类、万古霉素针对细胞壁的药物后氨基糖苷类可进入菌体内,发挥协同作用。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有高度敏感性,绝大多数疗效好,但个别情况也有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尤其屎肠球菌,可以选择利奈唑胺治疗。
本病暂无需手术治疗
肠球菌属感染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多可治愈,一般不影响寿命。但有些病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合并其它细菌感染、应用免疫抑制剂无法停药也可因感染无法控制而导致病情加重死亡。
肠球菌属感染一般能治愈。
肠球菌属感染多数情况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一般治疗结束后2周或随时有复发迹象复诊,明确治疗是否彻底。以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复诊。
建议清淡饮食,注意补充营养,保持蛋白、糖、维生素营养均衡。避免食用不易消化及辛辣刺激食品。
肠球菌可通过周围环境及人员接触在患者间进行传播,而且耐药基因易于在同种和不同种类的细菌间传播,护理人员需注意日常卫生,接触患者及环境物品后注意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卧床休息、室内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定时消毒、通风,避免接触过多人员。
患者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洗漱用品、浴巾、衣物或床上用品。
日常用品应每天清洗,并进行高温或微波消毒。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严重患者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和意识状态。监督执行各项医嘱。长期卧床患者,间断为其翻身,变换体位,仔细检查有无皮肤破损、红肿,及时更换衣裤、被单,防止皮肤感染。
应遵医嘱、足量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疗程不够,导致病情反复。
加强支持治疗:肠球菌感染者往往是年老体弱,婴幼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或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者,患者免疫力低,必要的营养支持对于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机体抵御肠球菌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饮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给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水分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并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可适当输注新鲜血浆、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成分加强支持治疗。
重视心理护理:多数肠球菌感染者属院内感染,病程长,治疗效果欠佳,加之感染患者长期自身基础病痛,多数患者情绪不佳,心理失衡,甚至悲观厌世,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除了积极实施必要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外,还需与患者进行必要的语言交流,减轻其心理负担,调整心态,有助于促使早日康复。
预防肠球菌属感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感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增强自身免疫力等。
免疫功能底下人群、长期住院、有各种导管留置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导管的更换,导管尖端培养,定期监测感染指标,血常规、CRP、尿常规,一旦有感染的迹象可提前应用抗菌药物。
家庭成员发生本病后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患者应自觉隔离,不与他人共同用餐,共同使用家居物品。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用手或衣袖直接擦眼睛。
注意食品卫生,不吃生食,不饮生水。
导管留置患者定期更换导管。
4581点赞
[1]陈孝平.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0503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050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