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肿瘤在小儿肿瘤里比较常见,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主要是血管瘤、错构瘤及畸胎瘤。肝母细胞瘤较肝细胞癌多见,几乎都发生于5岁前小儿,约50%病人年龄小于18个月。男孩较女孩多见,尤以肝细胞癌,男女比例为2:1。发生肝细胞癌的高峰年龄是10~14岁。与肾母细胞瘤相似,先天性畸形如半侧肢体肥大与广泛血管瘤等可并发肝恶性瘤、肝脏肿瘤与肾母细胞瘤可发生于同一患者。良性肿瘤可仅有压迫症状,恶性肿瘤早期为非特异症状,晚期可有黄疸、腹水、发热、乏力、体重下降、静脉曲张、门脉高压、肝功能减退等表现。
良性肝肿瘤没有压迫周围组织时,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良性肿瘤引起压迫时,患儿自觉右上腹不适。
恶性肿瘤早期一般无特异表现,仅为右上腹不适、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晚期可有黄疸、腹水、发热、乏力、体重下降、静脉曲张、门脉高压、肝功能减退等表现。
小儿肝肿瘤病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部分资料表示可能与摄入过多致癌食物、肝炎病毒感染(其中乙型肝炎最多见)、胆道阻塞和肝内结石、致癌物接触、某些遗传疾病、家族中有肝脏恶性肿瘤病史有关,好发人群与其病因有关。
婴幼儿时期摄入致癌物质比如黄曲霉感染的米、亚硝酸盐等容易患肝肿瘤,尤其容易患肝细胞癌。
部分患儿通过母婴途径等感染肝炎,我国乙型肝炎最常见,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展为肝癌。
小儿患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可导致肝硬化,可发展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结石可导致胆管细胞癌。
婴幼儿保护不当,接触过多致癌化学物或射线,可能引发癌变。
小儿年龄越小,更容易患肝母细胞瘤。随着小儿年龄增长,患肝细胞癌几率增大。
常见相关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无心畸形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儿等,也可能会患肝母细胞瘤。
近亲有患肝脏恶性肿瘤史,婴幼儿患肝肿瘤几率增大。
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多,据调查全国肝癌标化死亡率(10.09/10万人)占癌症死因的第3位,我国肝癌发病率为欧美的5~10倍,近年来世界各地肝癌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
摄入过多致癌食物者。
肝炎患儿,其中乙型肝炎最多见。
胆道阻塞和肝内结石患儿。
接触致癌物过多者。
男性婴幼儿。
某些遗传疾病患儿。
有相关家族史者。
小儿肝肿瘤分为良恶性,良性肿瘤没有压迫周围组织时,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良性肿瘤引起压迫时,患儿自觉右上腹不适。恶性肿瘤早期一般无特异表现,仅为右上腹不适、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晚期可有黄疸、腹水、发热,常见并发症有贫血、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等。
良性肿瘤没有压迫周围组织时,一般无明显特异临床表现,仅有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非特异症状。良性肿瘤巨大引起压迫时,可有相应症状:肿瘤巨大造成右腹胀痛,压迫肺造成呼吸困难。其中肝血管瘤应引起足够重视,血管瘤未破裂之前无明显症状,若血管瘤破裂则患儿大量失血,一段时间即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沉睡昏迷、血压下降等。
早期一般无特异表现,仅为右上腹不适、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疾病发展,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体重下降、腹壁静脉曲张、呼吸困难等症状。
温度多在39℃以下,伴有感染时可有高热、寒战等表现。
患儿营养不良、食欲不振或者并发贫血,导致乏力虚弱。
患儿在恶性肿瘤晚期,会出现贫血,表现为虚弱无力,皮肤、口唇、眼睑内泛白等。
出血因素有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为恶性肝肿瘤终末期表现,通常预后不良。
当患儿出现右上腹不适、黄疸、腹水、腹壁静脉曲张、剧烈呕吐、休克等症状应及时去儿科或急诊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癌细胞标记物等检查,诊断疾病,应注意与肝脓肿、肝包虫病鉴别。
出现右上腹疼痛或不适、黄疸、腹水、无明显诱因长期低热、乏力、无明显原因体重下降、腹壁静脉曲张,需要及时就诊。
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高热、四肢湿冷,嘴唇、肢体青紫、呼吸困难、晕倒,需要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儿去儿科就诊,检查诊断为肝肿瘤可去肿瘤科就诊。
腹部不适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食欲不振、黄疸等)
什么时候发现有这些症状的?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近3个月体重有减轻么?大小便情况怎么样?
经过初步视诊叩诊等可判断患儿有无黄疸、腹水、消瘦等。
可评估肿瘤对肝功能的影响,还可肝功能是否受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目前肝癌筛查首选方法,能检查出直径>1cm的病变,可判断肿块的性质、血供情况等。
可更好的判断肿块性质和与周围器官的关系,非放射性检查,可短期内重复进行。
常见指标如甲胎蛋白等,甲胎蛋白是肝细胞癌特异性标志物,广泛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等。甲胎蛋白>400ng/ml为诊断条件之一,甲胎蛋白>200ng/ml持续八周,怀疑此病,结合影像学等进一步检查。
可直接观察肿块外观及周围组织的情况,还可组织活检,抽取腹腔积液,并进行细胞学检查。
取腹水,找到癌细胞可确诊。
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和性质。但为有创检查,不常用。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可以论断。临床诊断要点主要包括既往肝炎史;肝区疼痛和其他临床症状;甲胎蛋白>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者甲胎蛋白>200μg/L持续8周以上;B超、CT发现肝脏有占位性病变,可除外转移或良性肿瘤。
肝脓肿临床表现为发热,肝区疼痛剧烈,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超声检查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肝肿瘤不合并感染不会有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病人常有牧区生活和接触病犬等生活史。可通过免疫学检查,如皮内实验,将抗原向皮内注射,若15分钟后局部丘疹明显增大为阳性,据此可鉴别两者。
小儿良性肝肿瘤无症状不处理,出现压迫症状应手术切除;恶性肝肿瘤早中期患儿可手术切除,晚期患儿全身情况差,若不能做手术,可采用药物治疗、肝移植、血管介入、射频消融等治疗,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有症状的患儿需长期持续治疗。
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细胞。有肾毒性,表现为血尿、泡沫尿、蛋白尿等。
能够限制肿瘤细胞复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能够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有神经毒性,可导致手脚发麻等。
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有心脏毒性,可导致心慌等。
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对患儿的损害小,对于肝功能较差、全身情况较差者、不能耐受开腹手术者有重要意义。
适用于肿瘤没有远处转移,受肿瘤破坏的肝组织<30%,肿瘤包膜完整,界限较清楚者。
适用于肝癌合并肝硬化者,但若有远处转移则不适宜肝移植。
利用高频电流在机体组织的热效应,使肿瘤坏死,适用于直径≤3cm患儿。
利用微波在机体组织的热效应,使肿瘤坏死适用于直径≤3cm患儿。
肝动脉栓塞,经肿瘤的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
小儿良性肝肿瘤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以治愈,不影响寿命,但若发现较晚,已有远处转移,则预后较差,甚至死亡,恶性肿瘤应按时复诊。
小儿良性肝肿瘤可以治愈。
小儿良性肿瘤一般不影响患儿寿命,小儿恶性肿瘤晚期可影响患儿寿命。
小儿恶性肝肿瘤应长期随访,第1年每个月复查1次甲胎蛋白;第2~3年每6个月复查1次甲胎蛋白;第3~5年每年复查1次甲胎蛋白,必要时患儿还需要进行查血和影像学检查等。
小儿肝肿瘤患儿避免食用难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脂肪含量高的,如肥肉、花生等,饮食应清淡,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少喝含糖分过高的饮料,避免食用火腿肠、培根等加工肉类。
小儿肝肿瘤患儿术后需要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防止伤口感染,等待伤口恢复良好后可运动,放化疗时需要监测各项生命指标,有严重并发症及时和医生沟通,保持心情愉悦。
如有全身症状乏力头痛、眩晕、恶心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家长合理安排患儿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的影响。
术后若伤口恢复良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但要防止患儿因剧烈咳嗽、用力排便、大哭、大笑造成的伤口崩裂。
患儿如需放疗家长应注意保护其皮肤,照射区避免冷、热刺激,避免日光照射及冷风。避免刮照射区内的毛发,照射区皮肤不要用含金属的药物,如碘酒、万花油、红汞等,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家长树立信心并对化疗长期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给患儿按时用药,不随便停药减量,每周专业门诊复查一次。
小儿肝肿瘤患儿放化疗时要监测骨髓功能,如血小板数量、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等。若不良反应不严重,仅为较轻微的皮疹、恶心、呕吐、脱发等可继续用药;若患儿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白细胞显著减少、严重消化道症状、贫血等,要及时和医生沟通停药或更换治疗方案。
术后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动作,防止伤口裂开。
从病因入手积极预防小儿肝肿瘤,如避免食用发霉食物,积极治疗肝炎,治疗解除胆道阻塞和治疗肝内结石,减少致癌物接触,好发人群定期体检,都对小儿肝肿瘤的预防有一定帮助。
小儿肝细胞癌常并发于肝硬化或原有的肝实质病变。如继发于胆道闭锁及巨细胞肝炎的肝硬化发生肝恶性瘤的病例较多,应积极防治。肝炎患者积极控制病毒感染,肝结石患者积极进行取石治疗。
减少与致癌物接触,如远离有射线辐射的地方,少吃过夜食物和过期食物。
近亲中有肝肿瘤患者,患儿应定期体检,有利于早期发现疾病,早期诊断疾病。
4053点赞
[1]毕品端,曹光琼.小儿肝肿瘤的综合诊治[J].当代医学,2010
[2]李龙,张金山.小儿肝肿瘤外科治疗的技术要点[J].肝胆外科杂志,2011
[3]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