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息肉分成胃息肉和十二指肠息肉两部分,胃十二指肠息肉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有蒂或无蒂病变,呈局限性并向胃腔内突出。属于常见慢性病,息肉患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是在因其他原因行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良性息肉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方法,预后良好,不复发。虽然胃十二指肠息肉是多数是良性病变,但其具有恶变成胃癌的潜能,腺瘤性息肉更是被视为癌前病变。在恶性肿瘤中胃癌的死亡率居第3位,早期胃癌预后较好,但晚期胃癌仍无法治愈,所以胃癌的早期诊断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
隆起组织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常见十二指肠炎症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
隆起组织含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
隆起组织为富含大量增生的腺体。依据腺体增生的表现,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混合性息肉。十二指肠腺瘤虽属良性,但可恶变为腺癌。乳头状腺瘤多位于十二指肠第三、四段,体积较大,一般可大于2cm。
临床表现为全消化道多发性息肉并伴有皮肤和口唇黏膜色素沉着。本病以小肠最多见,好发于十二指肠,有一定遗传性与癌变率,40%有家族病史。
胃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遗传易感、胚胎异常等相关。好发人群为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饮食习惯不良者,也可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遗传易感、胚胎异常等因素诱发。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伤,易引起胃十二指肠息肉。
长期反复胃炎会导致胃十二指肠息肉。
胃十二指肠息肉与遗传因素的可能性大,直系亲属中患有胃十二指肠息肉的,其后代发生胃十二指肠息肉的几率明显增高。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胃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率为1.0%~6.4%,且近10年间胃十二指肠息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胃息肉的发病率差异较大。然而胃息肉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普通人群中是未知的,因为这些病变的特点是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是在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的。
本病非传染性疾病,无传播途径。
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饮食者。
年龄大于50岁的人。
胃十二指肠息肉都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胃息肉绝大多数是在健康体检时发现,平素没有任何症状。约70%的病人首发症状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其他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饮食习惯改变、乏力、头晕等。患者还可并发急性幽门梗阻、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约70%的病人首发症状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类似慢性胃炎、胃溃疡病的症状,易与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相混淆。
约30%的病例可出现间歇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带蒂的十二指肠息肉位于降部以下时,常引起十二指肠空肠套叠。而球部巨大的腺瘤样息肉则可逆行进入幽门,导致急性幽门梗阻,即所谓球状活瓣综合征。
约25%的病人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多见于较大的腺瘤,这往往是由于肿瘤表面缺血、坏死、溃疡形成所致。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出血或慢性出血。急性出血以呕血和黑便的表现为主;慢性出血则多为持续性少量出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久之引起缺铁性贫血。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或降部较大的息肉可以因压迫而导致胆道梗阻,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同时患有口唇及颊黏膜色素沉着的十二指肠息肉患者,则需考虑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的诊断。
当息肉过大或者发生恶变时,可导致便秘,大便形状成条、次数减少。
因息肉过大、发生恶变,影响到肠道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胀气,从而出现厌食。
发生消化道出血时,可引起头晕、乏力。
球部巨大的腺瘤样息肉则可逆行进入幽门,导致急性幽门梗阻,即所谓球状活瓣综合征。
急性出血以呕血和黑便的表现为主;慢性出血则多为持续性少量出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久之引起缺铁性贫血。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或降部较大的息肉可以因压迫而导致胆道梗阻,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出现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消化内科就诊,消除诱因,注意休息。可以做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应与结直肠癌等疾病相鉴别。
出现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嗳气、返酸等症状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生急性出血以呕血和黑便,及时就医止血。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急性肠梗阻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胃肠外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排便不出、黑便、血便等)
出现这些症状多长时间了?
有自行服用过某些药物吗?
父母亲是否患过类似的疾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但阳性率不高。
胃镜检查创伤及痛苦较小,在观察病变的同时可以取得病变处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并且可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故胃镜为最常用的检出胃息肉的手段。
胃肠镜检查直视可见息肉即可确诊。
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结肠镜可协助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以皮肤、黏膜特定部位色素斑和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色素沉着主要位于面部、颊黏膜、口唇周围、指(趾)及手掌、足底部皮肤,阴唇和龟头亦可见。而胃十二指肠息肉并不会出现色素沉着的症状,可以此鉴别。
又称胃肠道息肉病-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指(趾)甲萎缩、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等。胃十二指肠息肉则以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为主要症状,可以此鉴别。
胃十二指肠息肉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缓解症状、内镜下息肉切除、外科手术息肉切除等,其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临床情况、息肉的恶性潜能及已经出现恶变的息肉所处的阶段等。
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研究表明其可以控制十二指肠和结肠、直肠腺瘤的生长和细胞增殖,以达到治疗目的。早期的十二指肠息肉甚至可以消失,但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腺瘤可以复发。
于胃肠病灶的黏膜下层内注射药物使其形成液体垫后,将大块的黏膜组织进行切除。主要对于小于2cm的带蒂的息肉患者,它很好地结合了内镜息肉高频电切术和内镜黏膜注射术两者的优点,无需开刀,可完整切除,对胃肠组织的损伤最小,且避免了肌肉层和标本的过度热损伤。
是指在内镜下应用末端绝缘切开刀、钩刀、伸缩刀及辅助设备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消化道黏膜及以下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的整体切除率和组织学完全切除率较高。
是一种非接触性息肉切除术,主要是通过高频电流以单极技术的有导电性氩气,引导至需要治疗的组织,产生凝固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的凝固术比较,可避免患者发生消化道穿孔,另外也可以对需要治疗的组织表面自动导向,同时可以自行逆向凝固、侧向及轴向凝固,能够准确抵达患者消化道息肉,对病灶进行彻底清除。
高频电凝切除法的原理是利用电灼热效应从而产生局部高热,使得组织因水分蒸发、蛋白凝固变性而被切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与传统外科切除术相比,其具有手术创伤极小,可减轻对消化道周围组织的侵扰,可一次性切除多个息肉,同时还可以彻底止血等优势,而且无需住院,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微波灼除法是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且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2cm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微波灼除术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与高频电凝切除术相比,其消耗时间长,术后不能取息肉进行相关病理检查。
主要通过从息肉基底部结扎其营养血管,既可单独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治疗,使息肉缺血缺氧,坏死脱落,自行消失,也可联合高频电切治疗有利于标本回收,判断病变部位性质。另有病理结果证实,治疗后结扎部位肌层完整,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局部缺血坏死,故尼龙圈及橡皮圈套扎息肉较安全、并发症少且经济。
如有出血,给以止血药物如垂体后叶素,并根据出血量多少进行相应处置。
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炎性息肉,柳氨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可服用塞来昔布减少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数目,每日两次,与食物同服。
胃十二指肠良性息肉者能治愈,恶性息肉者可转化成癌症肿瘤,良性息肉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恶性息肉患者要半年复查一次胃肠镜、消化道X钡餐造影,有可能影响寿命。
良性息肉者能治愈,恶性息肉者可转化成癌症肿瘤,所以早期诊断治疗尤其重要。
良性息肉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恶性息肉可能会影响自然寿命。
良性息肉者一年复查一次,恶性息肉者半年复查一次。复查项目主要有胃肠镜、消化道X钡餐造影。复诊前注意事项无特殊。
患者应忌食辛辣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忌烟酒,宜多食用小麦、高粱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刺激于消化道,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甜腻食物、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点心等,不利于消化,容易造成反酸、嗳气、腹胀等,影响治疗效果。
忌烟酒:烟酒可刺激消化道黏膜,容易导致息肉恶变或者息肉复发。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小麦、高粱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利于通便,可减少消化道刺激。
胃十二指肠息肉应注意饮食卫生,多休息,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改善饮食规律,预防便秘腹泻,谨遵医嘱进行服药,不要擅自改动。
注意监测血压,以免消化道出血所致休克。
注意术后是否便血、黑便,若有发生则说明术后出血,应及时止血治疗。
注意观察排气排便情况,如不能排气排便,则说明发生急性幽门梗阻,需要及时手术解除梗阻。
早期筛查方法主要是体检做胃镜发现,有如下情况的需要做早期筛查:
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饮食者。
年龄大于50岁的人。
目前胃十二指肠息肉病因尚不明确,暂无有效的方法预防该病的发生,胃十二指肠息肉患者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相关度非常高,定时体检对本病的治疗尤其重要,所以要按时体检。好发人群可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平时注意饮食,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4545点赞
[1]王娜,高峰.胃息肉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19.
[2]赵秋燕,王玉平,周永宁.早期胃癌内镜联合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0(4):86-92.
[3]陈春燕,朱海杭.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3):543-547.
[4]王丽芹,李丽,孙帅.外科病人健康教育指导[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33-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