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唇炎是发生在唇部的以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组织切片几乎全部为浆细胞浸润,故又称口部浆细胞症。主要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唇炎相似,均是唇部黏膜出现红肿、糜烂,严重者也可发生于眼、外阴、肛门等处黏膜。本病尚没有有效治疗,暂无法治愈。
浆细胞性唇炎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系统过激反应或者长期慢性刺激有关,属非特异性炎症。
可能为某些机械刺激或长期光线作用而引起的局部免疫性反应。
家中有浆细胞性唇炎患者,可增加该疾病的患病几率。
如内分泌失调、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可诱发本病。
如不良义齿刺激、光线刺激可能是本病的诱因。
激素分泌异常或者唇部附近曾经受到过外伤的患者可诱发该疾病的发生。
浆细胞性唇炎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主要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患者高于女性。
中老年免疫系统异常人群。
口腔内佩戴不良义齿等有慢性刺激患者。
全身患系统性疾病者。
浆细胞性唇炎与慢性唇炎中糜烂型表现相似,主要是唇红部位出现糜烂、渗出等,但是病变可以累及口腔周围其他黏膜和皮肤,甚至身体其他部位的黏膜也容易出现炎症。
该病主要引起下唇的病变,但是也可侵犯上唇。开始在唇黏膜出现小水疱,很快破溃。黏膜潮红、糜烂、肿胀,可见细小的出血点,部分唇黏膜表面形成明显的痂皮。若表面不糜烂,则可见边界清楚的局限性暗红色水肿性斑块,表面有涂漆样光泽。病程缓慢,有时可自然缓解,但易反复发作。长期反复发作可在黏膜损害基础上发生局灶性上皮萎缩及肥厚性改变,使唇黏膜形成高低不平的表面。
类似病变也可发生于眼、外阴、肛门等处黏膜,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均可受损。
除唇红部位受损外,口腔其他黏膜和外侧皮肤也可同时受累,称为浆细胞性口炎。
一种发生在龟头局限性的、单个或者多个经久不褪的浸润性暗红色斑,表面光滑有少许脱屑,好发于中年人。
主要表现为生殖器黏膜红肿、破溃、糜烂。
浆细胞性唇炎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如出现唇部黏膜红肿、疼痛、发炎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耽误病情。
唇部黏膜出现明显红肿、疼痛、唇黏膜粗糙等症状,提示有疑似唇炎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
唇部病变接受治疗后疼痛难忍,需要患者及时就诊。
如果患者唇部炎症反复发作,但未明确局部刺激因素,建议及时就诊,排查全身系统性疾病。
当口腔、肛门附近以及男性龟头、女性外阴出现红肿、疼痛现象时,应及时就医。
如唇部黏膜出现小水疱并发生破溃,糜烂部位出现小血点或已发生肌肉萎缩,需要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到口腔黏膜科就诊。
伴有全身疾病的患者可考虑到对应科室就诊治疗全身疾病,积极治疗全身疾病有助于缓解浆细胞性唇炎的症状。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唇部出血点、水泡、糜烂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全身乏力、内分泌紊乱、血糖不稳定等症状)
从何时开始患病的?
有没有刺激因素存在?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接受过哪些相关治疗?
通过观察局部唇红颜色和形态以及口腔内黏膜健康情况,了解病变侵袭的范围,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通过触诊,可以大致了解唇部软组织炎症侵袭深度、活动度、局部肿胀情况,有无其他可疑病变存在。
进行尿常规、血常规以及肝功能检查,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因为浆细胞性唇炎临床表现与慢性唇炎极其相似,但通过视诊和触诊很难诊断,必要时需要活检取病理做检查,方可明确诊断。
因本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所以通过常规口腔检查很容易与其他唇部疾病相混淆,而导致误诊。因此该病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浆细胞性唇炎的病理检查可见黏膜上皮轻度增生,上皮钉突狭长。从黏膜固有层到黏膜下层,有弥漫性密集成团的浆细胞,形状多样,有的浆细胞体积巨大,核在细胞中央,在细胞内外有许多罗梭小体,在浆细胞团之间可见到弹力纤维消失,但有细小的噬银纤维交织成网状。除浆细胞外,还有极少数多核白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有时可见到淋巴滤泡样结构。
为少见病,但口、咽为常见部位,浸润的浆细胞有较为明显的异形性可以鉴别。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鉴别,可见淋巴滤泡,其中心为网织细胞,周围为密集的淋巴细胞。
本病也可有较多的浆细胞浸润,但扁平苔藓常见于颊黏膜,组织病理有胶样小体和表皮萎缩,真皮浅层常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这一点与浆细胞性唇炎不同,通过这一点可进行鉴别。
除唇部损害外,其他部位可见典型棘层松解的大疱皮损,浆细胞性唇炎只在唇部及阴部附近存在损害。
因为浆细胞性唇炎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而且临床上也较少见,基本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避免长期刺激因素存在,同时身患全身疾病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唇炎局部采取减少疼痛,积极促进愈合的方法。如果同时伴发全身其他黏膜部位病变发作,需要积极配合治疗。
有糜烂、厚结痂者可参照慢性糜烂性唇炎的唇部湿敷。用浸有0.1%依沙吖啶溶液、3%硼酸溶液、5%生理盐水等消毒抗炎液体,或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药液,例如五白液、双花液等的消毒纱布湿敷于患处,待痂皮脱落后撒布皮质散、珍珠粉等。坚持湿敷,直至结痂消除,渗出停止,皲裂愈合,然后才能涂抹软膏类药物。
针对反复发作,且病变较严重者,可以使用激素治疗。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液、泼尼松龙混悬液等有助于促进愈合,减少渗出,但反复频繁注射可能引起唇部硬结,此外,可以使用维生素A改善上皮代谢,减少鳞屑。
病症较轻者,可仅以医用甘油或用金霉素甘油局部涂抹治疗。
针对表面不糜烂者可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同时伴有全身疾病患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掌握激素使用剂量,避免引起全身病情加重。
在病变的部位涂抹钙调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可以治疗该疾病。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因为本病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严重者可参照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的治疗方法,即用同位素32P贴敷治疗,每周1~2次,2~3周为一个疗程。因为放射性治疗方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治疗时需谨慎,且严格控制剂量。
微波治疗已经比较广泛的应用在慢性唇炎联合治疗中,对于本病同样具有一定疗效。微波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其原理是微波能使固体物质内部的分子产生正负电荷的极性排列,由此产生热量,利用这种“内在”的热量,发挥治疗作用。在唇部湿敷的基础上,用特制的微波治疗仪对患者的唇部湿敷部位进行微波照射,能增强局部的血液运行、加快药物的吸收、提高疗效。
中医将唇炎归于“唇风”范畴,认为与风火外邪或血虚生燥、湿热内蕴有关。治疗强调祛风清热、补血润燥、淡渗利湿的原则。
证见口唇皲裂、糜烂、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淡渗利湿,清利胃火。方用五苓散、三仁汤、清胃散或清脾除湿饮随证加减。
证见唇红肿发痒,兼有口干、口苦、便秘诸证,舌苔黄,脉洪数。治宜祛风清热,方用双解通圣散,或紫正散,或四物消风饮,或薏苡仁汤加减。
证见口唇皲裂、燥痒、脱屑,面白无华,纳呆,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补血润燥。方用养荣汤或生血润肤饮或四物汤加味。
浆细胞性唇炎患者若接受正规治疗,其病情可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对生活和寿命无较大影响,但无法治愈。
目前该病尚无法治愈。
浆细胞性唇炎经持续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出现明显糜烂渗出和厚结痂时,需要每周复诊,接受治疗;如果伴发口腔内黏膜炎症病变,需要及时复诊;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三年内需要每隔三个月复查一次口腔情况。
浆细胞性唇炎与局部刺激因素关系密切,所以饮食上需要精心对待,减少刺激,可以缓解疼痛症状,积极改善病情,尤其伴发全身疾病患者,饮食的调理更是应该引起重视。
浆细胞性唇炎患者忌食辛辣、过烫食物,因为刺激性过强,容易加重疼痛引起感染,甚至诱发癌变。
全身疾病患者,要有所忌口,比如内分泌紊乱患者、糖尿病患者,建议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多食用营养丰富的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多补充含微量元素高的蔬菜、水果。
在唇炎发病较重时,可以考虑吃流食或者半流食,减少食物与炎症病变区域接触,预防感染,可以使用较大吸管直接送入口腔。
浆细胞性唇炎的护理主要是控制减轻疼痛,积极促进糜烂愈合,同时避免进食和局部湿敷时引起唇部的感染。因为唇部免不了与外界接触,而唇炎发作时,此处又最为薄弱,所以一定要避免交叉感染。
浆细胞性唇炎发病期间,进食之前可用无菌纱布蘸生理盐水擦掉湿敷药物后再进食,进食后也要用生理盐水清洁唇部,再涂抹药物。
注意唇部保护,结痂时千万不可用手去抠或者撕。
远离刺激因素,如强光照等。及时更换口腔内不良修复体,选择正规修复治疗,同时选择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材料。
积极控制配合治疗全身疾病,可以有效控制唇炎进一步加重。
清理口腔时,注意牙膏不要碰触到唇部。
患者通过自我观察,如果疾病发作或者加重,可以就诊复查。
本病可能同时伴发全口黏膜或者全身其他部位黏膜炎症性病变,这也是本病一个特征性表现,就诊时一定与医生交代相关病情,避免漏诊、误诊。
浆细胞性唇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临床上比较明确的是存在相关联的诱发因素,预防原则可以此着手进行,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关注唇部异常变化。
针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每三年口腔筛查一次;针对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每年筛查一次;针对口腔内存在较多修复体的患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如果有疑似病例需要进一步检查。
浆细胞性唇炎虽然容易与慢性糜烂性唇炎相混淆,但是临床上治疗方法基本类似,所以可通过视诊、触诊以及问诊进行全面筛查。对于常规唇炎治疗方案效果不好或者伴发口炎患者,必要时可以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针对中老年、口腔内戴有义齿的高危人群,要积极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维护口腔卫生。
对于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积极科学治疗疾病可以预防本病的伴发。
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局部对口腔黏膜和唇部的刺激,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护嘴唇,不要刺激唇部,尽量避免唇部外伤。
存在光化性唇炎的患者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继续发展。
家族中存在遗传病史的人群需要多关注唇部的变化。
4211点赞
[1]陈谦明主编.口腔黏膜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华红,刘宏伟.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