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是X性连锁隐性遗传病,是一种先天性糖鞘磷脂代谢异常病。男性半合子患者成完全表现型,女性杂合子表现轻微或无症状,本病为α半乳糖苷酶a缺乏引起糖鞘质代谢障碍,致使酰基鞘氨酸己酯糖苷在组织中积聚而发病。本病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疾病,属于十岁前起病,有四肢疼痛、感觉异常、少汗等表现。进一步会出现神经系统病变,本病肾脏受累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血尿、轻度蛋白尿和脂肪尿,以及各种肾小管功能障碍等,通过血常规血沉等实验室检测以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是一种X性连锁的隐性遗传病,大多为α半乳糖苷酶a活性缺乏引起糖鞘脂代谢障碍,致使酰基鞘氨酸己酯糖苷在组织中积聚而致病,好发于有血管角化瘤家族史者的人群。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大多为α半乳糖苷酶a活性缺乏导致溶酶体储积病,引起糖鞘脂代谢障碍。致使酰基鞘氨酸己酯糖苷在组织中积聚,因而引起全身皮肤、内脏发生血管角化瘤,出现发作性疼痛、感觉异常及全身症状,如蛋白尿、水肿、肾功能衰竭和血管异常等。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的发病率较之前预期显著提高,在年轻卒中患者中筛查出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的比例是0.5%。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人群中筛查出的比例是0.9%,在特发性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中筛查出的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比例为0.5%~1%(男性患者是4%),在肾透析患者中比例是0.11%~0.17%。该病发病率较低,5%的患者缺乏阳性家族史,导致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的确诊比较困难,多数患者容易误诊或者漏诊,只能通过对高危患者的筛查来提高诊断率。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是一种X性连锁的隐性遗传病,大多为α半乳糖苷酶a活性缺乏而引起一系列疾病,其中男性半合子患者成完全表现型,女性杂合子表现轻微或无症状。
一些患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例如天冬氨酰葡萄糖胺尿症、半乳糖苷相关缺陷症以及辛德勒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因体内某些物质减少或增多导致代谢异常。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的典型症状是皮肤丘疹或结节,以及对心脏、神经系统以及肾脏的损害,如心律失常、神经痛以及感觉异常等,有时并发心力衰竭、梅尼尔综合症等症状。
皮肤损害是本病的早期表现,可早至6~9岁时就出现,但多数发生在青春期。皮损为弥漫性血管角化瘤,即为散在性或成簇的圆形或卵圆形青红色乃至黑色痣样小丘疹,其大小为2~4mm不等。它是由于真皮浅层小血管扩张而引起的,压之不退色。开始主要分布于阴囊、阴茎和大腿内侧,以后可发生于脐周、骶部、肘、手指、髋两侧和口腔黏膜。另一种皮损为分布于腋窝、上胸部和其他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者四肢和胸部可出现结节性红斑样皮损,或出现眼眶、足部肿胀。皮肤损害常与疼痛发作同时发生,并有30~40岁后加重及浅表皮肤血管血栓形成倾向,皮损通常不累及面部和眼。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会导致心脏纤维化以及左心室肥厚,心源性死亡在男性和女性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中都是主要的死因,报道高达90%的患者有心肌病。患者心率失常以心动过缓以及房颤最为常见,部分患者为阵发性房颤,临床症状可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与小纤维神经病变有关的神经性疼痛是儿童和成人早发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的主要特点,患者可出现慢性疼痛,部分严重患者可以出现疼痛危象。病变累及神经,患者还可以出现肢端的感觉异常,例如手掌和脚底的灼热感,慢性或者间隙性发作,可因应激、发热、运动和饮酒而加剧。
尿液浓缩功能障碍是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肾受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多尿和夜尿增多,逐渐出现显性蛋白尿,多为轻中度蛋白尿,可有肾病范围内蛋白尿,较少伴有血尿,多在40~50岁出现高血压和'肾衰竭。
可累及角膜、晶状体和眼底,裂隙灯下角膜可见放射状分布的灰色或棕色沉积。这些沉积一般不影响患者视力,眼部表现还包括眼底静脉蛇形迂曲和结膜血管扩张扭曲。
患者也可伴有周期性腹泻、恶心、呕吐,肠道吸收不良等,也可见耳聋和前庭功能异常。部分患者肺部受损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或呼吸困难,并可因鞘糖脂在淋巴管和淋巴结沉积而引起其他明显的血管疾病。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累及心脏,造成心肌纤维化以及左心室肥厚,病情发展到最后会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在男性和女性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中都是主要的死因。
病变累及神经系统时,部分患者可以并发梅尼埃病,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双耳患病者占10%~50%。
在体检中发现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时需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进行鉴别。
有家族史者及代谢异常患者体检中发现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皮肤丘疹结节、心率失常等症状,高度怀疑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的患者,若见剧烈神经痛、大量蛋白尿、听力异常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心率失常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心内科等。
最近呼吸顺畅吗?有无心慌的症状?
皮肤丘疹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肢端感觉异常、心率失常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神经痛、蛋白尿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皮肤丘疹是否凸出皮肤表面、按压后颜色是否消退以及结节大小及表面光滑程度、活动度等。
周围血象可有轻度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及血沉增速。尿常规检查多有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还可伴有低比重尿,当肾功能衰竭时,可有BUN及尿酸升高。
可以初步明确疾病,为了区分血管角化瘤和其他疾病,例如黑色素瘤等疾病。病理检查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形成衬有内皮细胞,并充满血液的腔隙,其周围由角化亢进和棘层肥厚的表皮包绕。电镜下内皮细胞、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内见有特征性的电子致密小体。组织病理检查是必要的检查方法之一,也是确诊的重要辅助检查。
心电图改变为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如间歇性窦房阻滞、心动过缓以及房颤等改变。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需要关注有无内脏的损害,尤其是心脏、肾脏以及胃肠道的损害,进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有无内脏损害以及损害程度,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以及制定诊疗方案。
皮肤丘疹或结节、心动过缓或房颤、蛋白尿、神经痛等症状。
结果表示有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形成衬有内皮细胞,并充满血液的腔隙,其周围由角化亢进和棘层肥厚的表皮包绕。电镜下内皮细胞、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内见有特征性的电子致密小体等情况时可确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可以辅助确诊以及判断有无内脏损害以及损害程度。
可通过中性粒细胞、血浆及原代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等进行。
诊断该病的金标准,采用基因测序或定量检测的方法对GLA基因进行点突变或缺失突变的检测,对于家系筛查以及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是肾脏常见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免疫荧光多为阴性,光镜下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足细胞空泡变性,故Fabry病易误诊为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但电镜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足细胞内无髓鞘样包涵体,或者通过病理检查即可将两种疾病鉴别。
电镜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也可出现髓鞘样包涵体,但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一般不会出现在肾小球足细胞,而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在电镜下内皮细胞、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内见有特征性的电子致密小体等情况,所以做病理检查即可鉴别两种疾病。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主要是对症治疗,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去除酶解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关节痛和周围神经痛可用苯妥英钠缓解症状,口服吸收较慢,85%~90%由小肠吸收,吸收率个体差异大,受食物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8%~92%,主要与白蛋白结合,在脑组织内蛋白结合可能还高。本品副作用小,常见齿龈增生,儿童发生率高,应加强口腔卫生和按摩齿龈。可引起过敏反应,常见皮疹伴高烧,罕见严重皮肤反应,如剥脱性皮炎,多形糜烂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致死性肝坏死、淋巴系统何杰金病等。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小儿长期服用可加速维生素D代谢造成软骨病或骨质异常,孕妇服用偶致畸胎,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和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
卡马西平具有抗惊厥抗神经痛作用,轻微的、一般性疼痛不要用本品。口服吸收缓慢,因人而异。生物利用度在58%~85%之间。蛋白结合率较高,约76%,开始时应用小量,然后逐渐增加,到获得良好疗效为止,每天分3~4次饭后口服。有头晕嗜睡、乏力、恶心、皮疹、呕吐、偶见粒细胞减少,可逆性血小板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肝炎等应定期检查血象。偶见过敏反应,应抗过敏治疗。
目前有两种酶可用于α-糖苷酶A的替代治疗,即Agalsidase-a和agalsidase-3。临床研究已证实该治疗可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糖鞘脂在内皮细胞的沉积。尽管患者可产生酶的抗体,但是并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酶的替代治疗应尽早开始,可减少糖鞘脂沉积带来的脏器损害,改善生活质量。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可考虑透析或肾移植。有研究显示,Fabry病透析患者生存率高于糖尿病组,但低于非糖尿病组。接受肾移植患者应同时给予酶替代治疗,以保护移植肾,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亲属肾移植中出现杂合子供肾。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常见死亡原因是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等。纯合子患者平均寿命为50岁,杂合子患者平均寿命为70岁。早期发现及时给予酶替代治疗能改善症状,并可能改善预后。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一般不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进行性发作,最后可导致尿毒症、心力衰竭而死亡。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病情控制良好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反复进行性发作,最后可导致尿毒症、心力衰竭而死亡。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治疗结束后,应该追踪复查,治疗结束后每6~12个月。需要检测心脏、肾脏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可以复查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受累程度,可以复查磁共振,评估对肾脏以及神经等系统的损害,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的护理,尤其是有皮肤损害的患者,优质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不宜食辛辣刺激物,如酒、咖啡、浓茶、辣椒、生姜、大蒜、韭菜、狗肉、羊肉、鸡肉、香菜、芹菜等辛辣温热和能起兴奋作用的食物,这类食物不宜多吃,特别是浓茶,它含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会使症状加重。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例如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饮食要清淡,不吃油腻食物,营养膳食,搭配合理,荤素相宜。
对于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需要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或摩擦,保持干燥洁净,避免皮肤损伤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了解苯妥因钠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苯妥因钠小儿长期服用可加速维生素D代谢造成软骨病或骨质异常,孕妇服用偶致畸胎,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和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
对于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需要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或摩擦,保持干燥洁净,皮肤损伤后容易导致感染,使得患者病情加重。
苯妥英钠可引起过敏反应,常见皮疹伴高烧,罕见严重皮肤反应,如剥脱性皮炎,多形糜烂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致死性肝坏死、淋巴系统何杰金病等。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已确诊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患者需要注意对心脏、肾脏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早预防,一旦出现症状,尽早治疗。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需要早期筛查,避免诱发因素。一旦出现皮肤或者心脏以及肾脏等系统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并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对有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家族史患者,应该早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已确诊患者,要及时发现心脏以及肾脏的损害并治疗。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对于有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家族史者,注意自己皮肤情况,一旦出现皮肤丘疹或结节,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患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避免诱发因素,一旦出现皮肤或者心脏以及肾脏等系统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并治疗。
4988点赞
[1]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会议报告:Fabry病患者的筛查.诊断和管理[J](2016版)KindneyInt.2017,91(2).
[2]袁兆庄,贾力,张晓薇编著,皮肤病类证治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05,第197页
[3]蔡有龄主编,皮肤病理学培训教程[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07,第458页
[4]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