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期特有的急性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绝大多数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多发生在生后1周,好发于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偶发枕部、肩、腿和会阴部。发病后皮下组织广泛坏死、发展及蔓延,病情发展快,冬季和潮冷地区发病率高,如不及时进行积极治疗,可以并发败血症、支气管炎和肺脓肿等,死亡率较高。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病原菌多系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生儿患者的皮肤娇嫩,防御能力差,受到物理刺激造成局部皮肤损伤,被细菌感染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症状。由于新生儿的机体抵抗力比较差,容易出现并发感染的情况。
新生儿的皮肤薄嫩,皮肤防御能力及对炎症的反应均差,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淋巴结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局部皮肤在冬季又易受压,不易保持清洁,故细菌容易从皮肤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
新生儿极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皮下坏疽。感染的细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偶为绿脓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等。并发败血症时,血培养可得阳性结果。
新生儿长期仰卧位,衣服布料不够柔软的磨擦、大小便浸渍或哭闹躁动等都可诱发局部皮肤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
在新生儿时期,T淋巴细胞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抗病能力较差。
病原菌主要为金色葡萄球菌,病原菌常来源于产房、新生儿的用具以及带菌的家长或医务人员。
新生儿的皮肤发育尚不完善,皮肤柔嫩易损伤,因多仰卧,背部、臀部皮肤经常受压,出现淤血和局部营养障碍,加上被服摩擦、大小便浸泡和哭闹躁动等。均可使局部皮肤损伤而致细菌侵入。
新生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良,局部淋巴结的屏障功能不足,对炎症缺乏局限能力。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常见的一种皮下感染,多发生在生后1周,冬季和潮冷地区发病率高。
出现局部皮肤破损的新生儿,容易被致病菌感染,再加上机体的抵抗力弱,就会出现新生儿皮下坏疽。
新生儿皮下坏疽患者的局部皮肤温度会升高,指压部位会变白。患者还会出现高热、哭闹、拒乳,数小时内病情快速恶化,扩散至全身或呕吐等等的症状。皮下坏疽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多见于臀部和背部,也可发生在枕、颈、骶、会阴等部位。
由于病菌感染,患儿局部皮肤损伤处带细胞增多引发炎症,出现发热现象。
数小时内病变迅速扩展,一天内可扩散至大部分或全背部,皮肤变软,中心区的颜色转为暗红,皮下组织坏死液化,但脓液不多,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有漂浮感,很少出现波动感。
由于患者发热现象,新生儿的抵抗力较弱,出现肠胃反应有呕吐,拒乳。
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出现坏死,部分患儿局部皮肤出现多个水疱,并逐渐融合,内容物转为血性液体,中央部皮肤变黑,出现逐渐增大的坏死区。
由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咳嗽、咳痰等不适。支气管炎多为散发,一般无流行倾向。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然变化时,年幼或年老、体弱者易发生。
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
呼吸功能衰竭是由于肺内外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在呼吸空气时,产生严重缺氧,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肾脏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下降,引发代谢紊乱、多系统症状的综合征,主要分为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衰竭。
新生儿出现皮肤变软,中心区的颜色暗红,皮下组织坏死液化,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高热、哭闹、拒乳等相关症状一定要立即去医院检查,通过体格检查、血象检查、细菌学检查进行诊断,同时注意要与尿布疹、硬皮病、丹毒相鉴别。
如新生儿出现皮肤红肿,按压发白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儿出现发热、呕吐应及时就医。
若患儿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应立即就医。
建议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患儿是否有拒乳,呕吐的现象?
是否有服药史?
母体怀孕期间是否患有其他可以遗传类疾病?
母体孕期是否有早产情况?
曾经到别的医院就诊过吗?
是指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测和计量。应仔细全面检查身体,尤要检查腰、骶、臀、背等受压部位,是否局部皮肤有边界不清的红肿。
检查患者是否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检查局部分泌物,鉴别细菌种类。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临床症状为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指压部位变白,高热、哭闹、拒乳、呕吐等。血象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细菌培养取病灶分泌物或浆液进行培养,多为金黄葡萄球菌。
尿布疹皮肤发红,无肿胀。两者均无局部感染,无全身中毒症状。新生儿皮下坏疽患者还会出现高热、哭闹、拒乳,数小时内病情快速恶化,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皮肤有肿硬,不发红,多以双下肢僵硬为主,无感染的全身症状。新生儿皮下坏疽患者局部皮肤温度会升高,呈红色,指压部位会变白,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大面积红斑,边界清楚,稍高出周围皮肤表面,无漂浮感,极少发生于新生儿。新生儿皮下坏疽好发于新生儿,皮下组织坏死液化,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有漂浮感,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在经过检查确诊,患者患有皮下坏疽时。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不一样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早期的患者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也可以切开引流或者植皮疗法进行治疗。
适用于早期皮肤仅有轻微红肿时,同时选用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静脉滴注给药通常可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常用药物有: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
在病变中心用尖刃刀顺皮纹作长1~1.5cm的多个小切口,切口间距离2~3cm,各切口应交错排列呈筛状,不宜绝对平行排列。边作切开,边放置引流用凡士林纱布条,以减少患儿失血量。也可作两个切口间的对口引流。切开范围应切至病变区与正常交界的边缘部份。
加强婴儿营养,注意补充热量和维生素C。必要时少量多次给予新鲜全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肌内注射维生素K,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和促使伤口愈合。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预后与就诊早晚和治疗正确与否有关,在进行相应的治疗后,患者会逐渐恢复健康。治愈后对患者的寿命不会造成影响,也无需复诊。
只要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恢复很好。
患者治愈后,不会影响到患者的寿命。
本病治愈后一般不需要复诊。
新生儿患者不需要特殊饮食宜忌,正常吃奶即可。
在患者的治疗阶段,患者家属或者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发热,哭闹的情况等。也要注意好个人卫生,使皮肤保持清洁、干燥,经常修剪指甲减少感染的可能。
注意新生儿的皮肤清洁,每日洗澡。
尿布力求松软,防止皮肤擦伤;及时更换被尿、粪污染的尿布,粪后清洗臀部皮肤。
注意产房、婴儿室及婴儿用具的消毒。
呼吸道感染人员应暂时避免与婴儿接触,保护婴儿健康。
护理新生儿前护理者要先洗手,动作要轻柔,并经常修剪指甲,以防不慎划破皮肤、增加感染机会。
要时刻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发热,哭闹的情况,如果出现相关症状。立即去当地正规医院就诊,防止延误病情引发严重后果。
新生儿皮肤发生擦伤或者有局部出现红肿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局部变化,日常应注意卫生,经常更换尿不湿,穿合适的衣物。
患儿皮肤有擦伤或者有局部红肿的情况,一定要注意观察患儿局部的变化。新生儿皮下坏疽能够在几十分钟内迅速严重,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送患儿去当地正规医院就诊。
经常更换尿不湿。
选择宽松舒适的棉质衣服。
4988点赞
[1]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02):16-24.
[2]申昆玲,黄国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3.
[3]廖清奎.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08):198-2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