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新生血管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病理现象。因虹膜中富含色素,正常情况下其实质中的血管是看不到的。凡是在裂隙灯下可以看到的虹膜表面血管都是新生血管,又称虹膜红变。可出现于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眼部疾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此外,本病为出血性眼病的病因之一,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虹膜新生血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常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病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长期以往将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新生血管供给氧气和营养,甚至累及虹膜,造成虹膜新生血管。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急剧上升所导致的疾病,前房角关闭使得房水循环障碍,虹膜失去来自防水的营养供给,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从而形成新生血管。
长时间的葡萄膜炎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漏出的血液浸润到虹膜,造成虹膜血染,进而形成功能障碍和新生血管形成。
肿瘤血管生长是肿瘤的标志,将会有大量新生血管的形成,包括虹膜。
糖尿病累及视网膜发展到后期就有新生血管的形成,这是由于糖尿病人系统代谢障碍所导致的。
虹膜新生血管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统计。
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青光眼、葡萄膜炎和眼部肿瘤等眼部疾病,此类人群均可能发生虹膜新生血管。
虹膜新生血管可见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此类病变。
虹膜新生血管的症状是连续发展的,早期血管位于虹膜周围时,患者可没有任何症状。病情逐渐发展,虹膜血管持续增加,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痛、流泪、视力下降等,直至虹膜表面全部被新生血管覆盖,此时患者眼压急剧升高,会造成青光眼、眼部充血、眼部剧痛、视力仅存光感。
新生血管首先出现于虹膜的近瞳孔缘及房角,虹膜表面可见不规则的红线。此期持续时间随发病原因不同而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者发展迅速,此期仅维持数周或数月。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虹膜新生血管继续增加,互相融合,直至整个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成网,虹膜角膜角亦有较多新生血管,但无或仅有少数区域虹膜周边前粘连。患者会出现眼痛、流泪、视力下降、畏光等病症。
由于纤维血管组织收缩,牵引色素层向前而形成瞳孔缘色素层外翻;虹膜角膜角广泛周边前粘连,导致眼压急剧升高和新生血管青光眼显著混合充血。患眼剧痛,视力仅存光感。
虹膜新生血管的主要危害是阻塞房角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内新生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房角小梁网阻塞、周边虹膜前粘连,进而导致房水排出困难,属于难治性青光眼。
部分虹膜新生血管出现破裂的患者,可致前房出血而发生出血性并发症,为出血性眼病的病因之一。
如出现眼痛、流泪、视力下降等眼部症状或在体检中发现虹膜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裂隙灯检查、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虹膜新生血管,并注意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等进行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眼部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虹膜血管增生,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眼痛、流泪、视力下降、畏光、视觉模糊,视力下降、眼压急剧升高、眼部充血、眼部剧痛、视力仅存光感等症状,高度怀疑虹膜新生血管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虹膜新生血管的患者,若出现眼压急剧升高,会造成青光眼、眼部充血、眼部剧痛、视力仅存光感等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若患者是由于糖尿病等系统性基础疾病引起的虹膜血管增生,则应该先治疗基础疾病,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内分泌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发病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眼痛、流泪、视力下降、畏光、视觉模糊,视力下降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青光眼、葡萄膜炎、眼部肿瘤、糖尿病等)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眼底照相方法作为传统的眼科检查手段,可用于监测病变进展情况,特别是追踪后极部的微小病变。免散瞳眼底照相因其无需散瞳、图像真实客观且患者易接受。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部血液循环所发出荧光,利用滤光片来记录眼底动态变化的技术,可直接从电脑屏幕上动态观察眼底血管造影全过程,进行记录存储和动态分析,能动态、真实、客观地反映眼底血管的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眼底血管病理生理改变,尤其是对于识别无灌注区、血管通透性增强和新生血管形成尤其重要。
光相干断层扫描为一种定量和定性评估视网膜病变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此方法利用光进行检测,而且因其快速、无创,此法是目前评价活体视网膜结构最敏感的手段,对组织结构有高分辨率,能清楚地显示视网膜各层,能更好地定位病变所累及的视网膜结构。
属于眼科的常规检查,可明确是否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用以判断疾病分期。一般初期可见瞳孔边缘新生的细小血管芽,后期可见新生血管逐渐延伸在虹膜表面,甚至完全遮盖原本的虹膜表面结构。
为眼科的非接触、无创检查,可用于明确是否存在眼内肿瘤、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情况。
患者可无症状或出现眼痛、流泪、视力下降、畏光、视觉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结合临床检查,如裂隙灯检查发现虹膜新生血管以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清楚发现虹膜处有新生血管的形成,可明确诊断虹膜新生血管。
如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虹膜睫状体新生血管形成等,这些均可通过详细的眼部检查确定,尤其是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部血液循环所发出荧光,利用滤光片来记录眼底动态变化的技术,动态观察眼底血管造影全过程,进行记录存储和动态分析,能动态、真实、客观地反映眼底血管的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眼底血管病理、生理改变。
虹膜新生血管主要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来进行治疗。由于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病原因复杂,必须确定其原发疾病后,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在彻底控制原发疾病时,同时采取抑制新生血管的药物和手术方可治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促进因子,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
贝伐单抗是一种新型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以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所有异构体发生高亲和力结合,间接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的起点阻断受体和配体的结合,有效的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的血管生成作用。
生长抑素可抑制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增殖,抑制细胞迁移,抑制多种促血管形成因子的生成、释放,其不仅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础分泌,还能抑制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奥曲肽是一种生长抑素的长效类似物,对多种细胞都有抗增生作用,
内皮抑素是一种内源性糖蛋白,它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阻断其G1期增殖,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生长。通过角膜表面给药、球结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等给药途径进行内皮抑素,内皮抑素及内皮抑素基因可有效抑制眼科新生血管形成。
血管抑素最早是从荷瘤肺癌小鼠的尿和血清中分离得到,其结构为纤溶酶原氮末端酶解片段,通过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阻止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阻断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目前在眼科应用较多的是曲安奈德,它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它可以减少炎性渗出,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的生成。
若患者病情严重,虹膜新生血管已长满虹膜造成视力严重下降,影响生活时,或者虹膜新生血管造成高眼压无法用药物治疗缓解时,应当及时采取外科治疗手段,特别是出现虹膜前粘连性房角关闭时,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很有帮助。
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对于青光眼性虹膜新生血管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早期应用5-氟尿嘧啶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较为良好。
在青光眼性虹膜新生血管治疗中其治疗效果不依赖术后炎症反应的控制及滤过泡的形成,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但同样存在手术过程中对虹膜及眼球进行操作时,易损伤新生血管而导致前房出血。若出现前房出血,会遮挡视野,延长手术时间,甚至会形成堵塞血块。
适用于对于视力较差甚至失明的患者,但此法难以确定睫状体破坏程度,有时甚至需要至少2次光凝才能达到理想的眼压水平,并且过度光凝可能会导致术后严重的炎症反应、前房出血、交感性眼炎等情况。
虹膜新生血管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可治愈,但若为眼部肿瘤引起的新生血管则会影响寿命长短。患者经治疗后,需遵医嘱定期进行复诊。
虹膜新生血管如能及时进行治疗和控制,一般能治愈,甚至使新生血管消退。
虹膜新生血管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但若为眼部肿瘤引起,则会随肿瘤控制程度而影响寿命。
虹膜新生血管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周复查一次,直至痊愈;若为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引起,则应该在刚开始治疗时每三个月复诊一次,达到治疗目标,血糖控制稳定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主要检查项目为眼底照相和裂隙灯检查。
虹膜新生血管一般无特殊饮食调理,主要根据其原发病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若为糖尿病引起的虹膜新生血管患者,则应该遵循糖尿病的饮食调理原则。
糖尿病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的患者应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限制饮酒,每天食盐<6g,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眼部感染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的应禁食辛辣食物,以免影响眼部伤口的愈合。
虹膜新生血管的护理主要针对原发疾病而言,控制原发眼病或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对于感染引起疾病的患者应注意眼部清洁,避免感染的扩散甚至二次感染。
了解各类降糖、降压、降脂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每6小时使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滴眼以免眼部感染或二次感染。
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护眼睛,避免揉患眼,预防发生外伤,并注意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等行为。
不做低头、屏气、负重等可能引起眼压增高的行为,并注意戒烟。
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主要监测空腹血糖或者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并进行记录。
术后患者需注意勿揉术眼,避免外伤;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剧烈活动等。
由于虹膜新生血管的病因明确,控制原发疾病即可抑制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由原发疾病的患者,需遵医嘱定期进行体检。
对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青光眼、葡萄膜炎、眼部肿瘤、糖尿病等患者,应定期进行眼部削刮检查,以早期发现虹膜新生血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若为糖尿病引起的虹膜新生血管,患者应该积极控制糖尿病,如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等。
若为感染引起的患者应注意避免眼部的创伤,及时使用抗生素或生理盐水滴眼。
对于青光眼或眼部肿瘤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4317点赞
[1]魏鹏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综合治疗分析[D].郑州大学,2017:17-23.
[2]陈宁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方式及疗效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3:19-29.
[3]马金瑞,律鹏,张文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价[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73-2178.
[4]何广辉,李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诊疗现状[J].眼科新进展,2014,34(10):997-1000.
[5]仪立群,鞠林芳,仲苏鄂,周和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03):462-46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