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状角质松解症又称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是一种发生于跖部角质层的细菌感染。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长期密切接触泥土和水的人群容易发病,其特征是跖部皮肤角质层呈环状或点状剥蚀,无自觉症状。本病的致病菌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不止一种,有放线菌属、奴卡菌属、须癣毛癣菌、链丝菌属、分枝杆菌属等。治疗原则为全身及局部使用抗菌素,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可以治愈。
窝状角质松解症的主要病因为多种细菌的联合感染。目前致病菌尚无法确定,可能为棒状杆菌和链霉菌的协同作用。此外,患部温暖潮湿是发病的必要条件,本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长期密切接触泥土和水的人群容易发病。
本病的病因即为脚底皮肤遭受细菌感染,但病原菌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链霉菌(Stre-ptomyces)、棒状杆菌、刚果嗜皮菌(congolensis)均可侵犯因汗液浸渍而变软的角蛋白,从而引发本病。同时作为细菌滋生和侵犯的重要条件,潮湿和温热必不可少,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会使细菌大量的滋生繁殖,从而出现本病。
窝状角质松解症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长期密切接触泥土和水的人群容易发病。
窝状角质松解症好发于热带和亚热带人群、长期密切接触泥土和水的人、长期赤脚于泥土中的人群、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人群、个人卫生较差的人群。
患有一些免疫缺陷病患者极易发生细菌感染。
窝状角质松解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跖部及趾下面出现多发性的小凹坑,呈正常肤色、褐色或黑色,常出现皮肤浸渍发白及恶臭的现象。无炎症、无自觉症状,多持续数年。湿热季节加重,干冷季节减轻或消退。
跖部及趾下面,尤其是跖前部及跟部的角质层发生多数散在性环状及点状的浅表剥蚀,直径2~4mm,边缘绕以深的黑沟而呈火山口状。
皮肤呈正常肤色、褐色或黑色,偶呈绿色。
在发展过程中可互相融合呈不规则状,常伴多汗,有时有浸渍发白现象及恶臭味。
因部分患者的长期不脱鞋,会出现足底与袜子粘连的现象,脱袜子时会发现,但是粘连并不严重。
一般患部没有炎症及自觉症状,病程慢性,多持续数年。
发病与季节有关,湿热季节加重,干冷季节减轻或消退。
有时候这种细菌感染症状,会从脚部传染至手掌,出现类似皮损。
如患者的跖部及趾下面出现数目较多的凹坑,并伴随出现浸渍发白、恶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于皮肤科。医生会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等,根根据患者皮损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对窝状角质松解症进行诊断。临床上本病还应与单纯的皮肤浸渍进行鉴别。
如患者的跖部及趾下面出现数目较多的凹坑,并伴随出现浸渍发白、恶臭等症状,患者需及时就医。
多数患者应就诊于皮肤性病科。
哪里不舒服?
症状持续多久了?
职业是什么?
平时穿什么样的鞋子?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以前得过什么疾病吗?
以前做过手术吗?
对什么药物和其他过敏吗?
询问患者职业、患者的穿鞋习惯等以及患者发病时间的长短。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另外观察患者脚底皮肤是否出现成片的形似火山口的角层侵蚀。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等待病理科结果即可。目的是检查角质层上部,是否出现一般不超过角质层三分之二的局限性缺损。
刮取患处皮屑,进行实验室镜下检查,查看是否发现菌丝。
根据体格检查发现的皮损特征再配合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进行正确的诊断。
患者自述长期穿密闭不透气的鞋子、脚部长期接触泥土及水。
跖部及趾下面出现数目较多的凹坑,并伴随出现浸渍发白、恶臭。
符合此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角质层上部局限性缺损,缺损一般不超过角质层厚度的2/3;缺损周围的角质呈均质化,缺损的基底和壁部可见革兰阳性的球形和丝状细菌;真皮见轻度炎症反应。
窝状角质松解症应与单纯的浸渍进行鉴别,单纯的浸渍不会出现小凹坑,并且干燥后恢复后可不留痕迹,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进行鉴别。
窝状角质松解症的治疗以抑菌灭菌药物为主,一般可选用红霉素、夫西地酸软膏等药物。患者还应积极保持局部的干燥卫生,对于此病的治疗非常必要。
保持局部的干燥卫生对此病的治疗非常有必要,保持干燥、卫生的情况有时候不需要借助药物治疗也可痊愈。
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适用于此病。孕妇和哺乳妇女慎用。
适用于各种皮肤细菌感染。眼部周围慎用、皮肤伤口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是甲醛的水溶液,具有良好的防腐和杀菌的作用。用于此病伴有局部多汗的症状,不可长期使用。
具有抑菌作用,用于伴有多汗的患者,注意要避免长期使用。
对于剧烈疼痛、使用抗生素无效的难治性患者。可用肉毒杆菌毒素直接注射于患处皮肤,可抑制足底出汗,去除细菌容易滋生的环境,到达控制窝状角质松解症的目的。
窝状角质松解症无需手术治疗。
窝状角质松解症的治疗效果较满意,预后良好,可以治愈,不会对患者的生存时间造成影响。建议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
窝状角质松解症一般可以治愈,预后较好。
窝状角质松解症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组织学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用以调整治疗放案及用药方案。
窝状角质松解症的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充足、营养丰富、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加重患处皮肤症状即可。
窝状角质松解症的护理主要为日常护理,应注意保持患处干燥卫生等,患者也应积极关注自身病情,并将其告知医生。此外,患者应特殊注意用药禁忌。
使患者了解红霉素、夫西地酸软膏、40%福尔马林软膏、10%~20%的氯化铝溶液等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用药。
注意保持患处干燥卫生,勤洗脚,必要时禁止穿鞋子并卧床休息。
禁止搔抓患处,尽量穿着透气鞋子。
患者应特殊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如下:
孕妇和哺乳妇女慎用。对大环内酯类药过敏者禁用。
眼部周围慎用、对本品过敏者慎用、皮肤伤口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不可长期使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避免长期使用。
若要预防窝状角质松解症,应积极避免足部受到细菌的感染,避免长期赤脚处于泥水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都可以对此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避免长期赤脚处于泥水中,避免长期穿靴子及不透气的鞋子。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脚。
长期密切接触泥土和水的人,应按时晾晒脚部,不与他人共用擦脚毛巾或者共穿鞋子。
4553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28.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32.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86.
[4]吴志华,史建强,李定等主编;张锡宝,王建琴,郑敏等副主编.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1.170-17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