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鼻窦肿瘤,发生在所有的鼻窦,但以上颌窦最为常见,而在其他窦腔中鳞状细胞癌较少见。早期单侧出现进行性鼻塞、涕血,伴头胀、头痛、嗅觉减退;鼻窦肿瘤症状随肿瘤原发部位和累及范围而异。一般以手术治疗结合局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为主,晚期患者预后不佳。
依据发病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上颌窦鳞癌、额窦鳞癌、筛窦鳞癌、蝶窦鳞癌。
鼻窦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可能与长期炎症慢性刺激造成黏膜上皮的大面积鳞状化生有关。通常好发于老年男性,长期吸入某些刺激性或化学性致癌物质,可以诱发鼻窦鳞状细胞癌。
目前研究表明大多数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严重抑制,细胞免疫和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细胞因子及其调节失控,血浆内白介素活性明显低下,白介素2受体表达显着升高。结果使细胞的正常凋亡过程混乱,突变细胞异常增生。
一些鼻窦良性肿瘤,如内翻性乳头状瘤、混合瘤、纤维瘤等,可发生恶变。
大部分鼻窦鳞状细胞癌病人都有长期的炎症病史,长期炎症刺激可使假复层柱状上皮发生化生,转化为鳞状上皮,从而诱发鼻窦鳞状细胞癌。
实验性研究表明长期接触或吸入刺激性或化学性物质,如镍、砷、铬及其化合物以及芥子气等,可以诱发鼻窦鳞状细胞癌。
鼻窦鳞状细胞癌在我国各地区发病率不一致,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在耳鼻咽喉科范围内仅次于鼻咽癌、喉癌位于第三位,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占55.3%。鼻窦鳞状细胞癌患者中仍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5~3: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绝大多数发生于40~60岁之间。
鼻窦鳞状细胞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40~60岁之间的老年男性发病率更高。
鼻窦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出现较晚。原发于鼻窦内者初期多无特征性症状,一旦肿瘤超越窦腔之外,侵入邻近器官后,其表现又十分复杂。临床表现根据肿瘤部位范围、病理类型、生物学特性、病程、扩展方向等因素,而表现出多样化。
主要症状为流脓血鼻涕、一侧逐渐加重鼻腔堵塞、患侧上列磨牙疼痛和松动。晚期可出现患侧面颊部隆起、眼球移位、复视、张口困难等。
可出现患侧鼻塞、涕中带血、头疼和嗅觉障碍,以及眼球移位、复视、上睑下垂以及剧烈头疼等症状。
较少见,早期多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局部肿痛、麻木感和鼻出血,以眼球移位、突眼及复视等。
肿瘤侵犯咽鼓管导致耳闷、听力减灭退等分泌性中耳炎症状。
当肿瘤侵犯翼腭窝、颞下窝时,可使翼内肌受累,导致张口困难。
位于上颌窦底部的肿瘤,向下侵及牙槽,影响磨牙,可发生疼痛松动。常误诊为牙病,但拔牙后症状依旧。
表现为衰竭、贫血、体质减轻等。此时,常可发生颈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颅内感染及动脉大出血。
肿瘤侵犯颅底或术中损伤可以导致术中出现脑脊液鼻漏。若术后鼻腔出现大量清亮不凝的水样分泌物且持续不断时,应考虑为脑脊液鼻漏,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破损较小时,脑脊液鼻漏一般可自愈,不需手术治疗,可采用半坐位、降颅压、抗感染等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再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并按医嘱及时大量应用抗生素、脱水等治疗,同时观察是否有否头痛、喷射性呕吐等颅内感染症状。
由于眶底或眶板受损,手术可能累及眼眶、眶内容物,术后病人可出现眶内感染。对于眼眶受侵犯而摘除眶内容物者,应加强局部观察护理并注意清洁卫生。拆线后,可根据具体情况择期安装义眼。
如患者出现患侧鼻塞、涕中带血、头疼、嗅觉障碍、眼球移位、复视、张口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鼻内镜检查、病理检查、鼻窦CT、MRI等检查进行诊断。
当患者出现单侧进行性鼻塞、血涕、恶臭脓涕、头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出现头痛难忍、反复鼻出血,且血流不止的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不适反应或全身并发症,可到相应科室就诊。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到其他医院进行过治疗?
是否经常接触刺激性或化学性物质?
前、后鼻镜检查鼻腔中新生物常呈菜花状,基底广泛,表面常伴有溃疡及坏死组织,易出血。对每一病例必须进行后鼻镜检查,尤其要注意后鼻孔区、鼻咽顶及咽鼓管咽口情况。发现新生物,病理检查结果予以确诊。
取少许新生物进行病理检查,且诊断需要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而明确病变性质,必要时可多次活检。
CT和MRI检查可以确定病变大小及范围,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前、后鼻镜检查鼻腔中新生物常呈菜花状,基底广泛,表面常伴有溃疡及坏死组织,易出血。对每一病例必须进行后鼻镜检查,尤其要注意后鼻孔区、鼻咽顶及咽鼓管咽口情况。发现新生物,病理检查结果予以确诊。
可观察肿瘤原发部位、大小、外形、鼻窦开口情况。对怀疑有上颌窦恶性肿瘤者,可利用鼻内镜插入窦内直接观察病变或行下鼻道开窗,直接观察病变或取活检诊断;对蝶窦、额窦亦可采用鼻内镜检查;对筛窦仅能窥见其鼻内中鼻甲中鼻道及嗅裂等部位的异常情况,亦有助于诊断。
依据病理学检査结果,必要时须多次活检。肿瘤已侵入鼻腔者,可行鼻腔内取材活检。上颌窦肿物可经上颌窦穿刺或鼻内镜取肿瘤组织活检或涂片。对病理学检査结果阴性而临床上确属可疑者,可行鼻腔、鼻窦探查术,术中结合冷冻切片检查确诊。
为鼻窦鳞状细胞癌必需的检查方法,可显示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并有助于选择术式,同时也是随访复查局部有无复发的重要依据,通常以鼻部增强CT检查为主,联合MRI可更加详细地了解肿瘤情况。鼻部CT可见鼻腔或鼻窦软组织肿块影,可破坏周围骨质并扩散,有时伴有阻塞性炎症。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可见癌组织密度增高,可借此与阻塞性炎症相鉴别。MRI检查的特点在于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更加清楚地显示肿瘤范围及侵犯深度。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鼻窦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鼻窦鳞状细胞癌根据鼻内镜检查、病理检查、鼻窦CT、MRI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暂不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鼻窦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方法一般为手术治疗结合局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建议鼻窦鳞状细胞癌患者尽早治疗,治疗周期一般为3~4周。
应酌情予以应用。使用变压化学疗法可提高疗效(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其原理在于用血管紧张素Ⅱ使癌组织的血流量增高而正常组织不变,此时给予化疗药物可增加癌灶内的药物浓度,之后再用血管扩张药降压,癌组织血流突然减少,使进入癌组织内的药不被血流带走,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主要适用于切除鼻腔恶性肿瘤。该术式有利于充分暴露鼻腔,并经适当延长切口可将手术延伸到各鼻窦,但因术野受限,不适于行上颌骨全切除术。
是处理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常用术式,尤其适用于上颌窦、筛窦癌。但对于肿瘤已破坏上颌窦后外壁侵入翼腭窝或下窝者,较难处理。如果鼻窦鳞状细胞癌已侵及眼眶者行上颌骨全切术,同时应行眶内容物摘除术。
此术式适用于较广泛的上颌窦癌已侵犯颞下窝者,其优点在于术中可结扎上颌动脉,止血效果好。术中扩大术野同时,可有效预防或解除张口困难。术中上颌骨后方暴露良好,便于处理翼腭窝或颞下窝肿瘤。
单独根治性放射治疗,只适用于对放射线敏感的鼻窦鳞状细胞癌,但疗效并不完全满意。对晚期无法根治的患者,仅能作为单独的姑息性放射疗法。术后复发者也可行放疗。
鼻窦鳞状细胞癌早期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治愈,晚期患者很难治愈,通常预后不佳,治疗后的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复诊,检查鼻窦黏膜的恢复情况。
鼻窦鳞状细胞癌早期患者可以治愈,晚期患者虽经积极规范有效的治疗,但也很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鼻窦鳞状细胞癌患者若早期发现并治疗,5年生存率为90%,而到了晚期仅有25%~30%。
鼻窦鳞状细胞癌患者一般每半年复诊一次,复诊时主要是为了观察鼻腔分泌物及鼻窦黏膜恢复情况,判断有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可能。
鼻窦鳞状细胞癌患者需根据个体化需求,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饮食的多样性,提高患者饮食营养摄入,食欲减退者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少食用熏、烤、腌制品。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易生燥热,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多饮水,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促进代谢。
忌烟、忌酒。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玉米汁、菠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鼻窦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日常护理、术前术后护理等项目。患者应当提高对本病的认知水平,如因担心术后恢复,是否影响容貌而产生悲观情绪,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倾诉心理状况。
曾行术前放射治疗的病人,需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家人需严密监测术后病人伤口的情况,防止出血。术后注意观察鼻腔及面部敷料渗血、渗液情况,口腔吐出物性状、质量等。患者感觉出现分泌物时勿咽下,轻轻吐出以便观察出血情况。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观察鼻腔渗血情况,有较多渗血。
观察面部出现肿胀、麻木感。
家人倾听病人主诉,注意有头疼不适感。
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神志、瞳孔变化等,出现病情变化。
颈廓清术病人应注意保持颈部引流管通畅,引流液出现异常情况。
肿瘤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直接影响病人的面容。病人因担心疾病预后,术后个人形象及功能能否恢复等,常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导致焦虑、恐惧、失眠等。家人需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理解并引导病人的正常恐惧、悲哀反应,积极进行心理硫导。
鼻窦鳞状细胞癌病情复杂,对于患者的鼻部健康极为不利,所以要警惕该病的发生,少接触有害气体,戒烟和远离放射性环境。此外,患者需要全面了解该病的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患者应积极治疗鼻窦炎。鼻窦解剖位置较为隐蔽,早期症状少,可疑患者,应及早就医筛查。
健康生活习惯,膳食均衡,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定期体检,有鼻部症状时尽早就医。
出现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尤其是男性高龄患者。
4649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7-149.
[2]黄兆选.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9-372.
[3]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58-25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