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由于病原菌在尿道内大量生存繁殖所致的一种泌尿道炎症反应。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和尿痛,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革兰阴性杆菌是引起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其次是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5%~10%尿路感染由革兰阳性菌引起,主要是肠球菌属。病原茵可通过上行感染、血行感染、直接感染以及淋巴道感染等途径引起尿路感染。本病可发生于所有人群,尤其常见于育龄期已婚妇女,常采用药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除尿路刺激征外,还可有腰痛,肋脊角压痛和全身感染性症状如寒战、发热、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血白细胞升高等。血培养可能阳性。
表现为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等,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常有白细胞尿,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常浑浊,并有异味,部分患者出现血尿,可有肉眼血尿。
细菌性尿路感染主要由细菌上行感染引起,易在性行为时发生交叉感染,该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和老年人,尿路复杂情况致尿流不通畅,是该病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细菌性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其次分别为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葡萄球菌属等。绿脓杆菌常发生于尿路器械检查后,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常见于尿路结石病患者,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多见于性生活活跃妇女。通常是上行感染引起,即粪源性微生物从尿道和前尿道组织上行到膀胱,然后从膀胱上行到肾盂,随后侵入到肾髓质部位。血行感染很少见。
机体抗病能力正常的膀胱能在2~3天内清除偶尔进入到膀胱内的微生物,尿液可冲走绝大部分细菌,男性前列腺液具有杀菌作用,尿路粘膜有杀菌能力以及尿过于低张或高张均不利于细菌生长。
非大肠杆菌的尿路感染,如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则多见于住院病人,可能与广谱抗生素的频繁应用导致肠道菌群变异、住院期间交叉感染机会增加以及接受导尿管等器械使用有关。
通过研究发现男孩变形杆菌感染是女孩的10倍,可能是变形杆菌易在包皮周围生长。新生儿和小婴儿尿路感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多见,可能与抵抗力低下及尿路畸形的发生率较高有关。
泌尿系畸形和结构异常,特别是后尿道瓣膜病易诱发细菌性尿路感染。
泌尿系统手术或手术后留置导尿管会引起尿路感染,尿路器械的使用,留置导尿管天3天以上,细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超过90%。
尿道内或尿道口周围有炎症病灶,细菌性前列腺炎是青年男性细菌性尿路感染患者最常见的易感因素。
各种形式的肾小球、肾小管和血管性肾病可增加继发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
个人卫生差、不注意卫生清洁的人会容易诱发尿路感染。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如有些过敏人群会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类的药物,易诱发感染。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差,也容易诱发感染。
细菌性尿路感染以已婚女性居多,与性生活有关,发病率约占5%。孕妇发病率约为7%,男性极少发生,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发病率增加,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的发病率可高达10%,多为无症状细菌尿。
病原微生物经尿道上行至膀胱引起,肾盂肾炎为尿路感染最主要、最常见的途径。粪源性微生物作为首要的致病菌导致上行性感染的依据有婴儿期使用尿布、穿开裆裤使尿道口暴露在外,无疑增加了上行性感染的机会和女性因尿道短而宽,容易受到粪便和阴道分泌物的污染。
血源性感染仅占所有尿路感染的3%以下。正常情况下肾脏完整的防御功能能阻止血源性大肠杆菌的感染,但当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改变时,肾脏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尿路梗阻常是病原微生物经血源途径到达肾脏的促发因素。
结肠内的细菌可经淋巴管感染肾脏;盆腔感染也可经输尿管周围淋巴管播散至肾脏和膀胱;肾病综合征病人其腹水的存在,常给细菌经淋巴途径感染提供方便。另外,肾周围邻近组织和器官的感染也可直接蔓延。
细菌性尿路感染好发于女性,以已婚女性居多,与性生活有关,在孕育期的女性更加常见,发病率约占人群的的5%。
因该病的患者血糖较高,容易感染细菌性疾病。
若平时不注意个人以及所处环境的卫生,容易感染细菌,诱发该病。
因免疫能力的下降,患者易感染细菌,导致该病。
细菌性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该病可并发脓毒血症、肾乳头坏死、肾周围脓肿疾病。
表现为发作性尿痛﹑脓尿,一般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与膀胱炎不易区分。尿道炎常因尿道口/尿道内梗阻或因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至尿道所致,有时也可因机械或化学性刺激引起。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不适以及下腹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常浑浊,伴有异味,约30%患者可出现血尿。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腰痛、发热,但体温一般不高于38℃。
起病急,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有关,以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为主,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腰痛或全身酸痛等。部分患者尿路症状不典型或缺如。体检可发现肾区叩击痛。
临床表现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均可不典型,半数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史,可伴不同程度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以及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病情持续者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无症状细菌尿多见于老年女性和妊娠期妇女,可由症状尿路感染演变而来,也可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
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全身乏力等不适症状。
由于尿路感染引起脓毒血症,当尿路梗阻并发尿路感染,出现临床感染症状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征象,如高热或体温降低,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菌,易感人群为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
为细菌性尿路感染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严重肾盂肾炎并有糖尿病或尿路梗阻时。主要表现为高热,剧烈腰痛和血尿等,常发生肾绞痛,有坏死组织从尿中排出,宜加强抗菌药物治疗和解除尿路梗阻。
常由严重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来,致病菌常为革兰阴性杆菌。除原有肾盂肾炎症状加重外,常出现明显的单侧腰痛,超声,X线和CT有助于诊断。宜采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切开引流。
当患者出现排尿困难、血尿、尿道口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优先建议患者到泌尿科和肾内科就诊,并进行相关尿常规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如果确诊为细菌性尿路感染,应立即应用药物进行治疗。
当患者出现排尿困难、血尿、尿道口疼痛、红肿的情况时应及时就诊。
当患者出现虚弱无力、高热等症状时,应及时拨打120电话进行就诊。
当患者出现排尿困难、血尿、尿道口疼痛的症状时,优先考虑到泌尿科就诊。
当患者并发腰痛、发热时,应考虑到肾内科就诊。
当患者出现虚弱无力、高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急诊进行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排尿困难、血尿、尿道口疼痛等症状)
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有无不洁接触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既往有无类似发作情况?
家中是否有人患有尿路感染?
尿常规检查是最简便而可靠的诊断尿路感染的方法,急性尿路感染时除有脓尿外,常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菌尿,有时可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尤其是在布鲁杆菌、奴卡杆菌、放线菌、结核杆菌感染时,偶见微量蛋白尿,如有较多蛋白尿则提示肾脏受累。
临床症状符合尿路感染,且尿菌落计数在大于10万/ml时,可诊断细菌性尿路感染。
硝酸盐还原法对于清晨第1次尿液的测定最为准确,而且还可相当准确地判断感染是否为大肠埃希杆菌所致,但不能用于检测革兰阳性菌和假单胞菌属所致的感染,由于尿液在膀胱中的停留时间对细菌还原硝酸盐是必需的,在饮食缺乏一定量硝酸盐或利尿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本试验在摄入大量维生素C或尿的pH值<6.5时,可出现假阳性结果,如果试剂变质或感染是由链球菌,某些肠球菌和假单胞菌属所致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双侧输尿管插管法是惟一直接对感染进行定位的诊断方法,虽然其损伤性较大,但与所有其他感染的定位诊断方法相比,仍最为准确。
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它不能区分肾脏感染是单侧还是双侧,然而与所有非侵入性方法相比较,它具有易操作,安全,廉价且无需膀胱镜专业人员的帮助,已代替输尿管插管法而作为感染的定位诊断方法。
通过尿浓缩功能的测定来评价肾髓质的功能,可用来区分肾脏和膀胱的感染,肾髓质部位的感染,可出现尿浓缩功能的改变,急性或慢性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常引起尿浓缩功能的减退;肾盂肾炎出现尿浓缩功能的减退是由与炎症有关的肾髓质部前列腺素的代谢紊乱所致,而膀胱性菌尿则与此无关。
尿酶的检测可反映小管炎症损伤,而肾髓质部位的感染可出现肾髓质炎症反应,因而尿酶增加。
肾脏感染常伴有直接针对病原菌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合成,来源于肾脏感染的细菌,抗体包裹试验阳性;而下尿路感染的细菌抗体包裹试验阴性。
对可疑梗阻性细菌性肾盂肾炎的住院病人,尤其是感染对恰当的治疗反应不佳者需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或超声波检查,排除是否存在尿路梗阻的可能。
对首次或再次经历细菌性尿路感染的儿童,尤其是年龄<5岁者,宜行泌尿系CT静脉造影,以检查是否有尿路梗阻和肾脏瘢痕的存在。同时也应行X线排尿期膀胱尿路造影检查了解是否有输尿管返流。
对于成年男性定位诊断时,首先应详细的检查前列腺,然后才考虑是否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或排空后泌尿道超声波检查。
目前仍是诊断VUR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须注意,对下尿路感染病人行VCUG检查,有可能造成上行性感染;尿路无畸形的尿路感染患儿,尤其在肾孟肾炎的急性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输尿管扩张和肾盂积水,VCUG检查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故目前多主张VCUG检查应在患儿最近1次尿路感染发生后4~6周内进行。
通过IVP可以观察肾脏大小.肾盏的形态以及不规则肾盂和皮质的轮廓,同时能显示肾内瘢痕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如肾盏的变钝或变形。IVP对肾瘢痕损伤的观察比超声波更准确。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肾脏浓缩功能和排泄造影剂能力受损,则影响检测效果。
超声波检查以其无损伤性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对于尿路感染,它能了解肾脏大小、形态以及尿路梗阻的情况,并在膀胱充盈时,观察肾盂、肾盏及上下段输尿管的扩张情况,在临床上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细菌性尿路感染的诊断要依靠实验室检查,以真性细菌尿为标准。即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如临床上无细菌性尿路感染症状,则要求二次清洁中段尿培养的细菌菌落均为≥105/mL,且为同一菌种,才能确定为真性细菌尿。
若女性尿频、尿急、尿痛严重,再加上尿白细胞增多,可疑为细菌性尿路感染,如尿细菌定量培养≥102/mL,致病菌为大肠杆菌等则可拟诊为细菌性尿路感染。尿常规只能提示早期尿路感染,无法检测病原菌并提供药物敏感性结果,同时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因此需加强对各项尿常规指标的监测,根据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白细胞计数以及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进行诊断。
尿常规检测中的尿细菌计数是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性指标,对于初步筛查有重要意义。目前尿细菌培养是临床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但该检查耗时较长,一般需2~3天,且阳性率低,对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存在不利影响,因此采用尿常规能快速的筛出一部分阳性标本,从而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有些细菌性尿路感染全身感染性症状较突出,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疟疾、败血症、伤寒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细菌性尿路感染的下尿路症状及肾区叩痛,并作尿沉渣细菌学检查可鉴别。
本病常有一般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并有间歇的细菌性尿路感染发作。目前认为影像学检查发现有局灶粗糙的肾皮质瘢痕,并有相应的肾盏变形者,才能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否则细菌性尿路感染病史虽长,亦不能诊断为本病。
本病尿频、尿急、尿痛更突出,一般抗菌治疗无效,晨尿培养结核杆菌阳性,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应注意肾结核常可与细菌性尿路感染并存。细菌性尿路感染经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残留有细菌性尿路感染症状或尿沉渣异常者,应高度注意肾结核的可能性。
患者虽有尿频、尿急、尿痛,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细菌尿,可鉴别。尿道综合征分为: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约75%,有白细胞尿,由致病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一种性病;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约25%,无白细胞尿,病原体检查阴性,可能是焦虑性精神状态所致。
细菌性尿路感染治疗周期为2周左右,根据细菌性尿路感染的部位和类型给予不同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临床治疗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该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4~6周定期复诊。
呋喃妥因可用于细菌敏感菌所致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也可用于预防尿路感染,因其在尿液中的浓度非常高,但因其血药浓度较低,仅适于治疗下尿路感染。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纳差等。
磷霉素氨丁三醇为磷霉素的口服制剂,可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也可用于预防尿路感染。磷霉素在尿液中的浓度非常高,但因其血药浓度较低,仅适于下尿路感染。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恶心、腹泻、无力、消化不良等。
喹诺酮类药物是合成抗菌药物,有一定抗生素后效应的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尿液浓度高,左氧氟沙星推荐每日剂量一次给药,环丙沙星因半衰期短,不良反应有一定浓度依赖性。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细菌性尿路感染一般预后良好,若发生复杂性细菌性尿路感染则预后不良,一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诊。
急性非复杂性细菌性尿路感染经治疗后,90%以上可治愈。急性复杂性细菌性尿路感染治愈率低,除非纠正易感因素,否则很难治愈,可演变为慢性肾盂肾炎。
该病一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4~6周定期复诊,进行相关尿常规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还存在该疾病。
细菌性尿路感染患者应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调理,以便于疾病的恢复,宜饮食清淡,食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胀气的食品。
宜饮食清淡,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饭、土豆,利于消化。
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补充维生素。
宜食富含水分、营养及维生素的食物,如水蜜桃、苹果等,利于利尿。
宜多饮水、喝汤,可以利尿。
忌食胀气的食品,如豆类、白萝卜等,易引起胀气,不利于本病的恢复。
忌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如辣椒、花椒等,易生燥热,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食助长湿热的食物,如鸡肉、芒果等,可助长湿热,不利于炎症的消退。
家属应注意对细菌性尿路感染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及时进行病情监测,在性生活中做好清洁和安全措施,避免疾病复发。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病情监测,注意多饮水,从而缓解排尿困难的症状。
患者在家用药时应严格遵照医嘱,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在痊愈后应及时到医院复诊,注重个人卫生的管理,以免疾病复发。
患者在性生活中应做好清洁和防护措施,做好外阴部位的清洁卫生、每天坚持使用温清水清洗、避免生殖道炎症感染。可以使用安全套,避免使用三无润滑剂。
细菌性尿路感染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到医院复诊进行病情监测,监测尿常规项目是否正常,尿路中是否还存在细菌感染。
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多饮水,注意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代谢失衡。
平时注意清洗尿道局部,未治愈期间禁止性生活,污染的内衣裤、被褥、浴巾应消毒并和家人的洗浴用具分开。
尿路感染患者应勤换内裤,内裤应选择松紧适宜,面料舒适,透气吸汗的材质。
细菌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主要为多饮水,勤排尿,注意阴部清洁,避免尿路污染,并做好对相关患者的早期筛查工作,出现相关症状时应早期就诊,以免症状加重,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用药。
出现细菌性尿路感染早期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筛查,通过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进行尿常规的初步筛查,重点对妊娠期女性和需要泌尿道手术操作的患者进行筛查,判断是否患有该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多饮水,及时排尿,建议患者多饮水,排尿时,尿液将尿道和阴道口的细菌冲刷掉,有天然的清洁作用。即使细菌已经进入膀胱,也可以通过排尿将它排出体外。
避免污染,便后用干净的卫生纸擦拭,要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以免污染阴道口,如果洗手间有冲洗设备,最好认真地冲洗肛门部位,防止大肠杆菌感染。
避免使用尿路器械。
膀胱-输尿管反流者,要养成二次排尿习惯。
预防妊娠期发细菌性尿路感染要注意性交后预防性服用呋喃妥因、头孢氨苄或氨苄西林,或者不论性交与否睡前服以上药物。
4151点赞
[1]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79,194-198,558,563-566,572-574.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91—496.
[3]李剑秋,庞亿寒,熊雄,管丽丽,王洁,庞华.复杂性细菌性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704-2706.
[4]刁艳蕾.尿常规检测在尿路感染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1):46-45.
[5]侯珊珊.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价值评价[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年6月第9卷第2期2020,9(02),132-133.
[6]刘鹏程,詹静晔,陆娟,谭丽萍苏州地区ICU护士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认知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9),30-32.
[7]崔艳细菌性尿路感染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15,(3):1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