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心动过速是短阵或持续发作的快速而基本规则的异位心律,其发作与终止大多突然,过去曾被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分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一般160~220次/分种,但也少数病例为慢至130次/分钟以下或快达300次/分钟以上的。每次发作可持续时间不等,自动或经治疗后终止。部分可呈反复发作,发作间隙长短不一。
由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与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在频率较快时常难以鉴别,故将两者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此类心动过速多由心脏存在预激旁路或房室结双径路引发,可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
这是—种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室性期前收缩的一种连续状态。其心电图特点为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频率多在140~200次/min,节律较规整;有时可见到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发生室性融合波;有时可见到窦性P波,且P与QRS无传导关系;P波频率慢于QRS频率;如能见到室性心动过速的起始或终止,则诊断更明确。
是频率相对比较慢的一种心动过速,又称加速性自主心律。此类心动过速发作多有渐起渐止的特点,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其心电图形态同相应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或期前收缩,只是频率不同。
是一种介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之间的恶性心律失常,有人称其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当Q-T间期延长,同时伴有心肌广泛损害、代谢紊乱、低血钾等情况时,易诱发此类心动过速。
异位心动过速主要由器质性心脏病,如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或由于行心肺手术等引起。
较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如较常见的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往返性心动过速等;亦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如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等所致心房异常负荷和(或)病变所致房性心动过速等;亦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药物毒性反应,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是洋地黄毒性表现伴低血钾的典型心律失常之一。
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肌病变广泛而严重的患者,如冠心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或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或合并室壁瘤者、扩张型心肌病、右室心肌发育不良,严重心肌炎等;少数见于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者,如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二尖瓣脱垂等。洋地黄毒性反应、拟交感神经药物过量以及导致继发性QT间期延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氯喹等以及低血钾或低血镁亦可引起。少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病因不明。
低温麻醉、心肺手术或心导管的机械性刺激也可导致各种异位心动过速。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也不少见,常因其发病隐匿而易漏诊。
如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
如不恰当地停用治疗原发疾病的药物,使用洋地黄等特殊药物等。
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等。
异位性心动过速中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的患病率可达13%。在急性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阻塞性肺部疾病、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如洋地黄)等情况下,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率增加,非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在正常青年人的发病率达2%;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伴有心悸症状的所有患者中,约有6%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有报道11%的表面健康的老人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病年龄通常为30~50岁,尤以女性多见。
室上性心动过速较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亦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室性心动过速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肌病变广泛而严重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梅毒性心脏病等。
中老年患者动脉硬化,易发生各种心脏疾病,因此也易发作异位性心动过速。
很多心脏疾病与遗传有关,因此直系亲属有相关疾病的患者患病率比普通人高。
异位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慌(心悸),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闷甚至胸痛,类似于冠心病,还可以表现为乏力、头晕、黑蒙、晕厥、猝死等症状。有时候相同类型的心动过速患者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症状,不同的心动过速却可以表现相似,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种心动过速的不同次发作时,症状也可以有所不同。还有一部分心动过速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异位性心动过速患者由于心率增快,最常出现心悸、气短症状。
很多缺血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易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因此出现胸憋、胸痛、气短、活动耐力下降甚至晕厥等心脏缺血症状。此外,患者心率过快,会影响心、脑等重要靶器官的供血,从而也会引发上述症状。
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为心力衰竭最常出现的症状。
根据患者不同的原发疾病及并发症,可出现各种不同症状,如水肿、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猝死等。
持续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肌顺应性减低,心室舒张末期压显着增高,继而心房、心室压升高,且常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晚期患者心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心力衰竭与猝死。
持续心动过速易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可发生心房颤动、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事件。
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诊断,注意与窦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体检发现心电图心动过速,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对有心脏不适症状,如心悸、心慌、胸闷、气短等,需及时就医。
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大汗、晕厥等危急情况,需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晕厥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心悸、气短、胸闷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咳嗽、咳痰、咯血、腹胀、晕厥等症状)
上述症状发作诱因及持续时间?
是否在发作时自数心率或行血压测量、心电图结果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心电图是诊断各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动态心电监测,可判断心率、心脏起搏位置、传导途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鉴别诊断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具体的心电图特点见线面诊断标准。此外,心电图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从而筛查异位性心动过速病因。
通过对心脏结构的观察,诊断瓣膜疾病、心肌疾病等器质性疾病,从而筛查异位性心动过速病因。
如心肌酶、电解质、血常规、肝肾功等,用于进一步筛查异位性心动过速病因,从而指导治疗。
可用于诊断心脏血管疾病,也是用于筛查病因,指导治疗原发疾病。
有心脏器质性病变患者发生心悸、气短等症状,或出现心率改变时,要首先考虑该病。进行心电图检查进一步确诊:
常突发突止,节律快而规则;频率一般在160~250次/min;QRS波群形态一般多正常,即QRS<0.12s。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频率多在140~200次/min,节律较规整;有时可见到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发生室性融合波;有时可见到窦性P波,且P与QRS无传导关系;P波频率慢于QRS频率;如能见到室性心动过速的起始或终止,则诊断更明确。
频率在70~140次/min范围内,多在100次/min左右;P-R>0.12s;QRS波群呈室上性;有时可见到房性融合波,其形态介于窦性P波与房性P波之间。
心室率在70~130次/min,多在70~100次/min之间;可见到逆行P'波,P'-R<0.12s;QRS波群呈室上性;有时可见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律呈竞争状态而交替出现。
频率在60~100次/min之间,多在70~80次/min左右;QRS波群宽大畸形,QRS>0.12s;可见到房室脱节现象,即窦性P波与宽大畸形的QRS之间无传导关系;常可见到窦室夺获,如完全夺获,则所夺获的QRS呈室上性。
QRS波群宽大畸形,快速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围绕基线进行扭转,即由直立逐渐转为倒置,或由倒置转为直立.QRS波群振幅不断发生变化,通常以每3~10个为一周期,每次发作持续数秒到数十秒;频率在160~280次/min;临床上可出现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多在缓慢心律失常和明显延长的Q-T间期的基础上发作。
成人的窦性心动过速是每分钟100~180次的规律心搏,通常都是缓渐发生,缓渐消失的。正常情况下窦性心动过速是对运动、焦虑、应激、激动、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容量亏损和血压减低的生理反应。迷走神经解药如阿托品,亦可致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改变或活动对窦性频率的影响,比对异位心房起搏点的影响要大。按摩颈动脉,一般是使窦性频率稍为减慢,停止按摩后,又逐渐增加到原先水平。心电图上宾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每一QRS波前,都有一个窦性形态的P波。可根据心电图波形具体分析鉴别。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发作,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拯救患者生命是首要目标;须重视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和诱因的处理;依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患者的基础情况选择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理使用电复律、临时起搏、食管调搏等治疗方式。心律失常治疗的目标是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风险,降低心律失常对心脏和全身的影响,减轻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而不是消除心律失常。选择治疗方式时要权衡获益与风险,关注治疗的安全性。
抑制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快钠内向电流,降低0相除极上升速率,因而提高了应激,减慢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延缓复极过程,主要是Ⅰc类药物,代表药物有心律平、氟卡胺、英卡胺、氯卡胺、莫雷西嗪等,抗心律失常作用广,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都有效,主要抑制除极过程,对复极抑制弱,可使P-R和QRS延长,且有明显抑制室性异位心律的作用。
抑制4位相的除极,抑制传导系统中儿茶酚胺诱发起搏电流,可用来治疗窦性、房室结内折返性、儿茶酚胺依赖性等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代表药物有心得安、心保平、美托洛尔、艾司洛尔等。
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和不应期,主要延长复极时间,对0位相除极速率影响极微,对室上性(尤其WPW合并室上速)和室性心律失常都具有良好效果。常见药物有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胺、多非替得等。
抑制动作电位2、3位相,抑制心脏依赖于慢电流除极的部分传导系统。也能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和传导时间,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效果明显,对某些特殊性室速如分支性室速、短联律间期的室速都有良好效果。常见药物有异搏定、苄普地尔等。
适用于各种类型室上速,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异位性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等内科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长期药物治疗者,手术方法如下:
经心内膜切断或冷冻异常传导径路。
经心外膜切断或冷冻异常传导径路。
冷冻废除正常房室传导系统,或减弱房室结的传导性,或废除异位病灶。
左房隔离术。
迷宫术。
走廊手术等。
适用于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的室速,且内科治疗无效,或药物付反应不能耐受长期药物治疗,左室功能良好,心动过速是由范围小的室壁瘤或疤痕引起者;多种不同形态的自发性室速,手术方法如下:
局限性心内膜切除术。
心内膜扩大切除术。
心内膜冷冻切除术。
环行心内膜心室切开术等。
是采用电能来治疗快速异位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一种有效方法。适用于房扑、房颤(成功率98%~100%)、室上速(成功率75%~85%)、室速(成功率90%~97%)以及室扑和室颤。
微型机置于胸部皮下,三个电极与心脏相通,右房电极加右室心尖电极为阴极,皮下电极为阳极,构成回路,由阴极放电。适用于反复室速、室颤发作,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者,并能预防猝死、减少死亡率。
能终止异位的阵发性心动过速,作用原理是额外刺激伺机侵入折返环路中的“可激动间隙”使之产生不应期,从而中断环路运动。用于发作时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药物控制无效,不适宜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动过速患者。
系多种类型心动过速安全而有效的根治手段,适用于预激综合征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某些类型的室速;顽固快速房扑或颤动(房室交界区消融);异位性心动过速,有效率95%~100%,复发率5%~6%左右。
患者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大多数异位性心动过速发作与原发病有关,轻度可控的原发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但对于严重心肌梗死、爆发性心肌炎等严重的原发病,预后一般较差。此外,部分健康人群也可发作该病,这部分患者预后一般较好,通过药物治疗或射频消融等手术方法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可通过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治愈率较高,主要取决于心动过速的类型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总体来说较难治愈,容易复发,通过治疗控制原发病,可以阻止疾病进一步进展,从而改善预后。
早期经过积极,若异位性心动过速及原发性心脏疾病被控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若持续发展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可严重影响患者寿命,甚至发生猝死。
早期经过手术或药物治疗,1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心电图等,若病情好转,则在3个月、6个月、1年时复查即可。若患者病情恶化,则需积极干预,至少1个月复诊一次。
异位性心动过速患者多合并心脏病史,应低盐、低脂、高钾饮食。避免烟酒、油腻高甜高脂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此外,注意加强营养,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
限制钠盐的摄入、低盐饮食,我国多数异位性心动过速患者合并有心脏病史,所以要低盐低脂饮食,每天摄入的钠盐要少于6g,要少吃腌制品、味精等。
忌辛辣、油腻食品,减少膳食中的脂肪,补充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多吃水果、蔬菜。
补充钾和钙,可以食用绿叶蔬菜、牛奶、豆制品,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忌烟酒,这是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且烟酒能刺激交感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肌损伤等。同样,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饮用。
异位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要从心理调护、用药调护等方面进行。同时要评估有无活动耐力的下降、心率的异常该病,有无猝死风险,对其进行疾病基本宣教等。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服务。
参加轻松愉快的活动,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紧张或焦虑引起心率、血压等的波动。
规律服用药物,了解服药剂量和服药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复诊时测量心率、血压,行心电图、心肌酶、心脏彩超等,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异位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预防首先要积极预防和控制心脏原发疾病,同时要避免诱因,患者在生活上应注意避免过劳,防止过度精神紧张、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尽早就诊,遵医嘱规律服药,同时注意检查心功能及心脏结构改变。
对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史患者定期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利钠肽、心肌酶等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戒烟酒,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
有心脏基础病的患者,应规律治疗,定期体检。
口服洋地黄类药的患者,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严格遵医嘱用药,如有不适立即就医。
4850点赞
[1]葛均波,霍勇主编.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8-212.
[2]黄宝晨.异位心律失常及心脏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现代电生理学杂志[J].2012
[3]高从光.快速性心律失常[M].宁波医学.2000.
[4]黄波,周菁.中国全科医学.[J]社区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处理原则.2018.
[5]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M].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016.
[6]史扬.心律失常症专家帮您解除心律失常困[M].扰第2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3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