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是指因胞内分枝杆菌感染造成的以慢性肺部感染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本病发病率低,但发病时临床症状较重,常表现为皮肤结节、皮肤溃疡、发热等。此病的治疗方法是联合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儿童及正常免疫力人群治疗效果良好,预后也较满意,但免疫力低下或缺乏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感染此病往往症状严重难以治愈。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感染胞内分枝杆菌造成的,本病可经口传播,好发于直接接触感染源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主要病因是通过接触带病人群以及自身抵抗力低下时感染鸟分枝杆菌或胞内分枝杆菌所致, 其中胞内分枝杆菌为最常见病因。胞内分枝杆菌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临床上较为罕见,国内尚无明确流行病学数据。
本病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胃肠道食入被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食物而传播。
本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免疫抑制病人、老年人、老年患病人群、儿童等。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依据患者的人群特点各有不同,主要表现有皮肤结节、皮肤溃疡、发热、淋巴结肿大、咳痰,本病暂未明确相关的并发症。
临床皮肤损害有多发溃疡和结节,类似于瘤型麻风皮损如斑疹、浸润、结节及弥漫性损害等,也可表现为脂膜炎,如结节性红斑及硬红斑。
在免疫抑制病人中,40%的感染由细胞内分枝杆菌引起,通常症状有体重减退、发热、畏寒、淋巴结肿大、腹泻、全身无力。
艾滋病患者伴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时尚可有贫血、触痛性肝脾大、淋巴结炎和皮肤苍白。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男性感染胞内分枝杆菌可能性较大。老年妇女在肺中叶和心脏附近的舌叶感染胞内分枝杆菌可能性大。这些病人中肺部感染症状最常见,表现有咳嗽、痰多、体重减轻、发热和咯血。
该病也可引起儿童淋巴结炎,常表现为单侧下颌、耳前、耳后腮腺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无触痛。
当患者出现皮损或贫血等症状时应就医于皮肤科或其他相应科室,进行血培养、组织病理学等检查明确是否为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本病临床上还应与结核病进行鉴别诊断。
皮肤出现结节、斑疹、结节性红斑及硬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现腹泻、全身无力、触痛性肝脾大、皮肤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如患者的皮肤出现多发溃疡、结节、斑疹、弥漫性损害、结节性红斑及硬红斑等症状,应优先就诊于皮肤科。
如患者出现体重减退、发热、畏寒、淋巴结肿大、腹泻、全身无力、触痛性肝脾大、皮肤苍白等症状,患者可就诊于普通内科。
如患者出现咳嗽、痰多、体重减轻、发热、咯血等症状,患者应就诊于呼吸内科。
如儿童出现无触痛的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应就诊于儿科。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皮肤溃疡、发热、咳痰等)
症状持续多久了?
之前是否就诊过?
是否有本病既往史?
家人是否患有胞内分枝杆菌感染?
注意观察患者皮损的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
感染早期菌血症阳性率低或呈间隙性阳性,在感染后期,血培养阳性。
将分泌物,如痰等进行抗酸染色,发现大量抗酸杄菌,进一步培养发现典型细菌形态即可确诊。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进行正确的诊断。
出现多发溃疡、结节、斑疹、弥漫性损害、结节性红斑及硬红斑,可伴有体重减退、发热、畏寒、淋巴结肿大、腹泻、全身无力、咳嗽、痰多、体重减轻、发热、咯血等症状。
血培养结果为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可以见到结核样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皮下脂肪组织有坏死和血管炎;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结核病也可表现为发热、咳嗽、皮肤损害等症状,但大部分结核都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通过痰液培养可见痰结核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没有低热、盗汗表现,痰液培养没有痰结核分枝杆菌,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常用的抗生素为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布汀等,因本病属于急性感染,因此可通过抗生素短期治疗改善。
为抗生素类药物,是红霉素的衍生物。此药是目前治疗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该药可减少69%胞内分枝杆菌的感染,服药的患者比口服安慰剂者生存更长的时间。
为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此病具有一定的效果。可每周服1次,与利福布汀合用比阿奇霉素单用更有效,但是费用和副作用增加。
是大环内酯类药物预防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替代药物。其几乎可阻止一半病例发病。近来研究信息表明,用利福布汀预防可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可减少14%的死亡率。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改善。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患儿及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可彻底治愈,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少数免疫功能障碍者可治愈,艾滋病患者无法治愈,且生存期仅为9个月,患者需要每月进行体格检查、组织学检查、血培养复查。
儿童及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可彻底治愈。
免疫功能障障碍的患者及艾滋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少数可治愈,艾滋病患者无法治愈,用药只能达到延长其生存时间的目的。
此病不会影响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组织学检查、血培养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用以调整治疗放案及用药方案。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充足、丰富、均衡即可。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患者需要明确抗生素的用法,遵医嘱服用,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搔抓患处,避免感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避免应用阿奇霉素。
患者需了解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布汀等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禁止搔抓患处,以免破溃造成继发感染。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勤洗澡,及时清洗衣物等。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积极锻炼身体等。
本病患者应注意观察自身的皮损的转归及恶化情况,并将其告知医生,以调整自身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方案。
患者应特殊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及禁忌,注意监测用药的不良反应,一般每1~2周复查一次肝肾功能,当出现恶心、呕吐、小便带血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阿奇霉素禁止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主要是受到感染和自身免疫力低引起,因此该疾病的预防可从避免感染和提高免疫力方面进行,如儿童、老人积极锻炼身体,规律作息,避免接触污染水源、避免进食生食等。
儿童和老人应积极锻炼身体,注意规律作息,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日常生活中避免吃生鱼、生水、硬乳酪,避免长期接触污染水源,避免使用污染水源洗澡等。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应勤洗手、保持室内干净。
外出时做好防护,可佩戴口罩,少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地区。
积极治疗影响机体抵抗力的原发疾病。
4883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04.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67.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0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