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联合是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上下均由韧带加强。耻骨联合分离是一种发生于软组织的损伤性疾病,常发生于妊娠及产后妇女。孕期由于内分泌因素,特别是松弛素的影响,使耻骨联合韧带松弛,怀孕中后期,胎儿重量压迫骨盆造成耻骨联合分离。分娩时如果产程过长、胎儿过大、接生粗暴等会使松弛的耻骨联合韧带发生损伤,另外少部分耻骨联合分离见于车祸等外伤,多合并有骨盆骨折。
耻骨联合分离很少数是因单纯的外力,如车祸伤所致,主要见于妊娠后期和产后妇女,尤其在分娩前,由于内分泌因素影响,使耻骨联合韧带松弛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耻骨联合分离的主要病因是妊娠及分娩因素,其病变与以下因素有密切关联:
有研究表明患者耻骨联合关节本身的薄弱性是该病的根本病因,先天性疾病如软骨病也容易导致耻骨联合分离。
妊娠期孕妇体内雌激素、孕激素及松弛素水平升高,引起生理上的骨盆韧带松弛,松弛素在围生期耻骨联合分离中起重要作用。
分娩时产妇未采取正确体位或未正确用力,难产、急产、暴力助产等也会导致耻骨联合分离。
车祸伤、坠落伤等外伤引起的骨盆环损伤约占全身骨骼损伤的3%。在骨盆环损伤中,耻骨联合分离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形式,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合并有耻骨联合分离的骨盆环损伤占骨盆骨折24%。外伤所致的耻骨联合分离多由于患者在单腿站立负重时突然滑跌导致患者的单侧臀部着地,使地面的反冲力与患者自身的体重相互作用或人体耻骨联合部直接受到外来的暴力作用等因素,都可导致人体耻骨联合距离发生改变,出现左右距离增宽或上下错位,出现耻骨联合分离。
孕产妇身材矮小,骨盆相对较小,分娩时容易诱发耻骨联合分离。
胎儿过大、急产时,容易造成耻骨联合损伤,从而诱发耻骨联合分离。
耻骨联合分离多发生于妊娠及分娩后妇女,也可见于骨盆骨折合并伤。国外报道耻骨联合发病率为1:600~1:30000,国内报道耻骨联合发病率为1:1300,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妊娠及产后妇女。因其孕期以及产后出现明显的内分泌改变,耻骨联合周围韧带松弛,在遇轻微外力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耻骨联合分离情况。
耻骨联合分离是指因受到外力作用,骨盆前方两侧耻骨纤维软骨联合处发生微小的错移现象,导致耻骨联合距离增宽或上下错动,给患者造成疼痛感,影响其下肢功能的一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耻骨联合分离典型症状是耻骨联合局部疼痛,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具体表现在:
初起是耻骨联合处钝痛,后期大腿内侧酸痛,更换体位会明显加重。
分娩过程中突发耻骨联合剧痛,产后无缓解。
产后耻骨联合局部疼痛,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下肢难以负重,不能行走。
挤压骨盆两侧或者侧卧位时出现骨盆处疼痛剧烈,翻身活动受限。
严重的耻骨联合分离患者会出现鸭步样走路姿态。
部分患者会出现腰骶部、腹股沟区疼痛。
耻骨联合分离长期得不到治疗,会引起耻骨联合周围的无菌性炎症,进而引起耻骨联合骨软骨炎,也叫耻骨炎。
耻骨联合分离如果治疗不及时,症状延续2个月以上,会出现骶髂关节病变,引起骶髂关节炎。
耻骨联合分离时,错位耻骨联合端反复摩擦,刺激周围软组织,会引起局部出血进而继发周围软组织感染。
耻骨联合分离一般在孕期或者分娩后出现耻骨联合后剧烈疼痛,当时医生一般就可根据症状进行诊断,或者当时未发现,后期出现疼痛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断和治疗。
妊娠期或者分娩后出现耻骨联合处剧烈疼痛。
耻骨联合处压痛阳性。
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下肢难以负重,不能行走。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都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患者可于骨科或者康复理疗科门诊就诊治疗。
突发剧烈疼痛时,可到就近医院的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出现症状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耻骨联合处疼痛、压痛等)
是否有妊娠分娩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骨盆X线摄片可直观判断有无耻骨联合分离,以及有没有合并骨折,当耻骨联合缝隙宽>10mm,左右错合≥5mm可诊断。
CT检查可进一步直观判断耻骨联合分离情况,以及是否合并骨折,在X线无法明确时采用该检查。
耻骨联合分离临床特征明显,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很容易明确诊断,诊断标准如下:
产后耻骨联合局部疼痛,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翻身困难,单侧或双侧下肢难以负重,不能行走。
检查耻骨联合处有局限性明显固定压痛与叩击痛。
严重错位者,可触及分离间隙。
骨盆挤压或分离试验阳性。
骨盆平片证实耻骨联合分离,耻骨联合间隙>1cm。
耻骨结核呈多囊状破坏,并向周围膨隆,使耻骨变形,且破坏区可见死骨,周围骨质疏松,可形成脓肿或瘘管;而耻骨骨软骨炎骨质密度增高或正常。
耻骨骨髓炎一般有急性炎症发作史,X线片上病变一般不超过纤维软骨延伸到对侧,且骨破坏和增生的范围广泛。
耻骨炎是发生于耻骨联合区的非化脓性病变,表现为耻骨联合和耻骨支处疼痛,症状比较接近。X线检查,早期可见耻骨联合问隙呈不同程度增宽,以后可见一侧或双侧耻骨上下缘或联合处呈虫蚀或鼠咬状破坏,无死骨或硬化,破坏区附近骨密度稍增高、骨纹不清,耻骨联合分离无此征象。
目前对耻骨联合分离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法复位、骨盆带固定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一般是止痛对症治疗,手法复位治疗过程复杂,手术治疗创伤大。
耻骨联合分离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如急性期可给予塞来昔布、美洛昔康、依托考昔、扶他林软膏等抗炎镇痛治疗。
妊娠和分娩导致的耻骨联合分离,一般不用手术治疗,分离特别明显,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外伤引起的耻骨联合骨折多合并骨盆骨折,可与骨盆骨折同步手术治疗。
骨盆外固定支架既可以起到高能量骨盆骨折损伤控制的临时固定作用,亦可以作为终极固定方式,但术后针孔感染、针道松动、皮肤摩擦疼痛等并发症,会影响患者髋关节的活动度。
切开复位内固定耻骨联合,恢复骨盆前环解剖形态和骨盆力学功能,减少了分离复位不良、长期卧床等并发症的出现。对比骨盆外固定支架,在外形、穿衣、坐起及皮肤针孔换药等不便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两孔动力加压接骨板、四孔重建接骨板、六孔重建接骨板加皮质骨螺钉固定、双接骨板固定等均可用于固定。
注射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能较好的缓解疼痛,抑制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
包括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电生理止痛等物理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加快病程恢复。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成为简单、经济、便携、易于操作、效果好的保守治疗方式,如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通过刺激肌肉颤动,使肌肉松弛并缓解肌肉紧张,快速传导刺激信号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骨盆固定带固定骨盆,取材方便,固定简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患者疼痛,但缺点是生物力学稳定性不可靠。
需要专业的康复正骨医师操作,有较好的效果,但操作复杂,失败几率较大。
耻骨联合分离患者通常预后较好,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甚至手术治疗,一般愈合良好率在95%以上。
耻骨联合分离可以治愈,但极少部分患者可能残留后遗症。
耻骨联合分离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症状消除后3个月复诊,若复诊无明显异常,可不用继续复诊。
耻骨联合分离患者在饮食上一般无特殊禁忌,平时适当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即可,可适当增加营养,多食用奶、软骨、排骨等钙含量丰富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确保能够摄入足够的微量元素。
宜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钙食物。
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耻骨联合分离急性期疼痛明显,影响正常走路,一般需要卧床休息,要做好卧床休息期间的护理,防止出现卧床并发症。
注意卧床休息,注意翻身、拍背,预防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
做好卧床期间的防褥疮护理,防止出现褥疮并发症。
做好心理护理,放松心态,正确认识本病。
出现耻骨联合分离的病情后,要注意做好自身的病情监测,观察症状有没有加重或者缓解,适当锻炼或者用药、物理治疗后有没有明显缓解,以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指导以后的治疗。
孕期及产后或者外伤后出现耻骨联合分离,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局部要保暖防寒,避免外伤和性生活。
治疗期间腰及下肢不宜做大幅度的活动。
减少负重、下蹲、站立、行走时间,避免长期保持一种姿势。
疼痛剧烈卧硬板床休息,产前以左侧卧位最佳,产后以会阴伤口健侧、仰卧交替为佳。
床上尽量平行缓慢移动脚和臀部,穿软底舒适平底鞋,注意一年内避免穿高跟鞋,不能穿高跟鞋跑步。
耻骨联合分离与妊娠、分娩、外伤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此病的预防做好孕期防护,平时适当运动,以利于分娩,从而减少分娩困难时引起耻骨联合分离。
有妊娠、分娩史的女性,或者有骨盆部外伤的人群,如果出现耻骨联合处疼痛,要尽早去医院进行X线检测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妊娠期要注意平时的坐姿、卧姿,避免不恰当姿势,避免疲劳、劳累。
分娩后要注意减少负重、下蹲、站立、行走时间,避免长期保持一种姿势。
4792点赞
[1]陆玲玲.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探讨.中国伤残医学,2013,(9).342-343.
[2]胡海燕,张静芳,张美等.经会阴超声对围产期耻骨联合分离的诊断价值.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8):979-981.
[3]周君,宫玉锁,朱艳国.耻骨联合分离治疗进展[J].甘肃科技,2019,35(6):121-12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