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由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哮喘、鼻炎等,而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治疗首先要重视对该病的预防,避免再次接触,脱敏治疗为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不可治愈,但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因素及所处的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可由花粉、尘螨、牛奶等各种变应原诱发。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相关基因包括促lgE类别转换、嗜酸性粒细胞存活和肥大细胞增殖的基因群等。
特应性个体易于发生哮喘和湿疹等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但实际发生频率仅为特应性个体的10%~30%,易感性因素分析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危险中各占50%,增加超敏反应概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儿童早期接触病原体、暴露于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及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不足。
吸入性变应原包括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尘螨等。
食入性变应原包括牛奶、鸡蛋、鱼、虾、乳、蟹、贝、防腐剂等。
药物及生物制品包括青霉素、磺胺、异种动物血清等。
某些酶类、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等。
过敏性疾病是人类的重大疾病之一,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30%~40%。以每年大于1%的速度增加,我国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地区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7.7%。随着工、农、畜牧业的发展,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变应原不断出现,石油、橡胶、化纤、塑料、人造革制品、药物和农药所致的超敏反应及各种职业性超敏反应性疾病日益增多。
本病好发于有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可表现为全身性超敏反应及局部超敏反应性疾病,典型症状为喘息、呼吸困难、鼻塞、流涕。患者病情严重时可并发有休克,严重时可致死。
是对变应原的急性、全身性过敏反应,是一种最严重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常见,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临床发现少数人初次注射青霉素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与患者曾经接触过青霉素样物质有关,如曾经使用过青霉素污染的注射器或其他器材、曾经吸入过空气中的青霉素降解产物或青霉菌孢子等。
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些患者因曾经注射过同种动物的血清制剂而发生过敏性休克。
吸入花粉、尘螨、真菌、动物羽毛或皮屑等均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常见的表现为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是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引起的哮喘和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有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两种类型,前者发生快,消失也快;后者发生慢,持续时间长,同时局部出现以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过敏性鼻炎又称花粉症或枯草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流泪、眼睑肿胀、畏光等症状。
药物、花粉、动物羽毛或皮屑及冷热刺激等均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可由鱼、虾、蟹、鸡蛋、牛奶、坚果或药物等引起,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患者可因变应原出现哮喘、呼吸困难、鼻塞、流涕等症状,应及时到变态反应科或呼吸科、耳鼻喉科、风湿免疫科就诊,明确变应原,通过皮肤试验等检查与其他型超敏反应鉴别,及时做好防护,避免过敏再次发生。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需要与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进行鉴别。
患者出现哮喘、呼吸困难、鼻塞、流涕等症状时应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耳鼻喉科、风湿免疫科、变态反应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哮喘、呼吸困难、皮炎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呼吸科、皮肤科等。
持续时间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哮喘、鼻塞、流涕等症状)
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
有没有过敏史?
根据变应原进入方法的不同,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分为皮内试验和点刺试验。
阳性者说明该患者可能对该变应原过敏。该试验用于临床病史不清或临床病史明确但皮试阴性者。
阳性者表明患者对该变应原过敏。该试验用于诊断过敏性鼻炎,评价免疫治疗效果,检测职业过敏症。
阳性者表明患者对该变应原过敏。该试验主要用于眼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变应原检查。
检测时将外观和口味相同的安慰剂或(和)可疑食物装入胶囊中,其初次量10~50mg,无反应则按每30min加倍量,直至最大剂量为10g。当出现临床症状(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时即可判定阳性。
常用荧光酶免疫测定法检测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ECP含量。
嗜碱粒细胞计数可采用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分类计数法和直接计数法,常用后者。嗜碱粒细胞正常参考区间为(0.02~0.06)×10^9/L。
与对照(不加变应原)比较,当脱颗粒嗜碱粒细胞数减少30%以上即为阳性,从而可推断受试者是否对该变应原过敏。
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喘息、呼吸困难、鼻塞、流涕,合并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可诊断本病。
必须由靶细胞表面抗原IgG、IgM参与,激活补体、炎症细胞引起组织损伤,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和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都属于Ⅱ型超敏反应,可通过抗细胞抗体检测鉴别。
表现为出血坏死和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治疗必须依赖补体,属于Ⅲ型的疾病有链球菌感染后的部分肾小球肾炎、外源性哮喘等。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测定鉴别。
是由T细胞介导的,表现为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此反应一般发生较慢,在接触变应原刺激后24~72小时发生反应,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接种疫苗后的脑脊髓炎,某些自身免疫病等都属于此型。可通过皮肤试验和血清IgE检测鉴别。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治疗多为长期治疗过程,一般治疗首先要重视对该病的预防,避免再次接触,脱敏治疗为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法也较常用,能够缓解患者症状。
重视对该病的预防,通过询问过敏史和皮肤试验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Ⅰ型超敏反应的最有效方法。
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阻断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作用生成PGD-2。
色苷酸二钠可稳定细胞膜,抑制致敏细胞脱颗粒,减少或阻止活性介质释放。
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CAMP合成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甲基黄嘌呤和氨茶碱则可通过抑制磷酸二脂酶阻止CAMP分解,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两者殊途同归,均可抑制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递质。
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为组胺受体竞争剂,可通过与组胺竞争结合效应器官上的组胺H1受体,发挥抗组胺作用。
肾上腺素能使小动脉、毛细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常用于抢救过敏性休克。此外,还有使支气管舒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除可解痉、降低血管通透性外,也可减轻皮肤和黏膜的炎症反应。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但此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可重新被致敏。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根据细胞因子调控IgE产生和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进行治疗。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不可彻底治愈,脱敏需要的时间很长,需长期治疗,但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患者症状复发或对新的变应原产生过敏,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本病不可治愈,需长期治疗。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患者若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需随时到医院复诊。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患者平常饮食要营养丰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如多食用植物性蛋白食物、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类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及动物蛋白性食物。
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要喝酒、不要吃海产品等易过敏的食物。
忌吃肉类、动物蛋白性食物,动物蛋白容易出现过敏症状,有喘息的病人应查清过敏原。
宜吃抗过敏、止咳平喘的食物,如鹌鹑蛋、南瓜等,宜吃植物性蛋白食物,如青豆、豆腐。
宜吃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类食物如大豆、糙米、荞麦、栗子、胡萝卜等,增强免疫力。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患者应保持乐观情绪,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避免休克的发生,对于过敏性极高的患者给药时要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活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
监测患者呼吸、心率、体温、脉搏等,避免休克发生。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可通过早期皮肤试验筛查过敏原,明确诊断。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多数因遗传引起,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
4602点赞
[1]曹雪涛主编,医学免疫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8-152.
[2]安翠平,宋国威,李玉雪等主编.免疫系统疾病临床检验与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228-232.
[3]陈轶玉,于爱莲主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M].第3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58-61.
[4]赵俊暕等主编.现代临床检验诊断与新技术应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609-6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