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源性胸痛是指食管疾病或食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胸痛,常表现为反流、烧心、胸骨后疼痛或胸骨下疼痛,疼痛常呈挤压性或烧灼样疼痛。反流和烧心常发生于餐后一小时,卧位、弯腰或腹内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病人也可以发生于夜间睡眠时。服用抑酸剂常可缓解症状,一般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胸痛等不适症状。
食管功能异常,从而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引起食管源性胸痛,如功能性下咽困难。
食管蠕动异常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如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高收缩食管。
食管源性胸痛是食管疾病或食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胸痛,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食管病、食管动力性疾病等病因,食管源性胸痛好发于长期吸烟饮酒者、中老年男性、肥胖等患者,长期体位不当、胃酸过多、吸烟、饮酒也容易诱发本病。
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黏膜上皮坏死、炎症细胞浸润、黏膜糜烂以及溃疡形成,继而引起反流、烧心以及胸痛等症状。
食管生理结构异常、心理因素或者为易激食管都可导致食管功能性障碍,从而引起胸痛等症状。
反流的酸性内容物造成食管黏膜、神经、肌肉的损害,并继发食管运动异常,导致食管蠕动异常,还降低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作用,继而导致胸痛等症状。
酸性物质对食管黏膜、神经、肌肉造成损伤。
长期弯腰或身体前倾等,引起胃酸等物质反流,导致食管损伤。
烟草、酒精可削弱食管对酸性物质的清除能力。
食管源性胸痛是一种常见病,与性别、年龄相关,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与女性患病率比例为1:2,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以后。
中老年男性免疫力下降,对疾病抵抗能力降低,食管蠕动功能减弱,易导致食管损伤。
长时间吸烟、饮酒,烟酒中的有害物质刺激,会使食管黏膜抵御反流物损害的屏障功能降低,造成食管黏膜、神经、肌肉的损害,继而导致胸痛等症状。
肥胖者腹内压增高,易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反流物造成食管损伤,进而引起食管源性胸痛。
可因妊娠反应导致胃食管反流。
食管源性胸痛是由于食管疾病或食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胸痛,主要包括食管症状和食管外症状,食管症状如反流、烧心、胸痛等,食管外症状,如胸骨后痛、咳嗽等。食管源性胸痛患者可以并发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Barrett食管等疾病。
烧心、反酸、上腹部灼烧感、吞咽困难或吞咽痛等。反流和烧心常发生于餐后一小时,卧位、弯腰或腹内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病人也可以发生于夜间睡眠时。
常发生在胸骨后或胸骨下,呈挤压样或烧灼样疼痛。胸痛常发生在胸骨后,严重时表现为剧烈刺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部、肩部、颈部等部位。
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部分患者有食管外组织或器官损伤引起的咽喉炎、哮喘、慢性咳嗽,以及吸入性肺炎等症状。
食管黏膜糜烂及溃疡可导致呕血和黑便。
食管炎症反复发作引起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瘢痕狭窄。
食管反复损伤,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有恶变为腺癌的倾向。
患者出现反酸、烧心、吞咽困难、胸痛、呕血、便血时,需要到消化内科、急诊科就诊,并做心电图、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来确诊。食管源性胸痛需要与消化性溃疡、心绞痛相鉴别。
体检中发现食管黏膜损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不明原因的反酸、烧心、吞咽困难、胸痛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食管源性胸痛的患者,若出现呕血、便血,甚至休克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大量呕血、便血,甚至休克等症状等,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胸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如为持续性持续了多长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反流、烧心、胸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反酸、烧心、吞咽困难、胸骨烧灼样疼痛、肩颈部放射痛)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心电图检查排除心源性胸痛,食管源性胸痛患者心电图检查一般无异常。
胃镜是检查食管黏膜损伤与否的准确方法,并能判断食管损伤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结合活检可以帮助判断引起胸痛的具体病因。
应用便携式pH记录仪监测病人24小时食管pH,明确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碱反流。
可了解食管动力状态,用于抗反流手术术前评估等。
因患者具有心绞痛样疼痛,医生可通过冠脉造影观察患者是否冠状动脉狭窄,排除由冠心病导致的心绞痛。
医生通过向患者灌注酸性试剂,如果患者有心绞痛样疼痛产生时,再灌注生理盐水如果没有类似疼痛产生,可判断患者患有食管源性胸痛。现在较少使用。
有典型反流、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胸部疼痛多在吞咽时发作或加剧,常发生于餐后一小时,持续4~5分钟,可放射至肩部。
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或有食管黏膜糜烂。
24小时食管pH监测表明食管存在过度酸碱反流。
服用硝酸甘油症状常不能缓解,抑酸剂常有效。
如果出现以上表现,则可以确诊。
溃疡病常有较长的慢性病程,上腹部疼痛呈周期性发作,有节律性,胃镜检查可鉴别两者。
常在劳力、情绪激动、受寒等因素诱发下,出现胸骨后压榨性或窒息性疼痛,服用硝酸甘油可明显缓解症状,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心电图可鉴别两者。
食管源性胸痛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可通过口服奥美拉唑、法莫替丁、多潘立酮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缓解症状。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早期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减少胃酸及胃内容物反流,尽可能减少食管黏膜进一步损伤。
质子泵抑制剂抑酸作用强,疗效确切,通常疗程为4~8周。对此药物过敏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及婴幼儿禁用。此药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强,时间长,故应用时不宜同时再服用其他抗酸剂或抑酸剂。
组胺H2受体拮抗剂,抑酸能力较质子泵抑制剂弱,适用于轻至中症病人,通常疗程为8~12周。肾功能衰竭或肝病者、有药物过敏史病人慎用;孕妇慎用,哺乳妇女使用时应停止哺乳。
促胃肠动力药,可通过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并缩短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适用于轻症患者,或作为与抑酸药联用的辅助用药。对多潘立酮过敏者、嗜铬细胞瘤、乳癌、机械性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孕妇等禁用。
硝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因为贲门失迟缓,贲门括约肌收缩导致贲门狭窄,食物难以蠕动进入胃部。因此,利用硝苯地平可以扩张贲门肌肉缓解症状。
地西泮是一种镇静类药物,适用于食管超敏的患者。地西泮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慎重使用。
如患者是因为贲门失弛缓导致的食管源性胸痛,给予平滑肌松弛药物无效,内镜下扩张治疗效果不满意,可采取食管括约肌切开术来帮助患者缓解胸痛的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补充血容量、应用药物或内镜治疗、手术止血。
食管狭窄除少数严重瘢痕狭窄需行手术治疗外,绝大部分可行内镜下食管扩张术。为防止术后狭窄复发,应予以质子泵抑制剂长期维持治疗。
Barrett食管(巴雷特食管),可用质子泵抑制剂维持治疗,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型增生和癌变。
食管源性胸痛经过有效、规范的早期治疗一般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食管损伤及胸痛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但个别由严重原发病引起胸痛的患者预后较差。
食管源性胸痛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的现象。
食管源性胸痛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内镜治疗患者应一个月后到医院复査,主要复查胃镜等。
食管源性胸痛患者应进食规律,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戒烟、戒酒及少饮浓茶、浓咖啡等。避免对食管有刺激或引起反酸、烧心的药物。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会对食管黏膜产生刺激,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吸烟、饮酒,因为长时间吸烟饮酒,烟酒中的有害物质刺激会使食管黏膜抵御反流物损害的屏障功能降低,造成食管黏膜、神经、肌肉的损害,继而加重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
食物蛋白质可刺激胃酸分泌,避免进食大量蛋白类食品,避免胃排空延缓,持续刺激胃酸分泌。饮食中应含有适量蛋白质,例如瘦肉、牛奶、豆类食品、鸡蛋等。
食管源性胸痛患者要了解用药,正确服用,嘱病人进食后避免立即卧床,睡前两小时不宜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稍抬高。
了解各类抑酸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合理膳食,保持排便通畅,避免便秘引起腹内压增高,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软化大便的药物。
采用标准剂量药物治疗8周后评估疗效,再次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是否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睡前两小时内不宜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稍抬高,避免长期弯腰、紧束腰带等动作,避免穿紧身衣服。
为预防食管源性胸痛,需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早期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减少胃酸及胃内容物反流,尽可能较少食管黏膜进一步损伤。
每年定期体检以及食管镜或胃镜检查都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食管黏膜损伤,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检查有无其他全身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及时发现并治疗。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辛辣、油腻、高脂肪的食物,进食规律,食物应多样化,吃饭吃八分饱即可。
改善生活习惯,例如穿宽松、透气的裤子,尽量避免紧束腰带,避免腹内压升高;合理使用可能对胃、食管造成伤害的药物,必要时遵医嘱更换药物。
肥胖的患者应控制饮食,饭后多散步,劳逸结合。
4521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47-349.
[2]齐颖.食管源性胸痛[J].医疗与保健,2010(18):8-10.
[3]项小华.老年食管源性胸痛112例病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1,015(001):5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