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痣是由血管组织畸形或原有血管扩张所致的肿瘤性疾病,归属于皮肤疾病的范畴。血管痣主要以血管扩者外观,甚至可能会诱发严重并发症,需要积极就医治疗。血管痣应予以积极治疗,可酌情选择激光治疗、激素治疗、放射治疗、冷冻及手术治疗。
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
病损体积不大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续发展、长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等畸形及功能障碍。若发生若发感染,则可引起疼痛、肿胀、表面皮肤或黏膜溃疡,并有出血的危险。
血管痣可以分两类,即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无论是血管瘤还是血管畸形都是血管异常发育的结果,其组织病理学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血管腔扩张、皮损为主要表现。但这两种血管痣的区别在于血管瘤的干扰因素更加复杂,有后天生成的可能。
血管瘤可发生于先天,也可发生于后天,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受到的干扰因素有一定区别。雌性激素过度分泌,会提高血管瘤的发生概率。
血管畸形多为先天性疾病,其主要与胚胎时期受到的干扰因素有关。
妊娠期胎儿受到母体高血压影响。
妊娠期黄体酮应用错误。
胚胎发育早期局部组织受到损伤。
先天性血管痣在出生时或出生后数月内发生,大多在1年内生长到最大,此后开始逐渐退化,70%~90%的先天性血管痣患者在5~7岁时可自行完全消退。后天性血管痣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几率较高。
先天性血管痣多发生于新生儿,体重基数较低的新生儿患病概率比较高。
后天发作的血管痣与雌性激素异常分泌有关,雌性激素分泌越高,发作血管痣的可能性越大。
血管痣是发生在血管内部的病变,但是其具体症状会透过血管反映在皮肤上。这些临床症状产生的根本在于血管发生的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会由内而外对皮肤产生压迫,进而造成局部皮肤性质的改变。
血管瘤多发于颜面、头颈部、肩部。皮损表现为2~4cm的柔软、鲜红色肿物,边界清楚,压之不易褪色。部分血管瘤表现为大片充血海绵状,按压可以收缩,松开后又会充血鼓起。
血管畸形多发于头面部,亦可累及口腔黏膜等其他部位。皮损表现为大而不规则的柔软肿块,呈结节或分叶状分布。血管畸导致的皮损可呈鲜红、暗红及紫蓝色,部分血管畸形皮损为淡红或暗红色斑片,可随年龄增长而颜色变深。
血管痣可以发生在任何位置,如果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可能会诱发相应症状,例如肢体麻木、活动能力受限等等。
血管痣中的静脉畸形,可能会导致肠道受累,诱发慢性出血、贫血、消化不良等症状。
血管痣中的先天性血管畸形,会诱发视网膜剥离、青光眼等眼部疾病,造成严重的视力下降。
血管痣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这种疾病并不会导致患者死亡,只有发展至较为严重的地步时,才会有重大并发症产生。但是由于发病位置距皮层较近,遭受外伤时容易出血,还诱发感染、溃疡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患儿皮肤表面出现暗红色或酒红色结节状赘生物,并且迅速增大;或赘生物发生出血、溃疡时应及时就医。
患儿突然发生流血并且血流不止,同时还有高热或病损周围有红肿等表现时,立即就医。
当患儿皮肤表面出现红色赘生物时可到皮肤科就诊;若患儿突然发生出血或血流不止,或有其他伴随症状时,应前往相关科室就诊,如儿科、普外科等。
幼年时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什么时候发现相应症状的?
患儿年龄多大?
采取过怎样的处理措施?
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地明确病变范围、血管内部情况,还可以了解病变血管的具体走向。血管造影检查所提供的信息,在后续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位移动试验主要用于观测在不同体位下,肿物的形态变化。可以通过这种检测方式判断病变血管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在影像学检测下发现血管内部有异物增生,并不能直接断定该增生物是由于血管痣引起,需要完善后续病理性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如超声、核磁共振等,前者可判断血管痣的范围和血供情况,后者可判断血管瘤的分期,二者均可有效的知道医生做出临床诊断。
凝血功能检查可判断患者凝血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可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容、皮肤,发现有无暗红色或酒红色的结节状赘生物,可进行初步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并可通过赘生物按压时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疼痛及皮肤温度情况,可对疾病进行进一步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判断该病是否有其他部位的侵犯及周围血供情况,可指导进一步治疗。如血管瘤,穿刺瘤体对诊断很有帮助,如抽出血液,可初步诊断血管瘤。而采用超声、或磁共振可对动静脉畸形以及深层组织内的静脉畸形、大囊性淋巴管畸形等确定部位、大小、范围及其吻合支的情况、协助诊断。
能够诱发皮肤表层出现斑块、肿胀的疾病并不少见,但是血管痣是较为特殊的一种,需要做出特别区分。
出血性结节的临床症状与血管痣非常类似,这两种疾病可以通过抽血来区分。出血性结节抽出的血液为陈旧血,血管痣抽出的血液为新鲜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也会造成面部肌肤的大量斑块,但这种疾病一般会诱发较为严重的全身性症状,还可能会并发免疫系统症状,这些并发症是血管痣没有的。
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血管痣,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治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式即为激光治疗。相对于其他的治疗方案来说,激光治疗造成的身体损伤适中,治愈周期较短,治疗效果较好。
在血管痣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多作为一种外用药物存在,可以有效促进肿块体积缩减。
在血管痣治疗中,泼尼松作为一种口服药物存在,对抑制病情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将普萘洛尔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痣的治疗,是最新的研究进展。这种药物在重症婴幼儿血管痣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血管痣中的肿瘤向,通过直接将血管瘤清除,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疾病。
肿块生长较快或病变广泛发作的患者,可以尝试接受放射性治疗。临床常用放射性药物为磷32、锶90。
激光照射是血管痣治疗主要方式,对于血管痣、血管畸形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常用激光包括染料激光、铜蒸气激光、脉冲激光等。
利用液氮对发生病理性改变的血管做出直接改变,对后天性血管痣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血管痣的治疗难度较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治疗方式。但这种疾病的复发概率比较高,甚至有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复发率依然接近20%。因此,患者需要积极复查。
血管痣能治愈,而且有大部分先天性血管痣可以自愈。
血管痣不会影响到自然寿命。
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复查频率有一定差别。但从整体上看,在整个治疗阶段完成后一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即可。如果患者选择激光治疗,在结痂脱落后两周内复查一次。
血管痣患者选择正确的饮食方式,对控制病情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成年患者应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式。婴幼儿患者应该在专业人士或家长的帮助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血管痣患者可以根据并发症,选择合适自己的饮食方案,例如并发眼部疾病的患者可以增加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补充。
血管痣患者应该避免食用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的食物,否则容易促进肿胀程度加重。能够引起皮肤瘙痒的食物包括各种辛辣、刺激性、高过敏性食物。
血管痣患者应当避免摄入过多外源性激素,这样可以降低雌性激素异常分泌对疾病产生的影响。
由于血管痣的发病位置较为特殊,因此常规的饮食、运动、生活调整,起到的护理作用比较有限。患者应该从更加精细的方向入手,比如降低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概率,注意对病发位置的皮层保护。
虽然血管痣病变发生于血管,但是由于血管与皮层距离较近,会造成人体表层肌肤的性质改变。因此,对皮层进行保护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受到的影响。患者在生活中应当注意不要按压患处皮肤,不要在患处使用具有刺激性的清洁用品。
患者应该定期记录血管痣的颜色、大小、形状。这样出现异常改变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血管痣有逐渐增大的可能性,而且随着病情逐渐发展,患者血管质量会再度下降,届时治疗难度再次提高,治疗周期会再次延长。
血管痣患者应该避免在污染较为严重、高粉尘、高放射性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否则会提高皮肤炎症性病变的发生概率,对疾病控制有不利影响。
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针对血管痣还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方式,但如果患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对一系列疾病的预防都有积极帮助,这也可以从侧面降低血管痣发作概率。
注意清淡饮食,减少激素类食物的摄入。
对血管痣能够引起的并发症多加关注,患有对应位置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严密监护。
4537点赞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