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动脉栓塞是指栓子从心脏或近心端动脉壁脱落,被血流推向远侧,阻碍周围动脉血流,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甚至死亡的病理过程。动脉栓塞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威胁肢体存活及生命,早期诊断与治疗极为重要。急性动脉栓塞一般分为两类,即周围动脉栓塞和内脏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也称为肢体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主要由血栓栓塞造成的,常发生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血栓外,肿瘤、空气、脂肪、异物等虽然都可以成为栓塞动脉的栓子,但均极为少见。血栓栓子绝大多数来源于心脏,非心源性栓塞来源于血管,有一小部分患者栓子来源不明,不能明确病因。
周围动脉急性栓塞80%~90%来源于心脏病,2/3合并房颤,常见的心脏病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充血性心衰等。
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最为常见,前者以老年患者居多,后者多为年轻。合并房颤是周围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约77%合并房颤。
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动脉栓塞的常见原因,发生心肌梗死时,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血液不能排空,常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形成栓子。当因此而形成动脉栓塞时,几乎超过1/2以上的患者并不伴有房颤。
在心律失常型心脏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约1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约1.3%合并动脉栓塞。其他较少见的并发动脉栓塞的心脏疾病,有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人工心脏瓣膜。
非心源性动脉栓塞较少见,主要包括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溃疡或狭窄动脉移植物血管损伤、肿瘤及静脉血栓形成。
是仅次于心脏病的动脉栓塞的重要来源。合并动脉栓塞的动脉瘤,有腹主动脉瘤,股动脉瘤、腘动脉瘤及锁骨下动脉瘤,其中以腘动脉瘤和锁骨下动脉瘤并发动脉栓塞最为常见。
常发生在主动脉或髂动脉,形成的血栓块较大,栓塞的动脉管腔也相对较大。动脉硬化斑块表面溃疡,胆固醇晶体进入血液循环,也能导致动脉栓塞。
某些手术,例如心脏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等术中、术后常见动脉栓塞并发症。血管腔内治疗和介入治疗中导丝、导管、栓塞材料和支架等脱落,易导致医源性栓塞。
房颤是诱发急性动脉栓塞的最主要原因,房颤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形成栓子,导致动脉栓塞。因此长期的抗凝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周围动脉栓塞的发生率。
骨折、腹壁脂肪抽吸术可以引起脂肪栓塞,分娩可以引起羊水栓塞,血管腔内操作也可以引起空气栓塞,肺部肿瘤可诱发癌栓等。
周围动脉栓塞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70 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由于动脉栓塞多在原发基础疾病上形成的并发症,因此单独统计周围动脉栓塞发生率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尚无数据。
老年男性。
既往心脏疾病患者(房颤、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心血管手术患者。
严重的动脉硬化患者。
动脉瘤患者。
急性动脉栓塞症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缺血持续时间和侧枝循环的代偿情况。典型的症状有急性肢体缺血的“5P”症,即疼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运动障碍。
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突然升高引起的疼痛,起于阻塞平面处,以后延及远侧,并演变为持续性。轻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均可导致剧烈疼痛,故常处于轻度屈曲的强迫体位。
由于动脉供血障碍,皮下静脉丛血液排空,因而皮肤呈苍白色,如果皮下静脉丛的某些部位积聚少量血液,则有散在的小岛样紫斑。
指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由于栓塞及动脉痉挛,导致栓塞平面远侧的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至消失,栓塞的近侧因血流受阻,动脉搏动反而更为强烈。
麻木的症状较早出现反应,感觉神经对缺血的敏感性增加,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感觉迟钝、消失。首先消失的是轻触觉,随后是痛觉、压力觉和温觉,感觉神经障碍分布区常呈袜套状。
运动障碍的症状出现稍晚,可见某些肌群肌力减退,甚至麻痹或不自主肌肉收缩,较多见的是拇趾和踝关节背屈运动丧失。
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是呈多发性栓塞,常有一处动脉栓塞的症状掩盖了其他部位栓塞症状的现象,应注意到这种可能性,并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系统检查。除上述症状外,还可有心衰、房颤、心肌梗死等原发病的症状。
急性动脉栓塞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导致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丧失,提示肢体已经出现不可逆转的坏死,功能不能完全恢复,导致肢体坏疽,最终不得不截肢。
动脉栓塞导致肢体坏死之后会形成大量的毒素入血,导致脓毒血症。加重肾脏负荷,导致肾性高血压,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急性动脉栓塞的并发症多发生在严重缺血的肢体,在血流重建后,发生缺血灌注损伤。患者出现明显的肢体肿胀,并可能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诱导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心肺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等。
当突发肢体疼痛,且伴有疼痛、皮肤苍白、无脉、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时,要高度怀疑有动脉栓塞的可能,需及时就医,以免发生肢体感觉运动功能丧失,甚至肢体坏死等严重不良后果。
凡是有心脏病病史,尤其是伴有房颤或前述发病原因者,如果突然出现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就要考虑周围动脉栓塞的可能,要立即就医,且拨打120。
大部分患者优先就诊于血管外科。
若患者栓塞解除后且伴有相关心血管疾病,可以到相关科室就诊,如心内科、心外科等。
症状时是一过性还是持续加重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疼痛、发凉、无脉等)
是否有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病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有过治疗?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有所缓解?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对动脉栓塞患者可用于测定病变动脉近、远端的血流及波形,也可测定肢体的动脉压力,了解动脉的狭窄和阻塞程度。
动脉CTA是目前应用最主要的检查手段,由于患者病程进展快,CTA(CT血管造影)可以详细观察到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
动脉造影仍是最主要的检查手段,因近年来急性动脉栓塞病因在发生变化,动脉造影不仅能够详细观察病变的情况,也能帮助鉴别病因。
超声心动图属于病因学检查。急性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超声心动图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病因学佐证,也可防止再次栓塞而行病因学治疗。如为控制心衰、房颤的复律、心脏血栓摘除、瓣膜置换等提供参考。
凡是有心脏病病史,尤其是伴有房颤或前述发病原因者,如果突然出现典型的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症状,体格检查发现患肢苍白、厥冷,动脉栓塞部位远端的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常在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基础上发生,有与急性动脉栓塞相似的“5P”征,但症状不如栓塞来的急骤,动脉造影显示动脉壁粗糙、钙化,动脉扭曲、狭窄和节段性闭塞,与动脉栓塞患者内膜光滑完整的动脉壁不同,可以此鉴别。
夹层动脉瘤形成的内膜片可能堵住一侧下肢动脉的开口,表现为急性缺血,但本病病人既往有高血压或者马凡综合征病史,首先表现为腹部或胸背部的剧烈疼痛,当然也有病人仅表现为肢体缺血,容易误诊,可资鉴别。
出现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相似的剧痛、发冷、苍白、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以及体征,但缺血多在12~24小时后改善。本病还有急性动脉栓塞所缺乏的患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等体征,可以此鉴别。
需要鉴别的疾病还有腘动脉陷迫综合征、动脉外压性病变、肢体动脉外伤等。
急性周围动脉栓塞危及肢体的存活,治疗的目标是挽救肢体,因此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积极控制内科疾病,主要是心衰,改善心脏功能,以提高手术耐受力,尽快手术,解除肢体缺血。术后密切观察,减少再灌注损伤对全身各系统的影响。
利用抗凝药物来降低或消除血液的凝固性,预防和治疗再次栓塞或继发的血栓形成。常用的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治疗急性动脉栓塞和继发血栓形成的最理想方法,关键是早期用药,最好三天以内用药,但是溶栓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较大。
应用动脉解痉,改善循环等药物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改善微循环。常用的有罂粟碱、前列腺素、西洛他唑等。
主要用于防治动脉闭塞性疾病,目前是常规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氯吡格雷等。
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主要手段,越早越好。最常用的是取栓术,取栓术包括动脉切开直接取栓和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者较为常用。肢体缺血,发生不可逆组织细胞坏死的时间约6小时,虽然缺血的严重程度个体差异较大,一般来讲发病6~8小时内取栓成功,疗效最好,缺血时间越长,死亡率和截肢率越高。
适用于短段的股动脉栓塞,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取栓范围局限,目前临床上单纯动脉切开取栓已经很少应用。
局部切开动脉,插入头端带球囊的导管,穿过血栓后充盈球囊,然后向外缓慢拉出血栓,反复进行直至动脉近远端喷血满意,手术若在X线引导下,则疗效更为确切。此法操作简化,缩短手术时间,而且创伤性小,建议只要具备球囊导管,都应采用该法。
采用介入的方式,来解除病变血管的堵塞,改善血运。由于近年来部分患者是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的血栓栓塞,因此合并动脉的狭窄、闭塞,腔内治疗与取栓术合用,能够一次性的解决患者动脉血管的闭塞问题,改善血运,确保远期的通畅率。此外,腔内治疗还能为取栓效果不理想的病变动脉进行支架的补救或球囊扩张。
术后应该继续治疗相关的内科疾病,尤其应重视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如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肌红蛋白尿,以及少尿、无尿等肾损伤的表现,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出现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若术后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组织僵硬、进行性加重的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做筋膜间隙隔切开术。
对缺血严重,已经出现不可逆性肌肉坏死,小腿肌肉僵硬、肿胀和皮肤坏死的病例应紧急截肢。对患肢运动感觉丧失,同时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顽固性心衰和严重肺功能不全的病例,应在积极的内科治疗后实行截肢术。
急性动脉栓塞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肢率主要受缺血时间长短的影响,而死亡率与患者本身合并的内科疾病密切相关。值得重视的是,延误诊断与治疗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愈后。
大多数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能够治愈,但如病因不明或控制不佳,有再发栓塞的可能。
患者的死亡率与患者本身合并的内科疾病相关,急性动脉栓塞的死亡率是5%~32%。肢体缺血时间在6~12小时,死亡率约19%,缺血时间在12~48小时,死亡率高达31%。
手术治疗后,建议3个月复查一次;如病因控制良好,建议6个月复查一次。
目前对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的饮食调理即为注意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总之,要适当食用优质蛋白,避免暴饮暴食,绝对戒烟、戒酒,这样才利于疾病的恢复。
动脉栓塞的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肢保暖,进行功能锻炼,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肢体远端的血供。同时遵医嘱服药,积极治疗相关内科疾病。
休息活动时建议取头高脚低位,便于血液灌注下肢,避免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注意适当活动,切勿赤足,避免外伤,注意保暖,穿宽松的鞋袜。
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尤其关注抗凝血药物服用后的反应。如出现鼻出血等出血倾向,应及时就诊,咨询医生调整用药剂量。
术后应监测各种不良反应,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纠正体内代谢性酸中毒,避免出现不可逆的肾损伤。
患者自身监测患肢皮温、皮色、动脉搏动情况,还有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定期复查动脉彩超或CTA。
患者需要在生活中注意是否存在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血、尿血、便血、伤口及溃疡处出血等出血倾向。因急性动脉栓塞多合并房颤,此时术后抗凝显得至关重要。抗凝需要监测相关的凝血指标,并且预防出血风险的发生。而患者能通过以上出血倾向来判断指标是否出现异常,以便及时到医院就医。
由于绝大多数患者来源于心血管源性疾病,因此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随访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合并房颤、心肌梗死、动脉瘤、心律失常等患者,如能积极控制原发病,动脉栓塞能够得到很好的预防。另外,周围动脉栓塞起病急,症状明显,主要是针对有明确病因的患者进行系统性内科治疗。
对于有心血管疾患者应注意低盐、低脂,以免病情严重,进而导致栓塞出现。
需要延缓动脉硬化,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即绝对禁烟、禁酒,注意休息,保持睡眠质量和时间。但也要适当运动,以改善血管条件。
4705点赞
[1] 蒋米尔,张培华主编.临床血管外科学.(第三版)[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
[2] 赵玉沛,陈孝平,杨连粤主编.外科学.(八年制第三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陈孝平,汪健平,赵继综主编.外科学.(第九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