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硬化是指由各种药物、化学毒物或保健品等引起的肝损伤,逐渐加重而演变为肝硬化,可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两个病程阶段,症状主要包括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腹泻、体重减轻、出血倾向、内分泌失调等。可表现为面色黝黑、面部有毛细血管扩张、口角炎,皮肤有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等表现。晚期可发生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而死亡,或肝性脑病、肝癌等并发症。药物性肝硬化是药物性肝损伤的重症阶段,如若出现呕血、黄疸、腹水则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
肝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纤维间隔分隔包绕肝小叶致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假小叶结构形成。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脾大,门静脉≥1.3cm,无腹水、无消化道出血,大约10%~20%的患者无症状,其他患者可有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
在代偿期肝硬化达到基础上,出现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肝功能失代偿的症状。
由于药物性肝硬化是由药物性肝损伤发展所致,因此其病因与药物性肝损伤相同,包括化学药物、草药、化学毒物、保健品等造成的肝损伤,其损伤途径包括药物直接肝毒性造成的肝损伤、药物特质性肝毒性造成的肝损伤,以及药物经线粒体途径引发的肝损伤等。
如异烟肼,这类药物可通过损伤线粒体导致肝功能出现异常。
如甲氨蝶呤,该药物可消耗肝脏内叶酸储备,继而引起药物性肝硬化。
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可导致肝功能发生损害。
常见的有四环素、氯霉素等,这些药物具有肝毒性,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害,长期用药不当的患者可导致该病。
化疗药物通常具有肝毒性,一些长期需要进行化疗的患者,可发生肝硬化。
药物性肝硬化属于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阶段。根据相关研究,发达国家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在1~20/10万,甚至更低,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研究数据。而药物性肝损伤一小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药物性肝硬化。
本身患有肝脏相关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等更易发生肝硬化。
免疫紊乱者容易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且免疫紊乱本身和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容易发生肝硬化。
长期大量饮酒可严重损害肝脏功能,继而引起该病。
过度疲劳容易对肝功能造成影响,引起损害。
长期熬夜或是睡眠的不足,容易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对肝脏的损害很严重,较易发生该病。
代偿期药物性肝硬化患者少部分无明显症状,大部分会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而失代偿期,患者则会表现为面色黝黑、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腹胀、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出现。
10%~20%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无症状,其他患者可有食欲减退、乏力、消化不良、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牙眼、鼻腔出血、皮肤黏膜紫斑或出血点,女性常有月经过多。
男性有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常有闭经及不孕。
患者还可出现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同时还可有面色黝黑,皮肤有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等症状的出现。
大多数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多因较粗糙较硬的或有棱角的食物创伤,食管受胃酸反流的侵蚀、剧烈呕吐等引起。出现呕血和黑便。若出血量不多,仅有黑便,如果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胀、腹壁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增多、血白细胞增高,腹水混浊,呈渗出液或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腹水培养可有细菌生长。少数病人无腹痛发热,而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顽固性腹水及进行性肝功衰竭。
由于肝脏疾病造成的血氨增高,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称之为肝性脑病,通常伴有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
药物性肝硬化与服用药物有关,故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出现了发热、腹痛、乏力等一系列肝损伤等情况时,要及时前往医院的消化内科进行就诊。
患者在用药期间疾病症状没有好转,出现腹痛、食欲减退、黄疸、腹胀、腹泻、皮疹、出血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建议患者到消化内科、肝病科进行治疗。
最近服用过哪些药物?服用时长大概多久?
是否出现腹痛、发热、乏力、黄疸、食欲减退等情况?
是否患有肝炎或其他系统疾病?
日常是否有饮酒、抽烟的习惯?
近期有无就诊记录?
代偿期多在正常范围,失代偿期由于出血、营养不良、脾功能亢进可发生轻重不等的贫血。有感染时白细胞可升高,脾功能亢进者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
一般在正常范围,胆汁淤积引起的黄疸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肝细胞损伤引起的黄疸,尿胆原亦增加。腹水患者应常规测定24小时尿钠、尿钾。
消化道出血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黑便和血便,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慢性出血,便隐血试验阳性。
血清胆红素失代偿期,可出现结合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胆红素的持续升高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蛋白质代谢,在肝功能明显减退时,白蛋白合成减少。正常值为35~55g/L,白蛋白低于28g/L为严重下降。血清前白蛋白也由肝合成,当肝细胞受损伤尚未引起血清白蛋白下降时,血清前白蛋白则已明显下降,肝硬化患者可下降50%左右。
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重要预后指标,晚期肝硬化及肝细胞损害时明显延长,如用维生素K后不能纠正,更说明有功能的肝细胞减少。
血清电解质,对于判断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以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肝硬化活动时,AFP可升高。合并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升高,如转氨酶正常,AFP持续升高,需怀疑原发性肝癌。
肝硬化的声像图为肝表面不光滑或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调,多呈右叶萎缩和左叶、尾叶增大;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强,肝静脉管腔狭窄、粗细不等。此外,还有脾大、门静脉扩张和门脉侧支开放等门脉高压症的声像图改变,部分患者还可探及腹水。多普勒超声可发现门脉侧支开放、门静脉血流速率降低和门静脉血逆流等改变。
肝硬化影像学与超声检查所见相似,表现为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和肝门区扩大,肝脏密度高低不均。此外,还可见脾大、门静脉扩张和腹水等门脉高压症表现,对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鉴别十分有用。
磁共振成像除与CT相似外,对鉴别肝硬化结节、肝瘤结节更优于CT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代替血管造影显示门脉血管变化和门脉血栓,用于门静脉高压病因的鉴别以及肝移植前对门脉血管的评估。
1秒钟快速穿刺、超声指引下或腹腔镜直视下肝穿刺,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对肝硬化,特别是早期肝硬化确定诊断和明确病因有重要价值。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有腹水者可经颈静脉、肝静脉做活检,安全、并发症少。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通过量化肝硬度值(kPa)诊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无或Ⅰ级纤维化<7.3kPa;显著肝纤维化(3~4级)>12.4kPa;纤维化>17.5kPa时,诊断肝硬化的特异性>90%;纤维化>20kPa,提示合并临床显著门脉高压。
可见肝脏表面高低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和纤维间隔,边缘锐利不规则,包膜增厚,脾大,圆韧带血管充血和腹膜血管曲张,腹水原因诊断不明确时,腹腔镜检查有重要价值。
所有新出现的腹水者、进展性肝硬化或上消化道出血伴腹水者以及腹水稳定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都应作诊断性穿刺,目的在于明确腹水是否由肝硬化引起。如果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11g/L提示腹水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此时则应寻找是否存在导致腹水增加的原因,如自发性或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
依据患者的病史和既往服药史,临床症状和发病过程与服药相关性特点,排除其他肝损伤因素做出综合判断。
药物性肝硬化的治疗主要是预防和治疗肝硬化的并发症,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常可以改善肝脏结构和功能,进而逆转或减慢肝硬化的进程,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停止继续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代偿期可加强营养,有助于治疗,而失代偿期需要进行血液透析、人工肝、肝移植等治疗。
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应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化学结构或药理作用与致病药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物。
生活上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吃水果蔬菜,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等,以利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解毒治疗:使用促进致肝损伤药物清除的药物和解毒剂,急性中毒的患者可采取洗胃、导泻等措施消除胃肠残留的药物,采用血液透析、腹腔透析、血浆置换等方法快速祛除体内的药物。
抗炎保肝,促进肝细胞修复:静点或口服保肝药物。
应用特殊解毒剂和(或)防治肝损伤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等)。防治肝损伤药物种类繁多,但多数药物的治疗效果尚需进行循证医学研究评价。
目前认为,早期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可有效治疗乙酰氨基酚中毒性肝损伤,对于明显淤胆或瘙痒的患者可应用熊去氧胆酸。
对有功能衰竭病情严重者、重度黄疸者可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采用人工肝支持疗法以及肝移植。
人工肝支撑治疗:该办法可短暂的代替人体内的肝脏,支撑患者等待肝移植的治疗。
药物性肝硬化重在预防,很难治愈,日常要严格掌控药物的适应症,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尤其是要谨慎使用在代谢中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服药期间要避免饮酒。
出现药物性肝硬化后一般很难治愈,因为药物性肝硬化是长期应用药损伤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导致肝脏损伤不可逆转的一种疾病,需要及时停用损伤肝脏的药物,避免肝损伤进一步加重,应用保肝护肝的药物和降低消化的药物进行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有望延长生存期。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代偿期肝硬化每年病死率为1.5%~2%,失代偿期肝硬化每年病死率为10%~87%。及时使用肝移植治疗,一年生存率高达90%,五年生存率为80%,而且生活质量会大大提高。
患者需2~3个月复诊一次,主要复查肝功能、病原学检查等,明确疾病恢复或进展情况。
药物性肝硬化阶段,患者的饮食原则为高营养,要提供高热量、高营养、高蛋白饮食,以减少营养不良带来的不良预后,食物多样化,低脂肪、少渣饮食,防止粗糙多纤维食物损伤食道静脉而引起大出血。
高蛋白饮食:尽量多摄入牛奶、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补充足够的白蛋白,提高免疫力。
高维生素饮食:补充人体中不可或缺的维生素,维生素易消化,并在肝脏氧化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高碳水化饮食:高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
食管静脉曲张者应禁食坚硬粗糙食物,避免损伤血管,出现出血。
忌食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的食物,同时要避免高盐、高脂饮食。
戒酒,酒精主要是在肝脏进行代谢,饮酒之后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加重肝损害。
药物性肝硬化患者要加强休息和营养供应,尤其是进入失代偿期肝硬化阶段的患者,更要强调休息,不应继续工作,注意增加饮食营养,停止乱用药物,任何药物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注意休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卧床休息,代偿期患者还可进行一定的工作。
血氨偏高或肝功能极差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免发生肝昏迷,出现腹水者应进低盐或无盐饮食。
每天测量腹围和测定尿量。
有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者,或高热持续不退、神志不清、消化道大量出血、原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时,应立即送院治疗。
家属应多和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一定要避免自行使用任何药物,所有药物的使用,均应由医生根据病情来确定。
药物性肝硬化的预防,首先解决药物滥用的问题,尤其是要注意中草药的药物性肝损伤问题。对于药物性肝损伤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停止使用肝损伤的药物,阻止损伤加重而发展为肝硬化。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需要定期做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血常规以及甲胎蛋白、肝脏彩超检查,明确肝脏情况。
在治疗各种疾病的用药过程中,特别是患者原有肝病或患有累及肝脏的其他疾病时,必须熟悉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反应。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禁止滥用和长期、大量用药。
对有可能肝损伤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肝功能,以便及时发现亚临床肝损害,特别是年长、营养不良、酗酒者尤要警惕。
凡有药物性肝损伤病史者,须避免再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
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熬夜、睡眠不足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768点赞
[1]张亦瑾,魏丽荣,王笑梅,孟培培,李贲,段英,欧蔚妮,邢卉春.警惕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J].临床医学工程,2010,(11):59-61.
[2]殷新光,姚健敏,杨志宏等.药源性肝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364.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治指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11):2408-2425.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2):1-18.
[5]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