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滑动性疝系由部分腹膜后内脏连同疝囊的囊壁共同脱出,构成疝囊壁的一部分,是腹股沟斜疝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腹股沟滑动性疝受累的内脏右侧以盲肠、阑尾及回盲部常见,左侧以乙状结肠常见,此外膀胱、输卵管和卵巢也常被涉及。其是一种罕见的急性病,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根据疝囊与滑出脏器的关系将腹股沟滑动性疝分为三型:
疝囊内腹股沟滑动性疝,滑出的脏器有较完整的腹膜覆盖,游离于疝囊中。
疝囊旁腹股沟滑动性疝,滑出脏器覆盖有部分腹膜,有1/2或1/3在腹膜外。
疝囊外腹股沟滑动性疝,滑出脏器大部分在腹膜外,仅有少部分与疝囊连接。
腹股沟滑动性疝与脏器解剖、疝环的大小,脏器与后腹膜固定的程度有关,腹壁薄弱或腹内压增加者易发腹股沟滑动性疝,好发于外伤感染、腹壁损伤、腹壁神经损伤、老年、肥胖导致的肌萎缩患者。
在解剖结构上,某些肠管的后壁无腹膜覆盖,当单纯疝环不断增大时,势必将前后腹壁的腹膜向下牵引延长,直到拖出疝环形成滑动性疝。此外,高龄、肥胖及疝块病史长久者,内环肌肉萎缩,内环口扩大为滑动性疝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乙状结肠与疝环最近,这也是乙状结肠最常见于滑动性疝的原因之一。
腹壁绝对强度减弱,因肌肉发育不良或肌肉萎缩导致腹股沟滑动性疝。
腹内压增高导致腹壁绝对强度相对减弱,因举重、剧烈咳嗽等行为引起腹股沟滑动性疝。
腹股沟滑动性疝目前患病率不详,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比值为15:1,腹部右侧发病高于左侧,左右比值为1:6,无季节性与特定人群差异。
外伤感染、腹壁损伤、腹壁神经损伤、老年、肥胖导致的肌萎缩患者,此类患者腹壁肌肉薄弱者,易发生腹股沟滑动性疝。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举重、腹水、妊娠、婴儿啼哭可使腹内压可迅速升高,易引发腹股沟滑动性疝。
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包块、便秘、尿频、排尿时疝块胀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可有腹股沟区包块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便秘、尿频、排尿时疝块胀痛等症状,可引起肠梗阻、继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可能是由于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也可能是由于腹壁软组织变薄的情况,引起包块,可伴有疼痛。
因腹股沟滑动性疝压迫尿道等组织,引起便秘、尿频等症状。
少部分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排尿时有疝块胀痛的表现,因腹股沟滑动性疝压迫尿道周围阴部自主神经,导致排尿时疝块胀痛。
腹痛为持续性剧烈腹痛,频繁阵发性加剧,无完全休止间歇,呕吐不能使腹痛、腹胀缓解。呕吐出现早而且较频繁。
早期即出现全身性变化,如脉率增快、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早期即有休克倾向。
腹胀,低位小肠梗阻腹胀明显,闭襻性小肠梗阻呈不对称腹胀,可触及孤立胀大肠襻,不排气排便。
连续观察可发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肠鸣音从亢进转为减弱,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呕吐物为血性或肛门排出血性液体。腹腔穿刺为血性液体。因疝囊血运障碍发生绞窄性肠梗阻。
腹痛为主要症状,呈持续性痛、较剧烈,活动身体时痛加重,但仍以原发病源处为主。
恶心、呕吐,早期反射性呕吐胃内容物,晚期呕吐频繁、量多,含胆汁或粪便。
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速等,重症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腹胀、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肝浊音界可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体温升高、脉率变快、中毒症状、脱水症状、少尿等均是常见的表现。因肠管坏死导致感染继发腹膜炎。
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就医首选普外科,出现此病症状时需行B超、钡剂灌肠、疝囊造影等检查,注意与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鉴别相鉴别。
如发现不明原因腹股沟区包块、便秘、尿频、排尿时疝块胀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如发现剧烈腹痛、继发性腹膜炎引起感染性。
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继发性腹膜炎引起感染性休克导致的昏迷、谵妄等症状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股沟区包块、便秘、尿频、排尿时疝块胀痛等)
症状时间长短,病史时间长短?
有无其他家族史?
是否在外院进行治疗?
做过哪些检查,吃过什么药?
可探查疝囊内容物类型,回声情况代表密度高低,如发现疝囊,常见高回声伴后伴身影。
可观察疝囊血运情况及有无绞窄,如出现绞窄,则钡剂聚集高亮,无法通过肠管,为手术标志。
可确定疝囊位置,大小,血运情况,血运丰富亮度较高,血运较差亮度较低或无亮度。
滑疝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的腹股沟斜疝之间无持殊差别,术前难以确诊,多数在术中予以发现,因此对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高度怀疑:
病史较长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体态肥胖、巨大的阴囊型斜疝,且常呈难复性表现,但很少发生嵌顿者。
原先可用疝带控制,如今不能耐受疝带刺激或有疼痛者。
伴有膀胱刺激或排尿困难的疝块。钡灌肠和疝造影术临床上极少应用。
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疝囊内有结肠段或显示乙状结肠或盲肠,疝囊造影可见腹股沟包块部位有小肠、结肠或膀胱的外形以及肥厚的疝囊轮廓。
易复性疝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或负重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肿块可回纳腹腔。肿块质软,呈带蒂“梨形”,可达阴囊或大阴唇。体检时用手指伸进腹股沟管外环,可发现外环口增大,咳嗽时有冲击感。病者再站立,并咳嗽,疝不再出现。难复性斜疝者,平卧时疝亦不消失。嵌顿性疝表现为肿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并伴有明显疼痛,推之不能还纳腹腔。如嵌顿的内容物为肠管,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征象。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绞窄时间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斜疝大部分可还纳,可与滑动性疝鉴别。
常见于年老体弱者。表现为患者直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肿块较软,可无任何症状。直疝囊颈宽大,平卧后疝内容物常自行复位,站立时鼓出,鸽蛋大小。直疝绝不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嵌顿。为可复性疝,可与滑动性疝鉴别。
腹股沟滑动性疝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为还纳包块,增强腹壁强度,防止疝块再次脱出,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一般不采用药物治疗。
1岁以下婴幼儿可观察,如出现症状则需进行疝囊高位结扎。
年老体弱者或有严重基础病者可进行观察不进行手术,如出现绞窄性坏死应考虑手术治疗。
腹股沟滑动性无药物治疗。
Bevan法,适合于较小、易于还纳的腹股沟滑动性疝。
LaRoque法,适用于较大疝囊的患者,疝囊较小或无疝囊者,本法亦行之有效。
Ponka法,将疝囊分离到内环深处,不要损伤肠管系膜及精索血管,切开疝囊前壁并沿肠管两侧剪开内环的深面,再把两侧切缘在肠管游离面后方对拢缝合成一完整的内环,还纳肠管,行疝囊高位结扎。
Zimmermans法,将精索中的疝囊游离并部分切除,剩余部分疝囊行单纯荷包缝合,疝囊结扎后将其返折回内环口内。提起精索,将腹横筋膜缝于腹股沟韧带的倾斜缘上,用以封闭内环。
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经过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大多可治愈,不影响正常寿命,可正常进行生活,建议患者间隔3个月复查B超一次。
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经积极治疗,通常可完全可治愈。
腹股沟滑动性疝并非为严重疾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间隔3个月复诊B超,如未发现异常及表现即可治愈。
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饮食无特殊注意事项。
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要积极治疗易使腹压增加的疾病,渐进增加负荷运动,肥胖患者要进行减重。若术后再次出现腹部包块,应前往医院进行B超复查,术后患者要保持敷料干燥,并按时换药。
积极治疗易使腹压增加的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等。
出院后渐进式增加运动量,勿突然加大运动量。
避免举重等可增加腹压运动。
肥胖患者适当运动,进行减重。
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术后患者应注意,伤口近期内勿沾水,保持敷料干燥,按时换药,勿剧烈运动,注意休息。
若要预防腹股沟滑动性疝,平时应注意避免腹压增加,及时减重,有助于相对性的增强腹壁肌肉力量,进而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同时一年常规体检一次。
肥胖患者应进行减重,可相对增强腹壁肌肉。
长期咳嗽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增加腹压。
积极预防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等与滑动性疝相关的疾病。
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病人可使用开塞露等药物。
4430点赞
[1]阮建忠,阮长山.腹股沟滑疝8例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9(5):450-451.
[2]王阿勇,康利民,郑永.开放式TEP治疗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疝的临床观察[J].临床研究,2016,24(2):199-199.
[3]刘会峰,彭义娟,陈宗平.膀胱滑动疝一例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N].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4):335-33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