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引起的肝脏传染病,发病初期可无明显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肝功异常或丁肝病毒抗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出现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对于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预后较差。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后天感染丁型肝炎病毒所致,其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多见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也可见散发性丁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与丁肝病毒重叠感染会加重肝脏损害,更易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是导致丁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但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RNA病毒,必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等DNA病毒才能进行复制。丁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感染者的肝细胞核内和血清中,在肝细胞内复制。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后可明显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合成,丁型肝炎抗原出现与血清中乙型肝病毒DNA减少相一致,随着丁型肝炎抗原转阴和丁型肝炎抗体出现,乙肝病毒DNA又恢复到原水平。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有引起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各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小于32%,其中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病者的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更高。
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血液、体液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
有乙肝病史的患者。
有不洁注射史的人群。
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
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后,一般会有4~20周的无症状潜伏期。此后的临床症状则取决于原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状态,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下降、黄疸等。
患者既往无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时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后表现为急性丁型肝炎。其临床症状可见乏力、食欲下降、黄疸,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肝区疼痛、恶心等症状。
患者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取决于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是慢性乙型肝炎者。
如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后则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比如乏力、食欲下降、黄疸等都较前明显。
如为慢性乙型肝炎者,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不断复制,使已有肝组织病变加重,可加速向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发展,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
丁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反复作用形成弥漫性肝损害,导致肝脏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原有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而形成新的假小叶,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且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大量肝细胞发生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使肝脏解毒功能降低、大量有害物质由门脉直接进入体内,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等,都导致肝脏功能失代偿,发展为重型肝炎。
对于丁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如出现乏力、纳差、肝区隐痛、黄疸需要及时到感染科、肝病科、急诊科做血清检查、肝功能检查确诊病情,需要与其他病毒导致的肝炎以及其他肝胆疾病相鉴别。
对于没有明显症状,仅查体时发现肝功轻度异常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善检查。
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史,一旦体检发现肝功明显异常的无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若出现乏力、纳差、肝区隐痛、黄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肝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可去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乏力、右上腹不适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乏力、尿黄、眼黄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检查时会出现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用于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为常用,血清转氨酶增高的程度大致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平行。但重症肝炎时可出现胆红素不断增高,而转氨酶反而下降,即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坏死严重。
临床上常把血清蛋白作为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一项指标,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有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水平升高,且以γ-球蛋白升高为主。
肝脏在胆红素代谢中有摄取、转运、结合、排泄的功能,肝功损伤致胆红素水平升高,除肝内外淤胆型肝炎外,胆红素水平与肝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
能敏感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状况,肝病时凝血酶原时间长短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血清或肝组织中丁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是诊断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直接的证据。
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阳性,直接反应乙型肝炎病毒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
是诊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亦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确切证据,但因为是创伤性检查,尚不能普及,亦不作为首选。
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可作为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肝硬化与肝癌及黄疸的鉴别。CT检查亦对监测慢性肝炎病情进展,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及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丁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的检测显示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阳性。
血清或肝组织中丁型肝炎病毒RNA是诊断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直接的证据。
肝活检标本的肝细胞核内丁型肝炎病毒组织染色为确诊手段。
多见为人类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巨细胞病毒肝炎、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黄热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柯萨奇病毒B群,均可引起肝脏损害及类似肝炎表现,但各有其相应临床特点,血清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比如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乙醇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中毒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及胆石症等,通过追问病史、血清病原学检查等可以鉴别。
丁型病毒性肝炎一般是短期治疗,但达到抗乙肝病毒治疗标准的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主要通过保肝治疗、抗乙肝病毒治疗和干扰素治疗为主。
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
水飞蓟宾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
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
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具有促进黄疸消退和恢复肝功能的作用。
恩替卡韦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一线用药,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替诺福韦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一线用药。
拉米夫定是临床应用中最早用于乙肝治疗的核苷类似物。
阿德福韦酯适用于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用于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
重组人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与核苷类似物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丁型病毒性肝炎大多迁延不愈,少数可以发展为肝硬化。因此,一般建议病情稳定患者3~6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以及病毒载量。
通常丁型病毒性肝炎难以治愈。
通常经规范治疗,防止肝硬化的出现,对自然寿命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3~6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以及病毒载量。
患者应注意膳食均衡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忌酒,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损伤胃肠黏膜,加重胃肠负担,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例如水果和新鲜蔬菜。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要注意心理健康,保持情绪愉悦,避免熬夜、劳累,不要过分紧张。定期检查肝功、凝血系统、病毒定量、腹部彩超、CT、磁共振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治疗。
病毒感染期间,患者应注意禁无保护性生活。
注意保暖,勿接触呼吸道感染者。
定期检查肝功、凝血系统、病毒定量、腹部彩超、CT、磁共振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治疗。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关键在预防,注意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增强免疫力。同时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查体,及时发现、及早治疗。
丁型病毒性肝炎可定期通过肝功能以及血清病毒检查进行筛查。
乙型肝炎病毒易感者广泛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
平时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
4895点赞
[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