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垢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局限性、持续性污垢性物质附着,可有瘙痒感,外用药物软化脱落痂皮后可好转。皮肤垢着病较为罕见,主要通过外用药物治疗改善,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
如性格异常,为导致本病的常见病因。
如糠皮孢子菌,是人类皮肤常见的真菌,通常不影响健康,但过度增加,可引起本病发生。
本病国内外暂无关于流行病学数据。
精神异常患者更易出现长期不清洁皮肤,可出现本病。
此类人群可因惧怕疼痛而长期不清洁皮肤,诱发本病。
皮肤垢着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局限性的,持续性污垢样物质附着,皮疹可为双侧性或单侧性分布,可以有瘙痒,部分患者可伴有轻微疼痛,本病无明显并发症。
皮损开始为绿豆大小、多发性黑褐色小丘疹,皮疹逐渐增多、扩大,丘疹表面呈疣状污垢堆积或褐色痂,质硬,不易剥离,境界清楚。丘疹可扩展为大片黑褐色斑,其上有污垢样角化性损害,一部分呈小结节,另一部分呈绒毛状。
好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或颊部、额部。皮损一般仅局限于某一部位,可为双侧性或单侧性分布,可有瘙痒。
部分患者发病皮肤部位存在轻微的疼痛感。
出现皮肤垢着病的症状时需要及时到皮肤科、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病进行鉴别。
当患者皮肤局限性出现污垢样皮疹,伴有瘙痒、疼痛时需要及时就诊。
本病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合并有精神心理症状时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了?
哪些部位有皮疹?
多长时间进行一次皮肤的清洗?
皮疹是否可自行缓解?
有无食物、药物有关的过敏史?
有无其他疾病?
患者多有精神疾病史,有长时间不清洗局部皮肤史,乳头、乳晕及其周围或颊部、额部出现污垢样皮疹,有瘙痒感。
表皮角化过度,角化物质形成团状,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有少许淋巴细胞浸润。
可通过做真菌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根据患者有精神疾病史,有长时间不清洗局部皮肤史及典型临床表现,如污垢样角化性皮损、瘙痒、疼痛可考虑本病,组织病理检查出现表皮角化过度,角化物质形成团状,可帮助明确诊断。
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病,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表现为乳头和(或)乳晕疣状皮肤角化过度及黑褐色色素沉着,故可与本病鉴别,可通过皮肤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皮肤垢着病主要通过促进痂壳脱落和抗真菌短期治疗改善,具体可应用20%紫草油、酒精、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治疗,同时针对伴有精神心理异常的患者可相应的进行心理治疗改善。
此药主要通过软化痂壳、促进痂壳脱落来治疗本病。
可通过泡洗病变部位皮肤,促进污垢样的痂壳脱落,达到治疗的效果。
酒精棉球擦洗痂壳可使其脱落。
此类药物具有调节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和增殖的作用,减少皮肤过度角化来治疗本病。
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有止痒的效果,适用于瘙痒难忍的患者。
常用的口服药物有伊曲康唑、酮康唑,外用药物有酮康唑软膏。此类药物可通过杀灭真菌、抑制真菌生长治疗本病。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针对伴有精神因素的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减轻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必要时需要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皮肤垢着病并非为严重疾病,多数患者可经积极治疗痊愈,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患者需要在治疗后应注意复诊。
皮肤垢着病经积极治疗,可达到治愈的效果。
皮肤垢着病一般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患者可在治疗后每1~2周到医院复查1次,明确预后效果,积极调整用药。
皮肤垢着病患者无需进行特殊饮食调理,没有绝对禁忌,正常饮食即可。
皮肤垢着病患者要注意定期清洗皮肤、注意皮肤保湿以及加强锻炼,同时针对患者有精神心理障碍,也需要一定的心理护理。本病患者服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乏力、头痛、嗜睡、口干、恶心等不良反应。
定期清洗皮肤,选择弱酸性至中性的清洁产品,有助于保护皮肤。
注意皮肤的保湿,可以外用滋润皮肤的霜剂。
日常需要加强锻炼,可进行轻度或中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针对精神心理障碍引起的患者,家属要注意多与患者沟通,避免其产生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
服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乏力、头痛、嗜睡、口干、恶心等不良反应,如症状较为严重,不能耐受,需要及时停药并就医。
精神异常人群需要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舒缓情绪,恢复健康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头面部外伤或患有其他皮肤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皮肤进行消毒和清洁,避免长时间不擦洗皮肤。
4461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四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9.
[2]Jean L Bolognia,Joseph L Jorizzo,Ronald P Rapini(著),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项蕾红(译).皮肤病学[M].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