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临床上还可伴发乏力、惊厥、抽搐、情绪烦躁等症状,一般以物理降温为主,积极去除病因。
间歇热是机体的一种失常的免疫应答表现,主要是由按蚊叮咬、接触或食用被感染和污染的食物传播,好发于疟原虫流行地区和有严重感染的患者。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只有当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诱因后,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好转。
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
是指肾盂黏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大肠杆菌引起。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肾区叩痛,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间歇热全部人群可易感,普通的感冒、发烧都有可能引起间歇热症状,有效的防治是预防其发生的重要手段。其散发于世界各国的局部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多。发病以春、夏季(4~8月)为多,国内主要见于新疆、山西等地。
可能因由受染的按蚊叮咬传播。
食用了受病原微生物疟疾、蚊虫等污染的食物。
居住生活环境差,常有蚊虫、疟原虫流行的地区人民。
急性肾盂肾炎、结核病、伤寒患者。
其他有严重感染的患者。
间歇热的典型体征是发生恶寒或寒战,伴随高热症状,体温可达到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体温达到正常一个间歇期后又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严重症状可有脱水症,患者失水过多再引起高钠血症、酸解平衡失调等,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
间歇热在体温上升之前,多有恶寒或寒战,全身骨骼肌剧烈收缩而大量产热,使体温骤然上升,体温迅速下降时常伴有全身大汗,容易出现虚脱。
间歇热常反复高热,持续多日,机体消耗很大,应及时予以药物降温。降温处理多半是临时性的,应针对疾病积极治疗,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发热源。
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
患者失水过多,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患者会发生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
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有些患者会引起抽筋,甚至高热惊厥。
当患者突然出现持续发热不退、全身乏力的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于感染科,进行血常规、尿常规、X线等检查,确诊是否为间歇热,并排除弛张热、稽留热等疾病的可能性。
突然出现的持续发热不退、全身乏力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高热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症状,如惊厥、抽搐、意识不清、说胡话等,应立即就医。
已经确诊间歇热的患者,若出现脱水症状、烦躁、恶心、呕吐、昏迷者,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该症状持续多久了?(如发热、恶寒、精神差等)
发热最高有多少度?
有没有退热一段时间又高热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用药史?
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达80%以上。
尿液颜色异常,可有蛋白尿,白细胞数目增多。
肺部X线检查提示异常,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
患者有反复高热,持续时间长,高热和无热反复交替出现等临床表现。
胸部X线提示为支气管肺炎,亦可为大叶性或片状浸润阴影,偶有脓肿或渗出性胸膜炎。
患者伴有原发疾病,有伤寒、急性肾盂肾炎、结核等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患者尿培养细菌计数>10万/ml,蛋白尿,白细胞数目异常。
体温持续在39℃~40℃或更高,达数天或1周以上,24h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通过临床症状可进行鉴别。
是指体温持续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1℃,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等,通过临床症状可进行鉴别。
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通过临床症状可进行鉴别。
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通过临床症状可进行鉴别。
临床上引起间歇热的病因很多,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主要是采取物理降温为主,同时患者应充分卧床休息,必要时可用药,而具体的药物治疗方案视病人机体病理、生理情况而定。
间歇热的治疗一般处理上是物理降温,积极消除诱因,具体的药物治疗方案视病人机体病理、生理情况而定。对于有肾盂肾炎患者,根据药敏结果及时使用合理有效的抗生素行抗感染方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地西泮、奥氮平等其他苯巴比妥类抗惊厥、镇静等,维护心、脑、肺、肾等重要的器官功能。
间歇热患者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
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拭身体、冰敷两腋下等,同时做好补液、补蛋白,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基础疾病较少或轻症的间歇热患者,经过短暂治疗后,一般能顺利好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患者需要注意,患者治疗后应根据医嘱进行复诊,以观察病情恢复情况。
基础疾病较少或轻症的间歇热患者,一般能顺利好转。
基础病少、轻症患者、能尽早对症治疗消除诱因的间歇热患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3个月后复查血常规、胸部CT等,不适时应随诊。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膳食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间歇热患者的护理,要注意对患者生活环境的通风透气,床上用品以及个人衣物常在阳光下暴晒,定时定期清洁、杀毒消菌,还需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同时密切关注间歇热患者的病情变化。
适当室外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避免野外露宿增加感染机会。
注意个人卫生。
室内保持通风透气、干燥整洁,定期对环境进行驱虫驱蚊处理。
定期复查血常规、胸片等,观察感染指标或病理特征是否恢复正常;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发热、惊厥、抽搐现象是否好转或缓解。
布洛芬:解热镇痛类非甾体抗炎药,恶心、呕吐、胃溃疡等消化道症状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还可出现头痛、昏睡、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大剂量时会产生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禁用于对非甾体抗炎药或阿司匹林过敏者,有溃疡史、胃肠道出血或穿孔患者,孕妇禁用。
有脱水症状的患者要卧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动,同时伴有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要及时补充5%的葡萄糖溶液静滴,避免高渗脱水,补充生理盐水提升血容量,必要时补充胶体溶液。
对于间歇热的预防,高危人群要及时去正规的医院做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去除诱因,对症下药,同时要注意多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发热源。
对于贫困地区人群、常有蚊虫、疟原虫流行的地区人民,建议每半年做血、尿常规筛查,及时检测到发病前情况。
急性肾盂肾炎、结核病、伤寒患者,伴随高热不退和反复发作、恶寒或寒战等,应考虑并发间歇热。
其他有严重感染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定期复查血、尿相关炎症指标。
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
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不过度劳累,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居住的环境保持卫生、清洁,防止蚊虫叮咬或叮咬后及时处理,同时尽量减少野外露宿减少与按蚊、疟原虫接触机会。
4602点赞
[1]华惠英.发热患者的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6):142.
[2]张志强,翟永志,陈歆等.发热特征在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11).
[3]刘刚.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11).
[4]吴艳玲,吴方方,居锦芳.286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5,26(24):3619-3623.
[5]李兰娟,任红主编.传染病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67-372
[6]缪媛媛.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1-5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