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又称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心动过速,一般指无其他诱因导致心动过速情况下,当活动或精神紧张时,静息心率异常加快,并且窦性心率大于10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窦性心动过速。常见间歇性心悸、乏力、胸痛等症状,治疗以改善症状为主,必要时采取射频消融术,需长期治疗。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窦房结自律性的升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其他因素如自身免疫因素、机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受损亦可导致心率不适当增加。好发于易产生生理应激反应的人群、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存在β受体阻滞剂撤药效应人群,以及部分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人群。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病人普遍窦房结对交感传出神经反应受损,受体对异丙肾上腺素敏感性明显增强,且窦房结固有心率也明显升高。
此类患者虽然心动过速,但心率变异性检查未发现交感/副交感平衡异常,但多数病人存在交感或副交感调节障碍,这也支持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此类病人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最近有研究发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病人血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阳性,提示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是其重要发病机制。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还可出现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术后的病人中,这类病人通常合并房室结快径损伤,可能与手术导致局部的去副交感神经化有关。
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导致心率加快。
肥胖者心脏为保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合理的氧供,往往首先提高其基础心率,以维持心输出量。
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血容量不足、贫血、发热、缺氧、心力衰竭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可出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等也可出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患者近90%为女性,年龄(38±12)岁,中年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16%,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检出率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考虑与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压力较二三线城市大有关。城市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考虑与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摄入咖啡、浓茶、功能性饮料机会较多有关,以及与农村人群体检保健意识薄弱有关,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较低。
如肥胖、运动、焦虑、恐慌、激动、痛苦等。
如酒精、咖啡、浓茶等。
抗胆碱能药物、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
指原规律服用倍他乐克或倍他乐克缓释片的患者,未经减少用药剂量而突然停服。
如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切断迷走神经,导致提高窦性心率。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通常表现为间歇性心悸、头昏、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等疾病。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多样,特异性差,个体差异大,轻者可无不适,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心悸、头昏、乏力、胸闷、胸痛、运动不耐受、眼前发黑、近乎晕厥甚至晕厥。
本病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心率超过正常值,少数患者因出现心功能不全表现,医院就诊过程中才发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引起左室结构或功能受损,在心动过速终止后心功能多能够逆转。
是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结果,因长期心动过速而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
心动过速可能引起肺水肿,主要是由于肺和组织中的血管之间的液体交换和功能紊乱,导致肺中水含量增加。主要临床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和坐位呼吸、紫绀、出汗、阵发性咳嗽,有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
长期心动过速使心脏泵血功能衰竭,从而引起动脉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等临床综合征,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当易产生生理应激反应的人群、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等本病好发人群出现间歇性心悸、头昏、乏力等症状时,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确诊,本病需要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疾病相鉴别。
对于喜食咖啡、酒精、浓茶等人群,易产生生理应激反应的人群,以及服用抗胆碱能药物等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应重视体检中的心电图检查,而不是自觉心慌再行就医。一旦体检中出现心率持续增快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心率较快,并经常出现胸闷、气促、乏力、头晕,高度怀疑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时,应及时就医。
已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若出现心悸、乏力、胸闷、气促、眼前发黑,甚至突发晕厥,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心率较快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有无头晕、心悸、乏力、胸闷等不适感?
是否服用过抗胆碱能药物、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明确患者基础心律是否为窦性心律,有无心肌缺血、预激综合征特点。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佩戴24小时心电图动态监测装置,然后进行常规活动,包括锻炼、爬楼梯等运动亦可进行,当天不可洗澡、游泳,夜间不可取下装置,翌日由心功能科医生取下装置并电脑读取数据,进行判断并打印报告给患者,此检查目的是判断患者近24小时内基础心率、最慢心率、最快心率,窦速为持续性还是阵发性,统计最长持续时间,判断有无其他心律失常等。
并非常规检查,当医生结合患者心电图,进行相关病史采集,判断患者有心功能下降或心肌病可能时,可加做此项检查,可判断患者心房心室有无病理性扩大,室间隔有无肥厚,瓣膜是否有狭窄或中重度反流,计算射血分数等。
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后完全阻断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支配,测定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频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
电生理检测不能作为诊断,但能排除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异位右房心动过速等。
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和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之间常有重叠,容易混淆,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心动过速与姿势无关,然而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与姿势有关。在无直立性低血压的前提下,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患者仰卧位变为直立性体位时,心率持续增加可超过30次/min或10 min之内超过120次/min;相比于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患者往往有更多系统症状,包括静脉(包括内脏)池、α受体超敏反应、β受体超敏反应、压力感受器功能障碍、血容量减少及脑干调节异常的表现等。
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可发生在正常人,也可因烟酒过度、疲劳过度、情绪波动、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因素引起。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原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亦可引起。长期高原缺氧、甲状腺机能亢进、低钾血症或洋地黄中毒以及预激综合征时均可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典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次或3 次以上的房性过早搏动,房性P'波与窦性P波有差异,心房节律绝对规整;P-R间期大于0.12 秒;心房率多在160-220次/分之间;QRS波形态、时间基本正常。
主要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原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心包炎等,亦可发生在洋地黄中毒或心导管检査时,极少数可能找不到明确原因。典型的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形态和间距相同的锯齿状F波,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心房率多在250~350次/分之间;F波多以2:1~5:1的比例下传至心室引起QRS波,但以偶数下传的机会较奇数下传为多,QRS波时间、形态正常。
常见病因与心房扑动相似。心房颤动可以由心房扑动转变而来,也可直接发生,亦可由心房颤动转变为心房扑动或窦性心律。心房颤动主要发生在病理状态时,但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外伤、感染等情况可以诱发,部分正常人可发生一过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心室率,当心室率在正常范围时,可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只有当心室率过速或过缓时才可能发生心输出量的明显下降,进而发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心房颤动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和间距不一的f波;心房 率在350~600次/分之间;心室率绝对不齐,伴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律可以变得绝对整齐,如不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则QRS波形态正常。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症状明显时首选药物治疗,如无效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患者也可采取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传统的治疗主要为负性变时药物,如倍他乐克平片、倍他乐克缓释片、博苏等,但少部分患者即使使用大剂量也效果欠佳,其负性肌力、负性传导等使其在低血压、哮喘、外周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其他治疗如氟氢可的松、苯巴比妥、可乐定等虽被提及,但并未被证实有效。
新近应用于临床的伊伐布雷定,属于特异性If电流抑制剂,能单纯减慢心率而不影响心内传导及负性肌力作用。国内外已有较多临床试验证实伊伐布雷定治疗窦速取得了良好效果,且患者耐受性良好,其在降低心率的同时,不影响心内传导,且患者不良反应少,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报告为视觉症状,且视觉症状更可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出现,通常是轻度和暂时性的。伊伐布雷定其单纯减缓心率作用对窦速、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乃至其他心血管疾病来说无疑是一个理想的治疗药物,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对症状明显而药物疗效不佳者,可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术式包括窦房结消融或改良和窦房结神经丛消融术。窦房结消融术因术后窦房结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目前已较少使用。窦房结改良术长期随访成功率接近80%,再次手术可提高成功率,且上腔静脉狭窄及膈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少见。
不适应性窦速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咖啡、浓茶、酒精、巧克力等易引起心跳加速的食物及功能性饮料。
肥胖患者应进行体重控制,避免久坐,久坐时应每隔30~45分钟活动身体一次,建议每周保持3次以上,每次4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前、后注意拉伸,运动量应循序渐进。
改善工作及生活环境,尽量避免持续高压状态,保持每日充足睡眠,<30岁应保持每日不少于8小时睡眠,30~60岁应保持每日不少于7小时睡眠,>60岁应保持每日不少于5~6小时睡眠。
多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预后良好,不需要终身服药,少数人群进展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需要积极配合临床医生诊治,按疗程长期服药,并及时复诊。
大多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以治愈。
多数不适应性窦速患者自然寿命不受影响。
少数人群进展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刚开始时至少每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心率控制稳定后,可3~6个月复查一次。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饮食方面主要注意避免食用容易引起兴奋的食物及控制饮水量。
减少酒精、咖啡、浓茶、功能性饮料、巧克力等容易引起兴奋的食物及饮料的摄入。
若合并心力衰竭、心肌病,尤其是已经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时,应减少每日饮水量,少吃含水分较高的蔬菜瓜果如西瓜、水蜜桃等,肉食应摄入鱼虾类优质蛋白,少食用猪、羊、牛等红肉。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需要注意日常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心率监测。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刺激,避免采取左侧卧位。
不要剧烈活动,卧床休息。
可使用便携式血压仪附带的心率测量模式在家进行自我心率监测,亦可使用运动手环进行自我监测心率,必要时可至附近医院及社群诊所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
遵医嘱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等,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按规律服用倍他乐克或倍他乐克缓释片,切勿突然停药或减少剂量。
5222点赞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蒋文平.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
[2]于波,栾颖.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3:29-30.
[3]薛歆,常静,孟晓萍,陈丽娟,张晶,费瑜.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09):10-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