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精神障碍是长久存在的以妄想为主要表现,其他精神活动基本正常的精神病。本病不常见,好发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可伴有精神衰退等并发症。此病主要依靠心理治疗,也可使用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偏执型精神障碍病情复杂,难以治愈,应定期复查。
偏执型精神障碍病因尚不清楚,无证据表明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与自身性格、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患者若自身性格偏激、固执、猜疑、敏感等,容易产生精神障碍。
患者若受到重大精神刺激等,可能引发精神问题。
患者若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易导致神经高度敏感,从而导致精神问题。
本病不常见,暂无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研究。
偏执型精神障碍病因病因不明,但了临床发现有家族史者较易好发此病。此外,存在性格缺陷者,如敏感、多疑、自卑,孤独的中老年人群由于长期未与他人进行沟通,易出现此病。
偏执型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常认为有人要迫害自己,表现为言语性幻觉。可伴有精神衰退等并发症,表现为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过于自负和敏感,常认为有人要迫害自己、对一切事物浮想联翩等。
表现为言语性幻觉,如幻听到批评、鼓励、责骂、命令等;非言语型幻觉,如视觉混乱、色彩不分等。
表现为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交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丧失等症状。
偏执型精神障碍严重后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出现焦虑、抑郁,患者会出现抑郁混杂着焦虑的情绪。每个人的表现症状都不尽相同,但常见症状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等。长时间的维持此种状况,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伤害。
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会因疾病影响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
出现偏执型精神障碍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优先建议患者去精神心理科,如出现其他症状去相对应科室就诊,进行常规神经系统检查,排除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后即可确诊。
出现妄想症状、幻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若出现偏执发狂症状可去急诊科就诊。
以前患过什么病没有?
目前都出现什么症状?(如幻听到批评、鼓励、责骂、命令等)
出现这种症状多久了?
有无受过重大精神刺激?
有无自行服用药物?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排除患者其他神经系统病变产生的妄想症状,有助于医生诊断。
通过患者表现出的妄想、幻觉等临床症状,通过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其它疾病,即可确诊。
主要表现为妄想、幻听、思维散漫和破裂、逻辑障碍、情感淡漠、行为怪异等症状,通过患者其他精神症状可鉴别。
表现为狂躁、抑郁、情绪波动等,妄想症状不明显,此为鉴别点。
可表现为妄想症状,通过脑部CT等检查可查出脑器质性病变,可进行鉴别诊断。
偏执型精神障碍主要依靠心理治疗,常见治疗方法为支持性谈话疗法、认知疗法等。也可使用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常见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等。本病病程较长,一般需要患者进行持续性长期治疗。
适用于精神病患者,可出现口干、乏力、嗜睡、便秘、心悸。偶见泌乳、乳房肿大、肥胖、闭经等不良反应。
适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等禁用。
适用于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患者的治疗,孕妇、幼儿、哺乳者和嗜铬细胞瘤者禁用。
本病以心理治疗为主,无需手术治疗。
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偏执、妄想的具体原因,给予患者鼓励,帮助患者接受外界与自身不同的观点,使患者逐渐消除妄想、偏执等不良症状。
首先找出患者不良情绪反应的思想,帮助患者归纳出错误思想的一般规律,鼓励患者用错误思想带入社会情境中进行假设,使患者认识到与原有观念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予以改正。
偏执型精神障碍病情复杂,难以治愈,但不影响患者正常寿命,通常无后遗症出现,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时间进行复诊。
偏执型精神障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一般难以治愈。
若患者不出现伤害自身的行为则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时间进行复诊,一般为一个月或三个月复查一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饮食无特殊要求,与常人无异,均衡营养即可。
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日常无需特殊护理,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积极运动锻炼身体,按时服药,防止病情复发即可。
还应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过度波动,注意病情监测,以防止病情恶化。
患者以及家属日常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适当控制情绪,尽量避免妄想症状发生。
患者要保持心情平和,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
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多与人沟通、交流,避免心理压力过大,防止情绪过度波动,以影响病情恢复。
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患者要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用氯丙嗪,患者可出现口干、乏力、嗜睡、便秘、心悸等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就医,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者停用药物。
偏执型精神障碍病因尚不清楚,因此暂无有效预防措施。
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精神失常症状。
患者可多关注自身精神状态,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就诊。
4589点赞
[1]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03.
[2]张道龙等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75-120.
[3]刘凤奎.急诊症状诊断与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49-65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