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性疾病见于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如脑血管病、脑肿瘤等,也可见于心脏骤停、休克等全身性病理过程。脑缺血可表现为不同形式,有局灶性和弥漫性脑缺血、永久性和暂时性脑缺血之分。可表现为一过性的头晕、头痛、偏身感觉障碍等。患者早期可使用药物治疗,病情加重时可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为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
指各种原因引发的长期脑血流灌注不足,一般起病隐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在多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脑缺血性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因素以及血液学因素有关。
大脑由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占脑的总供血量的80%~90%,椎动脉占10%~20%。当其中一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或闭塞时,若是侧支循环良好,可以不发生临床缺血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或有多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时,则会使局部或全脑的脑血流减少,当全脑的脑血流减少到发生脑缺血的临界水平[18~20ml/(100g·min)]以下时,就会产生脑缺血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除可造成动脉管腔狭窄以外,在斑块上的溃疡面上常附有血小板凝块、附壁血栓和胆固醇碎片。这些附着物被血流冲刷脱落后形成栓子,被血流带入颅内动脉,堵塞远侧动脉造成脑栓塞,使供血区缺血。
短暂的低血压可引发脑缺血,如果有脑血管的严重狭窄或多条脑动脉狭窄,使脑血流处于少血状态时,轻度的血压降低即可引发脑缺血,例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休克、颈动脉窦过敏、直立性低血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口服避孕药物、妊娠、产妇、手术后和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巨球蛋白血症引起的黏稠度增高均可发生脑缺血。
有高血压、心脏病史患者在情绪激动时,易有全身性血压波动,即可引发脑缺血。
患者剧烈运动时心率加快,心室舒张期缩短,射血量减少,易引起脑血流量减少,造成脑部短暂性缺血。
成年女性脑缺血性疾病年发病率为170/10万,男性为212/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0.58%~0.61%,复发率为21.8%~12.9%。其中,伴有房颤的1年脑缺血性疾病复发率为10%~20%,发病前和发病后接受过抗血小板治疗的分别为9.0%和6.2%~14.0%。
过多的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内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局限性增厚,形成动脉粥样斑块,斑块增多或增大使管壁硬化,管腔缩小或闭塞,造成供血部位缺血性损害,最终发生各器官功能障碍。
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10%~20%,动脉壁内氧合不足,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环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在动脉壁黏附聚集,易引起脑血管供血不足。
脑缺血性疾病的典型症状与缺血的部位、缺血的面积有直接关系。如果出现大面积病灶,会导致昏迷、意识障碍,严重的可以造成脑疝,直接导致死亡。
主要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以单侧面部、手部受累常见,也可出现单眼短暂失明或黑蒙。主侧半球受累者,有言语功能障碍,出现短暂失读、失写和失语。眩晕、同向偏盲为最常见症状。此外,面瘫、耳鸣和吞咽困难等也可出现。头痛、复视、共济失调也可为患者主诉。口周感觉障碍为脑干受累表现。双颞侧内部缺血可出现突发记忆障碍,老年人多见,顺行性遗忘较逆行性遗忘多见,可持续数小时。
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头晕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视力模糊、四肢无力、健忘、日间思睡、夜间失眠等临床表现。
有些患者可出现眩晕、站立不稳,在看东西的时候会出现视力模糊,看不清事物,有的患者甚至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的症状。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流进入中层,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分离。可表现为突发前胸、胸背部持续性、撕裂样剧痛。
脑缺血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血压、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吸烟、高血压患者,要定期进行筛查。对于有疑似脑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血管闭塞,并出现头痛、头晕、突发半身偏瘫等症状,高度怀疑脑缺血性疾病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若出现恶心、呕吐、站立不稳、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头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眩晕、偏身感觉障碍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恶心、呕吐、突发前胸疼痛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测定血液的流动和方向,借此可判断血管有无闭塞。颈总动脉分叉处至发出眼动脉之间的这一段颈内动脉闭塞后,眶上动脉及滑车上动脉内的血反流至眼动脉,再入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用多普勒超声仪作上述两头皮动脉的经皮测定,即可判断上述颈内动脉部位的闭塞和狭窄,以及血流方向的改变。
脑缺血严重时,脑电图才表现异常。发生脑梗死后,脑电图表现异常,几天后开始好转,至发病后8周,仍有约半数病人显示有局限性异常,但以后逐渐恢复正常。与此同时,神经损害症状却持续存在。脑梗死灶在脑电图上显示局限性慢波。
颈内动脉的颅外段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大多数病人同侧的视网膜动脉压比对侧低。用眼动脉压测量计测量两侧视网膜中心动脉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如果两侧的压力相差20%以上则有诊断意义。
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
患者有脑缺血性疾病典型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胸痛、突发半身瘫痪时,可以确诊为脑缺血性疾病。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颈内动脉部位的闭塞和狭窄,以及血流方向的改变。
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常在白天活动用力时突然发病。病程进展迅速,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及偏瘫等完全性卒中的表现,脑脊液为均匀血性。而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脑脊液一般正常。
心包积液患者可表现为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及呼吸困难。超声可示舒张末期右心房塌陷及舒张早期右心室壁塌陷。而脑缺血性疾病患者一般无呼吸系统表现,超声示心室无明显改变,主要为血流动力学改变。
由于脑缺血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疾病教育、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它能使血浆容量增加,使循环血液黏稠度降低,使微循环中血球凝聚及血栓形成的倾向降低,也可用羟乙基淀粉静脉点滴。适用于有脑梗塞症状,如半身瘫痪、意识障碍者。
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可用于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适用于高危人群,如肥胖者、吸烟者、有高血压、冠心病史者。
可用来防止或减轻脑水肿,避免或延缓脑梗死病人发生脑疝而死亡,故多被采用,尤其对血压偏低者更适用。适用于有颅内压增高征象者,如恶心、呕吐、剧烈头痛。
适用于表现短暂单眼盲(黑蒙)发作或轻型完全性脑卒中,CT无大的梗死或出血性梗死及占位征,增强CT无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表现的患者。颈动脉狭窄范围超过下颌角,达到颅底的患者禁用。
适用于轻型脑卒中、轻型完全性脑卒中经内科治疗无效者。有严重全身性疾病,如肺、心、肝、肾及严重糖尿病者禁用。
对一些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而发生卒中的病人,给高压氧1~2小时能使其神经功能及脑电图改善。
将病人静脉血抽出进行紫外线照射和加氧处理后,回输体内,可使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可用于治疗脑缺血病人。
通过向患者及时注射溶栓剂,消除脑部血管内的血栓,从而缓解症状。一般在发病3~4小时效果佳。
脑缺血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是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
脑缺血性疾病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脑缺血性疾病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症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脑缺血性疾病治疗刚开始,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达到治疗目标,可6个月复查一次。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限制饮酒、抽烟,避免喝咖啡、茶等兴奋性食物。
注意多吃清淡、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海带、黑木耳、芹菜等一些有“血管清道夫”功效的素菜。
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体重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血压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为主,还需注意患者发生偏瘫或在偏瘫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了解各类抗凝、血管扩张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适当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管栓子脱落。
患者应当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避免紧张焦躁,减少应激事件的刺激。
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若感恶心、呕吐、偏身感觉异常等症状,应前往医院做脑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情况,可辅助做脑部CT,查看栓子情况。
由于脑缺血性疾病病因机制复杂,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对初次发生脑缺血性疾病者应做脑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检査有无全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及时发现并治疗。对于长期吸烟、肥胖者,应一年进行一次体检,检测脑血管及全身情况。
可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4792点赞
[1]朱巍,周良辅.神经干细胞治疗脑缺血性疾病[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