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一种发作性精神障碍,分裂症状与情感症状在同一次发病中均很明显,两类症状同时出现又同样突出,且常有反复发作倾向,缓解良好。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形式障碍及被动体验等)与典型情感症状的抑郁发作(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或躁狂发作(如情绪高涨、躯体和精神活动的增加)或混合发作相伴出现。精神运动性障碍,包括紧张症症状群也可出现。症状必须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躁狂症状均出现。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抑郁症状均出现。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混合型双相障碍均出现。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与情感障碍在遗传学上存在重叠,此外社会环境因素、精神刺激等因素都有可能诱发疾病。
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具有遗传学上的相关性,如位于染色体1q42的DISC1基因与SAP、精神分裂症及心境障碍都有关。
生活贫困、经济条件低劣和居住在贫民区等,在这些环境下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较高。
刺激性的生活事件对疾病的发生有诱发作用。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年发病率为0.3/100000~5.7/100000,相当于精神病年发病率的1/4,大致相当于躁狂症年发病率1.7/100000~3.3/100000,终身患病率0.5%~0.8%。
本病好发于青少年或成年、有遗传因素者。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是既有明显的抑郁症状或躁狂症状,又有精神分裂症症状,这两类症状在同一次发病中同时出现。本病又分为躁狂型、抑郁型、混合型,其典型症状各不相同。
此类为急性起病,在疾病的同一次发病中,躁狂症状与分裂症状同样突出。患者在情感高涨、自我评价增高或夸大、言语和行为增加的同时又存在内容荒谬的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或思维被洞悉感、逻辑推理障碍、幻听等精神分裂症症状。患者的症状鲜明,虽然常伴有明显的行为紊乱,但在数周内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
此类患者在同一次发病中,抑郁症状与分裂症状同样突出。患者情感低落、内疚、迟滞、无精力、兴趣索然、纳差、体重下降、并存在消极观念。与此同时,患者还存在物理影响妄想、逻辑推理障碍、评论性幻听等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的临床表现不如躁狂型那样鲜明和令人惊讶,病程较长,而且预后较差,少数患者不能完全缓解,可残留精神分裂症症状。
此类患者在发病时情感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状同时存在,情感高涨、夸大、言语行为增多等躁狂症状与情感低落、迟滞、悲观、消极以及言行减少等抑郁症状混合交织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主要表现为荒谬离奇的关系、被害、夸大、疑病、物理影响等妄想。
紧张综合征,部分患者可出现蜡样屈曲、缄默不语等紧张综合征的表现。
患者出现明显的幻觉、妄想、被控制感等精神病性症状影响社会功能时,应及时就医治疗,患者优先就诊于精神心理科,有自杀、自伤等情况的患者要及时就诊于急诊科。通过头颅CT、脑电图检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检查帮助确诊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患者同时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和情感症状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检查。
患者出现由精神病性症状支配进行自我伤害行为时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行为激越或木僵状态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
出现自杀、自伤等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时应及时就诊于综合医院急诊科抢救生命。
因什么问题就诊于我科?
存在什么症状?(如幻觉、妄想,情绪低落或高涨)
症状为持续性还是发作性?
症状对患者的影响有哪些?
既往是否存在引起精神障碍的器质性疾病?
通过头颅CT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脑器质性疾病,若无,可初步除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通过行脑电图判断是否存在脑波异常放电,是否存在癫痫,若无,可初步除外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这是一种简便、有效而又可靠的评估工具,可迅速评定患者的症状及其变化,适用于功能性精神病。
这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量表总分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总分越高疾病越重,一般认为17项总分达20分以上可诊断为抑郁状态。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典型的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只差几天出现。
反复发作,通常可完全缓解,仅少数残留缺损症状。
发作既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也不符合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通过以上辅助检查并且结合患者的症状,有助于疾病的确诊。
青春型患者以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情感色彩不鲜明,不具有感染力,言语内容零乱,令人费解,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知、情、意三者互不协调,无明显的间歇期或间歇期且存有残留症状,病程迁延可很快进入精神衰退。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得到适当控制时,可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抑郁症状。患者抑郁症状的产生,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有关(药源性抑郁),或可能与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后出现对所患疾病的担心及考虑今后的前途(包括生活、学习、工作与社会交往等)有关,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一部分。患者自精神分裂症症状出现后无缓解期,具有典型的知、情、意三者互不协调的症状。
躁狂发作患者的情感活跃、生动、有感染力,无思维逻辑障碍,无情感不协调或怪异的行为。虽然躁狂发作患者可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但其严重程度及特征并不成为主要的临床相,不足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具有典型的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言语行为减少等症状,整个病程中无情感不协调或怪异的行为。虽然患者也可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无知、情、意三者的不协调表现,其严重程度及特征并不成为主要的临床相,不足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这类疾病可同时出现情感症状和分裂性症状,表现可类似于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但由于具有特殊的器质性症状如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及人格方面改变等,同时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能提供诊断依据,因此不难鉴别。一些兴奋性药物可使患者出现偏执症状和情感症状,撤药后出现抑郁。要注意询问服药病史,与分裂情感性障碍鉴别。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对抗精神病药均有治疗效果,常用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碳酸锂、艾司西酞普兰。电抽搐对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法耐受或者具有自杀、冲动伤人风险的患者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本病同时要辅以心理治疗。
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该药几乎不引起椎体外系反应及迟发性运动障碍,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过度镇静。粒细胞缺乏症发生概率大约为1%。
是氟哌啶醇与5-HT2A阻滞剂利坦色林化合而成的新型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激越、失眠及高泌乳素血症等。
该药是常用的心境稳定剂,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急慢性肾炎者、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血管疾病者、重症肌无力者、妊娠头3个月者禁用。碳酸锂治疗窗狭窄,需定期监测血锂浓度。
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此药几乎没有药物配伍禁忌,安全性较强。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本病的的心理治疗一般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
行为疗法中的松弛反应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身心放松,从而缓解紧张及躁动的情绪反应。
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对生活的认知,建立新的、适度的生活目标,改善情感体验。但在躁狂发作期间心理咨询效果有限,需要先借助药物去除症状之后再进行。
人际关系疗法可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这种治疗方法关注患者当前的人际关系问题,旨在帮助患者改变人际适应不良的情况,对抑郁症患者有较好的帮助。
电抽搐治疗,又称电休克治疗,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可有效快速缓解精神病性症状。常见的并发症有头痛、恶心、呕吐、焦虑、可逆性的记忆障碍、全身肌肉酸痛等。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预后较精神分裂症好,较情感性精神病差。慢性化是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的指征,不论是分裂躁狂型还是抑郁型,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而缺乏情感性症状是预后不良的指征。
本病能治愈,但较为困难。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多为慢性化,需定期于专科医院复诊,行血常规、肝肾功、药物浓度等检查。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一般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均衡丰富即可。
家属对于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要多给予理解关心,在治疗期间要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规律生活,家人要给予患者帮助、支持和关怀。
患者需要了解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患者要规律生活作息,适当运动。
若患者服用碳酸锂治疗,定期监测血锂浓度。
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了解患者的一般躯体情况,观察是否存在药源性肝、肾损伤等。
由于患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心理需求,家人要确保支持与关怀患者,还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走出生活的阴霾。
首先是消除患者的抵制、阻抗心理,让患者确信自己能够被理解,并相信通过心理干预能够获得帮助,减少心理压力。
其次,时刻关注患者对治疗和就医安排上的反应,避开能让患者产生压迫感的诱因,消除患者心理上的疑虑。而且还要防止患者出现自杀、自伤等行为,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最后要帮助患者恢复接受和表达情感的能力,确保顺利回归社会,从生活方面训练患者的独立自理能力。
对于急性发作期出现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的患者要尽量做好防范,不用过激的语言刺激患者。可以将其安置到特殊的病房,以防伤到其他患者。
想要从根本上预防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比较难,但可以从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家庭,应注重家庭成员的情绪、行为变化,早发现、早治疗。
从儿童时期就进行培养教育,使孩子养成乐观向上、忠诚老实、讲文明、懂礼貌、通情达理的性格。不要过于溺爱,要孩子不断克服胆小任性,自私、好胜的不良个性,以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学习、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及邻居关系,碰到问题正确对待,冷静的处理,不感情用事。
工作劳动之余,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规律服用药物可预防疾病的复发。
4521点赞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34-537.
[2]曹经纬,耿文秀.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11,23(5):299-302.
[3]赵春林,胡忠心.齐拉西酮用于65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1295.
[4]周会爽.实用精神疾病诊治与护理[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6.
[5]孙烨著.实用精神科疾病诊疗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