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前间质瘤是指发生于骶前间隙部位的间质肿瘤,由于位置隐匿,肿瘤形态多样,不易早期发现。骶前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病,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肛门不适、排便改变、腰痛,可导致肠梗阻、转移的后遗症。目前主要通过手术和靶向治疗,预后一般。
骶前间质瘤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
上皮样细胞占50%;
上皮样细胞占10%~50%;
上皮样细胞<10%。
骶前间质瘤的发生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诱发CD117蛋白大量的扩增,导致间质瘤的发生。骶前间质瘤好发于有家族史者,环境因素可能是本病的诱因。
现在认为骶前间质瘤的始发原因是由于C-kit基因的突变引起的,由于C-kit基因的突变导致这种基因表达的蛋白,CD117蛋白大量的扩增,从而引起了骶前间隙出现瘤性改变和无限期的繁殖,形成了一种肿瘤。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毒性化学物质、长期受到物理射线辐射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导致骶前间质瘤。
骶前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病,目前发病率尚无准确流行病统计数字,好发于中老年人,没有明显的男女差异。
有家族史者:骶前间质瘤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属于高发人群,尤其是50-7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
骶前间质瘤的典型症状包括肛门不适、排便改变、腰痛,由于肿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潴留或尿频。骶前间质瘤可出现肠梗阻、转移的并发症。
患者通常无明显诱因自觉肛门部坠胀不适,以便后为甚,伴轻度里急后重。可有肛门疼痛及肿物脱出,一般无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不适症状缓慢加重。
初期出现时大便形状变扁,但是一般无排便困难。
常见腰痛,长期坐倚可增加疼痛,可向直肠、臀部或大腿内侧放射。
由于肿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潴留或尿频等症状。
真正的大便失禁或尿失禁少见,但当骶前间质瘤阻断交感和运动神经通路时可以发生。
当骶前间质瘤压迫直肠导致肠腔完全狭窄时可导致肠梗阻,患者出现不能排便。
恶性骶前间质瘤可出现周围组织和淋巴结的转移症状,表现为相应器官不适及淋巴结肿大。
当患者出现肛门不适、排便改变、腰痛的症状及时就诊消化内科,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基因检测明确诊断。骶前间质瘤注意与骶前神经鞘瘤和骶前平滑肌瘤相鉴别。
当出现肛门不适的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因排便与腰痛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多日完全不能排便,有腹痛、恶心、呕吐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肛门不适、排便改变、腰痛)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有什么加重或缓解因素吗?
直系亲属有类似疾病吗?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体检时可见肛周有粪便污染,可有肛门隆凸、肛后凹陷。直肠指诊非常重要,骶骨前可扪及实质性或囊性肿块,质中、边界清,光滑,似有囊性感,活动度差,指套一般无染血。
于骶骨前可见软组织影、钙化影、压迫移位影及恶性肿瘤破坏浸润影。
行肛门、阴道腔内超声及腹腔部联合超声检查,对深部肿瘤、小肿瘤有较高诊断率。在超声引导下,也可作针刺细胞学诊断。
可显示解剖层次、肿块和骶前关系、骶前肿瘤大小、密度、形态等。
静脉尿路造影及钡灌肠:可见脏器受压、受阻、移位等情形。
可显示肿瘤及骨盆部血管分布情况。
在鉴别肿瘤的性质,分辨与周围组织关系,决定手术方案有极大优势应列为首选检查。
大体可见类圆形肿块,质中、边界清,包膜不完整,见淤血,呈灰白、灰褐色;切面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出血性腔隙,大部分区域呈实性。
镜检: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呈片状和编织状排列;瘤细胞核椭圆形或梭形,细胞丰富,有些细胞体积较大,有异型,胞质红染,含有空泡。可见散在大片出血区域,有少量上皮样细胞形成的瘤团,含铁血黄素沉积;部分区域细胞稀疏见黏液变性。可见灶性、小片状坏死区域及少量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瘤细胞Des、S-100和SMA(-),CD34和CD117(+)。
部分患者可检测有C-kit基因突变,对明确诊断有一定作用。
骶前间质瘤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肛门不适、排便改变、腰痛的典型症状。
影像学检查可见骶前间隙的肿物。
免疫组化可见CD117(+)或有C-kit基因突变。
软组织常见的肿瘤,形态学同软组织肿瘤,也有肛门不适、排便改变、腰痛的症状。免疫组化S-100蛋白弥漫强阳性,而SMA、Des均为阴性,局灶性的S-100蛋白阳性可与骶前间质瘤相鉴别。
可有肛门不适、排便改变、腰痛的症状,男性多于女性。组织免疫学检测可见CD117阴性,SMA和Des弥漫阳性,这些平滑肌瘤的诊断特征可把它与间质瘤区别开。
骶前间质瘤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传统的放疗和化学治疗一般对其无效,近年来靶向治疗应用较多,适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有一定的效果。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靶向治疗适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是从细胞分子水平上的治疗方式。其机理就是靶向药物进入体内,在体内与特异性致癌位点相结合,使肿瘤细胞死亡。分子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分子,作用于肿瘤的特异性细胞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等,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促进凋亡的抗肿瘤作用。与全身化疗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抗肿瘤的作用,多数毒副反应明显减少。对于骶前间质瘤目前常用的靶向用药有伊马替尼、舒尼替尼。
肿瘤切除术:对于低位、体积较小的良性骶前间质瘤,可经骶尾部入路手术,而对于高位、体积较大的骶前间质瘤,宜采取剖腹手术,以获得良好暴露。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可有效治疗。
骶前间质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及恶性程度有关,本病多数患者不能治愈,但经过治疗后总体预后尚可。多数患者经治疗后没有后遗症,术后需要定期复查。
骶前间质瘤一般不能治愈。
本病积极治疗后,具体5年生存率尚未有统计数字。
骶前间质瘤患者治疗期间需每月复查影像学检查,病情稳定后每年复查一次影像学检查即可。
患者术后注意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的饮食,有助于患者身体恢复利于后续治疗。日常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日常患者需均衡饮食,每日饮食中包含谷薯类(米饭、面食)、蔬菜水果类、肉禽蛋类、奶及豆制品类以及少量油脂类五大类食物。如:米饭、面食、鱼肉、鸡肉、鸡蛋、瘦肉、豆腐、蔬菜、水果等。每日4~5餐,加餐以水果为主。
术后患者身体较虚弱,宜选择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软饭、稀饭、面包、馒头、包子、鱼肉、鸡蛋、鸡肉、煲汤、土豆、香蕉、果酱等。少吃多餐、适当运动,用酸奶替代牛奶,以免腹部胀气。也可以用姜来刺激食欲。
避免食用油腻的食物,太油腻容易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增加病人的胃肠道反应。术后为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营养膳食,例如牛羊肉,鸡鸭鱼等,可给病人多喝牛奶,多吃蔬菜。
骶前间质瘤患者的护理需要注意伤口清洁、卧床休息和按时服药,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肛门不适、排便改变、腰痛等症状有无缓解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
骶前间质瘤患者术后注意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定期更换纱布和衣物,避免出现伤口感染。家属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或渗液。
骶前间质瘤术后患者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腹部用力,有排便困难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软化粪便的药物,避免因用力排便扯伤伤口。
骶前间质瘤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避免自行加减药量或自行停药,了解药物副作用,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肛门不适、排便改变、腰痛等症状有无缓解进行病情监测,术后每月复查影像学检查,病情稳定后可每年复查一次影像学检查。
部分患者因患病感到烦躁或恐慌,家属注意陪伴并安慰患者,告知患者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鼓励患者面对病情。
长期服药的患者一定按医嘱服药,若出现皮疹、乏力、心慌等症状及时就医。
骶前间质瘤因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可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可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骶前间质瘤目前没有有效的预防方式。
4990点赞
[1]王春喜,魏志成,褚福涛,等.骶尾部横切口骶前肿瘤切除的手术探讨[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4(02):38-41.
[2]张绍发.骶尾部巨大胃肠外间质瘤1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615-1616.
[3]王玉娇.腹腔-盆腔巨大胃肠道高危间质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031(004):63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