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宫颈癌发生在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及产后6~12个月,病变罕见,多无临床表现,多数因宫颈癌筛查发现,中晚期患者会出现分泌物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等,普通妇科检查可能发现宫颈肿瘤,阴道镜检查配合宫颈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镜下早期浸润癌及极早期官颈浸润癌,肉眼观察外观无明显异常,或类似一般宫颈糜烂。随着病程的发展,表现为以下4种类型:
此型最常见,癌组织向外生长,最初呈乳头状或息肉样隆起,继而发展为向阴道内突出的菜花样赘生物,组织脆,触之易出血。常累及阴道,较少浸润宫颈深层组织及宫旁组织。
癌组织向宫颈深部组织浸润,宫颈表面光滑或仅有表浅溃疡,宫颈肥大变硬,呈桶状,常累及宫旁组织。
不论外生型或内生型病变进一步发展,合并感染坏死,脱落后可形成凹陷性溃疡,严重者宫颈为空洞所代替,形如火山口状。
癌灶发生在子宫颈管内,常侵入宫颈管及子宫下段供血层,或转移到盆腔的淋巴结。不同于内生型,该型是由特殊的浸润型生长扩散到宫颈管。本病可分四期:
Ⅰ期病灶局限在宫颈;
Ⅱ期病灶超越宫颈,但没有到达骨盆壁,或者没有达到阴道下三分之一;
Ⅲ期肿瘤扩展到骨盆壁或累及阴道下三分之一,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
Ⅳ期病灶超出真骨盆或癌浸润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
与所有的肿瘤一样,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发生也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与子宫颈癌发病有关的因素主要有行为危险因素、病原体感染、免疫异常等。本病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
性活跃、初次性生活小于16岁、分娩年龄小、生育超过5个孩子的妇女等,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
从来没有进行宫颈病变筛查的女性,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良,阴道分娩次数大于4次,或者未经阴道分娩者发病危险性增加2倍。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为已有性经历的妇女。
孕妇免疫力较低,其HPV-DNA的检出率很高,与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宫颈癌的男子有性接触的女性也较易患宫颈癌。
多种病原体与宫颈癌关系密切,尤其是人乳头状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人巨细胞病毒、衣原体及EB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10%~15%的35岁以上的妇女因持续感染而增高了患宫颈癌的风险。
HPV感染能否发展为宫颈癌除病毒因素外、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也很重要,最重要的宿主因素是免疫功能。
化学致癌因素,如包皮垢,动物试验也证实精液中的精液组蛋白为致癌物质,此类因素可诱发本病。
精神刺激、吸烟、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等因素也可增加本病的患病风险。
凡在妊娠期或产后一年内发生的子宫颈癌均属妊娠期子宫颈癌的范围,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占妊娠数的0.035%~0.26%,发病率为0.007%~0.5%。妊娠合并宫颈癌少见,国内报道仅占宫颈癌的0.92%~7.05%。宫颈癌虽为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合并妊娠并不多见。
首次性生活过早及性伴侣过多的妇女。
不洁性交可传播HPV病毒等病原体,引发本病。
经阴道分娩次数大于4次者。
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佳者。
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典型症状包括阴道接触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米汤样并伴腥臭味。病变晚期可出现恶病质,腹痛及伴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症状。
早期为少量的接触性阴道出血,常见于性生活后和妇科检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阴道流血的频度和每次出血量增加,出血量的多少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的情况而不同,晚期因大血管可发生大出血。
早期为白带增多,是由于宫颈腺体受癌灶刺激或伴有炎症,分泌亢进所致。随着病情发展,流液增多,稀薄似水样,呈腥臭,合并感染时伴有恶臭或呈脓性。
多发生于中、晚期患者或合并感染者。常位于下腹、臀部、下肢或骶尾部。下腹正中疼痛可能是子宫颈癌灶或宫旁合并感染或宫腔积液、积脓,导致子宫收缩所致。下腹一侧或双侧的痉挛性,发作性疼痛,可能为肿瘤压迫或浸润导致输尿管梗阻扩张所致。肾盂积液时可引起肾区疼痛。下肢、臀、骶部疼痛,多为盆腔神经受肿瘤压迫或浸润引起。
泌尿道症状常为感染引起,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随着肿瘤的发展,可侵犯膀胱,出现血尿、脓尿,以致形成膀胱阴道瘘。病灶向主韧带浸润,压迫或侵犯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最后导致尿毒症。不少晚期患者死于尿毒症。
当宫颈癌灶向主韧带、骶韧带扩展时,可压迫直肠,造成排便困难,肿瘤侵犯直肠,可产生血便,最后可形成直肠阴道瘘。
精神减退、乏力、发热、消瘦、贫血、浮肿。
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回流不畅,可形成腹膜后淋巴囊肿,多数患者无症状并自行吸收,淋巴囊肿大者有下腹不适、下肢疼痛,引出囊内积液,症状便可缓解。
患者行盆腔放疗后,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膀胱炎或放射性直肠炎,表现为下腹不适、尿频、尿痛或血尿;里急后重、黏液便、血便。对轻度患者不必处理,中度以上的患者一般采用消炎、止血、解痉等药物外理。
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时易损伤盆腔内神经丛及小血管、致血运不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通常术后保持尿管通畅5~7天,定期开放3~4天,膀胱功能多能恢复。尿潴留者约80%左右于3周内恢复膀胱功能。
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
宫颈癌晚期可有恶病质、贫血等全身衰竭症状。
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常因出现阴道流液、流血就诊于妇产科,通过宫颈活检和宫颈管刮取术、阴道镜检查等检查确诊,并与宫颈炎性病变、宫颈及子宫黏膜下平滑肌瘤、宫颈乳头状瘤、黑色素瘤等病鉴别。
妊娠期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接触性出血者应立即就医。
有阴道流液、下腹疼痛者应立即就医。
本病患者常因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而就诊于妇产科。
需要进行放化疗的患者需要肿瘤科的会诊。
有什么症状?(如阴道接触出血、阴道流液等)
症状持续多久?
既往是否有不洁性交史?
既往有无其它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目的为明确诊断CIN及宫颈癌,早期宫颈癌病灶不明显,为能准确取得癌组织,应宫颈上采用多点活检,分送病理。为提高活检的准确率,目前常用碘试验、阴道荧光检测灯、阴道镜等方法协助取材。中、晚期病例宫颈癌灶明显,能直接取得癌组织。但对有感染、坏死的宫颈癌,在活检时应深取,才能得到新鲜癌组织。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与传统宫颈细胞学涂片相比,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对于检测宫颈异常上皮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它降低了假阴性的比例,提高了识别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及早诊。
已证实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检测HPV高危型是目前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一种手段,结合细胞学检查可预测受检者的发病风险度,决定其筛查间隔时间,并用于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治疗后的监测。
阴道镜在强光源下用双目立体放大镜直接观察子宫颈、阴道的病变,是早期诊断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辅助方法之一。对细胞学检查异常或临床可疑者需行阴道镜检查。该检查可发现肉眼未发现的亚临床病灶,并在可疑部位活检,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及准确性。
宫颈锥切术包括传统的冷刀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F),此手术适用于:
宫颈细胞学阳性,但切片检查阴性。
易有微小浸润癌而未获诊断者。
不能排除浸润癌。
宫颈癌前病变Ⅲ期患者。
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Ⅰ期年轻患者。
目前宫颈癌尚未分离出理化性质纯粹、专一的特异抗原。近年发现鳞状上皮癌肿相关抗原敏感性在原发性宫颈癌为44%~67%,复发率67%~100%,特异性为90%~96%。在宫颈鳞癌根治术后鳞状上皮癌肿瘤相关抗原明显下降,复发时活性重新出现,故可用于疗效的监测和疾病的复发。
中、晚期宫颈癌,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时应行膀胱镜检查,以正确估计膀胱黏膜和肌层有无受累,必要时行膀胱壁活检,以确诊及指导分期。
适于有下消化道症状和疑有直肠、结肠受侵犯者。
了解输尿管下段有无癌组织压迫或浸润而致梗阻,以利准确分期和治疗。
了解宫颈及宫颈癌转移途径相关的部位有无肿瘤浸润转移。
注意外阴部有无肿瘤。因晚期患者可有外阴部转移。此外,子宫颈癌和外阴癌还可同时存在。
对有阴道出血者,最好先行指诊,初步了解病变范围后再轻柔地放入窥器检查,以免碰伤癌组织而引起大出血。窥视主要目的是了解宫颈形态,如疑为癌瘤,要了解其类型、大小、累及宫颈及阴道的范围,早期子宫颈癌局部改变不明显,应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有人提出可用组织脆性试验和组织弹性试验辅助检查。
以食指自阴道口向内触摸全部阴道壁、宫颈表面及宫颈管部,注意质地、癌瘤范围及指套有无带血等。
除能了解子宫颈的病变外,还可了解子宫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两侧附件和宫旁有无肿块、增厚和压痛。
注意直肠前壁是否光滑,阴道后壁的弹性,宫颈管的粗细和硬度,宫颈旁主韧带及骶韧带有无增厚、变硬、弹性消失和结节感,以及盆壁有无癌肿浸润及转移肿大的淋巴结等。三合诊检查是确定宫颈癌临床分期不可缺少的步骤。
本病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来确诊,以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的症状包括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下腹包块,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排尿困难等。超声检查能区分子宫肌瘤与其他盆腔肿块。磁共振检查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数目和位置。子宫颈癌的表现是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及白带增多或不正常阴道排液等症状,可借助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HPV 检测、宫颈活检、宫颈搔刮等鉴别。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症状与子宫颈癌高度相似:包括阴道出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而内生型子宫颈癌因癌灶位于宫颈管内,宫颈管变粗、硬或呈桶状。分段性诊刮可了解宫腔和宫颈的情况,是子宫内膜癌的确诊诊断,分段诊刮及影像学检查可协助鉴别。
妊娠合并宫颈癌时应综合考虑临床期别、孕周、患者及家属的要求来进行治疗。一般以妊娠16~20周为界限,20周之前的早中期妊娠以及时治疗母体癌肿为主,倾向于不保留妊娠,20周之后则尽可能保留妊娠至32~34周行剖宫产后再治疗宫颈癌。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及放化疗,本病患者需要长期随访。
该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宫颈原位癌可等待胎儿成熟行剖宫产后子宫切除术。浸润癌时应根据临床分期及妊娠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方法。
宫颈癌Ⅰ~Ⅱ期者,如孕周不足28周,胎儿不能存活,可先行放化疗使胎儿流产后再行宫颈癌根治术。如孕周超过28周,估计胎儿能够存活,先剖宫取胎后行根治术。
产褥期发现宫颈癌时处理与非孕期相同,于产后2周实行,早期浸润癌行根治术,晚期癌则行放射治疗。
宫颈癌ⅡB期以上者,首先放射治疗。妊娠中期采用刮宫或引产排出胎儿后,再行体外照射及腔内放疗。妊娠至足月,应行剖宫产术,然后给予小剂量放疗,待伤口愈合后再行体外放疗及腔内放疗。
对子宫颈癌合并妊娠者,应根据妊娠月份及肿瘤发展情况确定其治疗方案。对确定为原位癌者应严密随访,直至妊娠足月时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产后需继续随访。对确诊为宫颈浸润癌者,应立即终止妊娠,并接受相应治疗。单用一种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故常采用多药联合的方式。常用的治疗方案有PVB方案[顺铂(P)、长春新碱(V)和博来霉素(B)]、BP方案[博来霉素(B)、异环磷酰胺(Ⅰ)、美司钠和顺铂(P)]等。还有PM方案[顺铂(P)、丝裂霉素(M)]、FAP方案[5-氟尿嘧啶(F)、阿霉素(A)和顺铂(P)]等。
一般认为,子宫颈癌合并妊娠预后较差,妊娠合并宫颈癌时,盆腔血流及淋巴流速增加,可促使癌肿转移和发展。分娩时胎儿通过宫颈可能将癌细胞挤至血管内加速癌肿扩散。
本病无法治愈,通过手术切除癌肿后仍可复发、转移。
本病属恶性肿瘤,患者的寿命取决于病情的发展程度。
术后或放、化疗2周后对上述项目联合检测以观察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后1~3年间每3个月复查1次,3~5年间可每半年复查1次,5~7年间每年复查1次,7年后可停止复查。
妊娠期孕妇需保证每餐食的热量及营养摄入足够,但要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忌食油腻食物及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
妊娠期孕妇需保证每餐摄入足够的热量及营养,但要避免体重增长过快。
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忌食油腻食物及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
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需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外出时做好防护和保暖。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家属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切口情况。胎儿如果因孕妇治疗需要早产,出院后注意小心照顾。
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劳逸结合。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适当参加户外运动和轻度体育锻炼,以利于身体健康。
保持大小便通畅,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200mL。
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引起生殖器官炎症。
化疗期间,医生需注意对胎儿生长情况的观察,以放化疗药物影响胎儿生长。
术后定期复查。
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切口有无渗出、渗血,皮肤有无红肿,如有异常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子宫颈癌根治术涉及范围广,患者术后反应大,家属应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出入液量。保持导尿管、腹腔各种引流管及阴道引流通畅,认真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及量。
患者可因患有恶性肿瘤而倍感焦虑甚至抑郁,家属应积极开导患者,和患者共同学习本病知识,了解本病预后,帮助患者树立抗癌的信心,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产褥期妇女应于产后42天做产后健康检查并做妇科检查,观察盆腔内生殖器是否已恢复至非孕状态。
早产儿回家后,首先注意保暖,室温一般应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55%~65%。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应积极预防肺部感染,预防摔伤、烫伤。
妊娠合并宫颈癌与HPV病毒感染有关,目前已推出临床预防疗效值得肯定的HPV疫苗。同时育龄女性可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本病发病相关的知识,做好自身防护,同时做好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
本病可通过每年行一次宫颈脱落细胞或宫颈刮片来早期筛查。
大力宣传与子宫颈癌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及诊治CIN,以阻止宫颈浸润癌的发生。30岁以上妇女每1~2年应普查1次。
年轻女性可考虑注射HPV疫苗来预防子宫颈癌。
已婚妇女,尤其是绝经前后有月经异常或有接触性出血者,及时就医,警惕生殖道癌的可能。
保持正常的性生活,时间不要过早。
注意经期及产褥期卫生安全。
孕妇应注意休息,保持乐观的心情,避免二手烟的吸入。
4798点赞
[1]李晴.子宫颈疾病阴道镜图释[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09:131.
[2]胡自省,刘珈.常见肿瘤临床诊治经验实例剖析[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05:137.
[3]侯惠如,杨丽,闫雅凤.护理病例荟萃[M].英汉对照,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03:98.
[4]刘炜.现代肿瘤综合治疗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391.
[5]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98-30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