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糖酶缺乏症是指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使小肠黏膜刷状缘双糖酶缺乏,使双糖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进食含有双糖的食物时,产生CO2、H2及其他气体和有机酸,随之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肠鸣、排气过多等临床症状,称为双糖酶缺乏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双糖酶缺乏症,其中包括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海藻糖酶等缺乏,以乳糖酶缺乏症最常见。
该症按缺乏的酶的种类不同分类:
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
多继发于肠炎。
最常见,表现为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消失,引起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
由于蔗糖霉-异麦芽糖酶缺乏所致。
由于缺乏海藻糖酶所致,海藻糖酶是一种非还原性双糖,存在于大多数低等植物、微生物及昆虫中。
由于麦芽糖酶缺乏导致淀粉不耐受,摄入含淀粉的食物后出现一系列症状。
双糖酶缺乏症是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导致双糖酶缺乏所致,如乳糖酶、麦芽糖酶和异麦芽糖酶等,双糖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导致腹泻,好发于胃肠道术后的患者、胃肠疾病的患者、先天性双糖酶缺乏者。
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于肠炎后出现乳糖不耐受性腹泻。不少新生儿和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由于肠黏膜发育不够成熟,以及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排便次数多,待活性正常后次数减少。
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相关。
是蔗糖霉-异麦芽酶缺乏所致,由于未吸收的蔗糖在肠腔内过多,造成渗透压过高和发酵性腹泻。
由于缺乏海藻糖酶所致,病人吃蕈类后引起腹痛、腹泻、胀气与呕吐等症状。蘑菇含海藻糖,腹泻延续数小时,禁食蘑菇类就不再发病。
由于麦芽糖酶缺乏所致。
乳糖酶缺乏症的患者服用牛奶或乳糖。
蔗糖霉-异麦芽糖酶缺乏症的患者服用蔗糖或异麦芽糖。
海藻糖酶缺乏症的患者服用蘑菇或昆虫。
麦芽糖酶缺乏症的患者服用淀粉类食物。
很少见,于1959年首次报道,病人多见于芬兰。
于1963年首次报道,该病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性乳糖酶下降。发病年龄和发病率存在种族与地区差异,亚洲人发病年龄为7~8岁,欧美部分民族约20岁,黄种人和黑种人发病率均高于白种人。
该病于1961年首次报道,美国白人的发病率是2%。该病较为少见,在成人中更为少见。
多发于格林兰,其发病率为8%,其余地区仅有3例报道。
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局限性回肠炎、乳糜泻等疾病的患者易患双糖酶缺乏症。
胃肠道术后的患者可能容易患双糖酶缺乏症。
先天性二糖酶缺乏的患者。
双糖酶缺乏症患者典型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常伴随脱水,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并发尿布疹、呕吐、生长发育迟缓。
乳糖酶缺乏时,服牛奶或乳糖后可引起腹鸣、腹痛或有绞痛,腹泻重者粪便呈水样,酸臭有泡沫,停服含乳糖的食物后症状消失。
婴儿出生后进食母乳或牛乳后不久即出现呕吐,婴儿不能成长,出现脱水、酸中毒、乳糖尿和氨基酸尿症,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开始喂养后出现暴发性腹泻,水样多泡的酸性大便,伴腹泻,可致呕吐、脱水、肾小管性酸中毒、双糖尿、氨基酸尿、白内障、肝和脑损伤,如诊断过迟可引起死亡。停止喂乳后腹泻消失,无乳糖尿和氨基酸尿症。
服牛乳后可引起水样酸性便伴腹胀、腹部不适。病人一般情况好,如无肠道手术史者一般无脂肪泻。
服用蔗糖酶或异麦芽糖的患者可出现暴发性腹泻,大便为水样多泡的酸性粪便,pH可达4.0~5.0。婴儿有严重腹泻,成年人却仅胃部不适,摄入甜食及水果后会出现症状。
病人吃蕈类后引起腹痛、腹泻、胀气与呕吐等症状,粪便常为水样。腹泻只延续数小时,禁食蘑菇类就不再发病。
摄入含淀粉的食物后会出现腹胀、腹泻、排气过多等现象。尤其在生后4~6个月缺乏胰淀粉酶,症状表现尤为明显。
可表现为皮肤发干、汗少、弹性减低,口渴、尿量少,常指少于400ml等,可能与大量呕吐有关。
双糖酶缺乏症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其常见并发症有尿布疹、呕吐、生长发育迟缓,导致小儿难治愈的慢性腹泻,造成宝宝缺钙、缺锌、缺铁和贫血等症状等,严重的时候诱发的并发症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成人二糖酶缺乏症会引起腹泻,一般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当普通人群出现呕吐、腹泻、腹痛、腹胀,同时身材偏矮小,应及时就医并做粪便检查、乳糖耐量试验、乳糖氢呼吸试验等检查,注意鉴别各种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如儿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如呕吐、腹泻、腹痛、腹胀;与同龄人相比身材偏矮小,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偏低。
如普通人群出现晕厥、难以耐受的腹痛、强烈呛咳,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大多数患者建议就诊儿科或者消化内科。
若患者为突然性的晕厥建议就诊于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
出现症状前吃什么东西了吗?
以前发生过这种症状吗?(如腹泻、腹痛、腹胀)
这种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是怎么缓解的?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了吗?治疗了吗?疗效如何?
小时候是母乳喂养的吗?
呈酸性粪便,pH为5.0~6.0,为双糖酶缺乏提供依据。
乳糖50g加温水400ml空腹服下,于服前及服后15、30、60、90及120分钟抽血测定血糖,在试验过程中及试验后数小时内观察病人症状变化并检查粪便性质。血糖检查升高>1.4mmol/L者为正常,<1.1mmol/L者为异常,在1.1~1.4mmol者不能肯定。乳糖试验不正常的病人,在试验过程中或在试验以后常有以下症状,如绞痛、腹泻、腹胀,有上述症状者占66.7%。
该试验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试验,使用较广泛,口服乳糖1g/kg,呼气中氢超过基线20×10^6示乳糖吸收不良。
小肠黏膜活检是最直接、最可靠证明双糖酶活性的方法,可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原发性仅有糖消化酶活性减低或消失,无肠黏膜病变,继发性常伴有肠黏膜损害。
临床表现乳糖酶缺乏时,进食含有乳糖的食物可引起腹泻、呕吐、腹胀、腹部不适,停服含乳糖的食物后症状消失。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时,在服蔗糖及淀粉后引起腹泻,症状与乳糖酶缺乏相似。
结合粪便检查为酸性、乳糖耐量试验阳性、乳糖氢呼吸试验阳性、小肠黏膜活检中消化酶活性减低或消失等可确诊为双糖酶缺乏症。
如乳糜泻、小肠广泛切除术后、Whipple病(惠普尔病)、Crohn病(克罗恩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小肠淋巴肉瘤、小肠恶性淋巴瘤等疾病及某些药物(如酒精、新霉素、考来烯胺)引起的吸收不良。
治疗双糖酶缺乏症的主要方法是饮食治疗,即限制饮食,其次若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或止泻药等缓解症状。
适用于胃肠道感染致双糖酶分泌不足的患者,常用的抗生素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或者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但易存在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不适,需在医生指导后用药。
适用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常用的止泻药有蒙脱石散等,可出现便秘、大便干结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双糖酶缺乏症患者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双糖酶缺乏症的主要方法是限制饮食,禁食奶类及含有乳糖的食物。轻者牛奶限量,重者完全禁食,婴儿可给无糖牛奶或加乳糖酶,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者应限制蔗糖摄入,必要时限制淀粉摄入,继发性双糖酶缺乏常为多种酶缺乏。小肠刷状缘酶损害继发于涉及肠道的其他疾病,如成人乳。
减少牛奶及其他富含乳糖食品的摄入,可治疗乳糖缺乏症或降低食物中脂肪含量,及能量密度,也能减轻症状。乳糖酶缺乏或吸收不良者,可根据个体情况分次少量饮用牛奶,即在自己可耐受的范围内适量饮奶或将牛奶与其他食物混合食用,以提高饮奶的耐受性。
坚持低蔗糖饮食对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患儿有效,但部分患儿对蔗糖的不耐受性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改善,以致在青少年期可重新开始食用蔗糖。
麦芽糖酶缺乏者若体内胰淀粉酶含量正常,则适当控制淀粉类食物的摄人量即可。
海藻糖酶缺乏患者仅在摄食大量蘑菇后产生症状,禁食蘑菇尤其是幼菇疗效最好。
酸奶替代牛奶或使用双糖酶制剂。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认为,口服腺相关病毒载体能使肠上皮及固有层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转基因持续表达,有助于乳糖不耐受症状的改善。
双糖酶缺乏症患者若接受正规治疗,除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患者,一般预后良好,且不会影响患者个人寿命,需要按医嘱进行复诊。
如果是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患者,不容易被治愈;其他类型的双糖酶缺乏患者,经过限制饮食,通常能够被治愈,预后较好。
双糖酶缺乏症患者如果经过医院正规治疗,严格限制饮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双糖酶缺乏症患者需要按医嘱进行复诊。
饮食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双糖酶缺乏症的发病率,只要是明确诊断的患者,需要禁食奶类及含有乳糖的食物。
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一次食用量不超过250ml为宜。
不宜空腹饮奶,在进食其他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先用发酵乳(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
宜喝羊奶,羊奶乳糖含量较牛奶低,而且含有丰富的ATP(三磷酸腺苷)成分,可促进乳糖分解并转化利用,饮用后不易产生“乳糖不耐症“现象。
双糖酶缺乏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并按照医嘱限制糖类食物以及服用药物。
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护肛周皮肤。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疾病。
任何药物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随意更换药物或剂量,若出现难以耐受的副作用,如腹泻、呕吐、头晕、头痛、便秘等,需及时告知主管医生,进行更换药物或者做剂量调整。
双糖酶缺乏症的预防也是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已经出现临床表现及胃肠道术后的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完善相应检查和复查。对于新生儿出现呕吐、腹泻等典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筛查,防止发生双糖酶缺乏症。
新生儿服用母乳后若出现呕吐、哭闹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粪便常规、乳糖耐量试验等。
存在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局限性回肠炎、乳糜泻、克罗恩病的患者,需及时就诊治疗。
胃肠道术后的患者按照医嘱及时到医院复查,可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乳糖耐量试验等。
4928点赞
[1]闵琛,许春娣,陈舜年.双糖酶缺乏症[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4):178-180.
[2]宋惠雯,王承党.乳糖酶缺乏基础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2):1842-1844.
[3]郭艳芳,龙承星,刘又嘉.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与腹泻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15):1345-135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