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是常见的有毒陆生节肢动物,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其头部有一对毒牙,与毒腺相连,可分泌激肽、组胺、溶血蛋白等多种有毒物质。被其咬伤后可能出现伤口及周围皮肤肿胀、剧烈疼痛,所属淋巴结和淋巴管发炎。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人们多在野外作业或游玩时易被蜈蚣蜇伤,蜈蚣越大,注入毒液越多,症状越重,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较好。
患者多在野外作业或游玩时易被蜈蚣蜇伤,其严重程度与蜈蚣种类、咬人时注入毒汁量和个人体质差异等因素有关。
蜈蚣两前足各具有一对呈钩状的毒爪,内有管道与毒腺相通,当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蜈蚣毒汁呈酸性,主要成分为酶类,包括酯酶、蛋白水解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以及少量的组胺和心脏毒素,部分种属还含有少量溶细胞素。若被蜈蚣蜇伤,轻者伤口局部红肿热痛,重者可出现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蜈蚣蜇伤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我国南方发生率多与北方地区。
蜈蚣蜇伤好发于野外工作者、蜈蚣养殖者、爱好户外运动者以及生活环境较为潮湿阴热的人群。
被蜈蚣蜇伤,伤口会出现红肿、疼痛,严重者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麻木等症状,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过敏性休克。
局部可有红肿,且皮肤上出现两个瘀点,表现为疼痛、瘙痒,甚至发生水疱、瘀斑及组织坏死,可出现伤口附近的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
患者可有头痛、发热、出汗、眩晕、恶心、呕吐、呼吸加快、谵妄、抽搐、昏迷、共济失调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无尿、少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昏迷表现。蜈蚣越大,注入毒液越多,症状越重,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蜈蚣咬伤后组胺样物质作用于微血管,引起微血管痉挛、扩张、血浆渗出等。导致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呼吸道阻塞和循环衰竭等症状,严重时会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心搏骤停或代谢性酸中毒等,应予积极治疗。
患者有蜈蚣接触史或蜇伤史,表现出全身性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是治愈蜈蚣蜇伤的关键,还需注意蜈蚣蜇伤和其他毒虫咬伤相鉴别。
被咬部位红肿,有两个大而深的齿痕,表现为疼痛、瘙痒,甚至发生水疱、瘀斑,需要及时治疗。
在蜈蚣咬伤后出现头痛、发热、出汗、眩晕、恶心、呕吐、呼吸加快等中毒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患者可在普外科就诊,出现发热、眩晕、呼吸加快等休克症状的患者可至急诊科就诊。
距离被蜈蚣咬伤的时间有多久?
是否已经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具体做法是什么?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伤口肿痛、头晕、头痛、发热、出汗等)
症状持续多久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可有尿素氮、肌酐、血钾升高,血pH值降低,呈代谢性酸中毒改变。
有蜈蚣接触史或蜇伤史,且伤口处有红肿、疼痛等明显症状。
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指标显示异常,白细胞计数升高。
被咬伤后数分钟内局部疼痛,肿胀明显、局部红点,可见瘀斑,自觉刺痛、灼热,严重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腹泻等中毒症状,通过咬伤史或者接触史可鉴别。
被咬伤后伤口剧痛,肿胀和水肿明显,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表现为虚弱、出汗、口渴和耳鸣等。通过咬伤史或者接触史可鉴别。
蜈蚣蜇伤患者的治疗原则是立即处理伤口,减轻毒物继续吸收尤为重要,根据症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可结合中医疗法增强疗效。
用弱碱性溶液,如3%氨水、2%~3%碳酸氢钠溶液、肥皂水等洗涤伤口,以中和皮肤上的酸性毒素。
为缓解皮肤的局部反应,可涂1%氢化可的松油膏。
疼痛较剧者,可注射哌替啶、吗啡等镇痛药。
用0.25%~0.5%普鲁卡因溶液或糜蛋白酶在伤口周围封闭,普鲁卡因可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可止痛并防毒液进一步扩散,糜蛋白酶有分解破坏变性蛋白的作用,可破坏局部的蜈蚣毒素,抑制、缓解、减轻变态反应,阻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局部有坏死感染或淋巴管炎者,应加用抗生素类药物。
抗休克、维持血压:一般常用升压药多巴胺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补充血容量:宜先静脉滴注中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液,再酌情给予其他溶液。
可用抗组胺药和钙剂治疗,严重者静脉输注维生素C、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注射适量肾上腺素进行处理,必要时重复用药。
肌肉痉挛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蜈蚣蜇伤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可服用清热解毒方剂,如大黄、黄芩、黄柏、苍术等。
严重喉头水肿者可行气管切开术,严重而未能缓解的气管痉挛,可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
主要根据患者的伤口情况,以及既往有无破伤风主动免疫史等,进行破伤风的预防性治疗。
依据蜈蚣蜇伤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及自身机体抵抗力差异等因素可出现不同后果。若早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强,蜈蚣蜇伤处的损伤较表浅,一般不会造成局部严重感染,可以治愈。
如果自身机体抵抗力较弱,蜈蚣蜇伤范围较大,毒素可吸收入血,诱发感染性休克或者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及时抢救,一般可以治愈,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
蜈蚣蜇伤治愈者一般不影响正常寿命。
蜈蚣蜇伤治愈后无需复诊。
蜈蚣蜇伤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保证营养均衡,促进伤口恢复,避免食用不利于伤口愈合的腌制食物或辛辣刺激食物。
建议食用有消肿止痛作用的食物,如荔枝、胡萝卜。
建议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柠檬、黄瓜等。
建议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瘦肉等。
避免食用腌制的食物,如咸菜、咸鱼、咸肉等,易致水肿,加重疼痛。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葱、韭菜等,可刺激血管,导致肿胀。
蜈蚣蜇伤患者的护理重点在于客观评估患者受创情况,观察用药效果,密切关注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和伤口状况,预防过敏性休克症状的发生,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恐惧和紧张的情绪。
蜈蚣咬伤创面较小,出血少,一般无须包扎和覆盖,经消毒处理后敞开即可,注意保持创面干燥。此外,因蜈蚣咬伤疼痛较明显,创面消毒处理时动作应尽量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痛苦。
患者坐位或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监测生命体征,以便于及时发现休克等异常情况。较重的全身症状或过敏性休克大约出现在咬伤后1~2小时,故伤口处理后要严密观察2小时以上。
一旦被蜈蚣咬伤应及时往医院就诊,不可因伤口小不予重视,避免延误诊治,加重病情。
预防蜈蚣蜇伤,主要是尽量避免前往蜈蚣聚集的地方,注意个人防护,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
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和清洁,可在墙角等潮湿地方洒石灰,以防蜈蚣游爬,同时墙角撒生石灰,还有干燥除湿作用。
在户外劳作或游玩时注意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袖衣裤,避免穿凉鞋或拖鞋,不要随地就座或躺下休息,发现蜈蚣时及时躲避和远离,避免用手或赤脚拍打驱赶,以防咬伤。
4066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97.
[2]陆烨,童剑萍.疗养院夏季蜈蚣咬伤和蛰伤的防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211-212.
[3]张幽鸣.蜈蚣咬伤126例急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5:71-73.
[4]李婷婷,刘海燕,马志强.西双版纳地区常见急性中毒救治手册[M].2016:18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