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导致的疾病,起病急骤,有突然高热、腹泻、大便性状为脓血便或黏液便等症状,常见于2~7岁的儿童,主要通过抗生素、灌肠等治疗,预后较好。
小儿细菌性痢疾主要分为四类: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因脑缺氧、水肿而发生反复惊厥、昏迷和呼吸衰竭。早期有嗜睡、呕吐、头痛、血压偏高,心率相对缓慢,随病情的进展很快进入昏迷。
又称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常在细菌性痢疾脑型或休克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病情危重。
上述肺型或脑型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
病原是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的志贺菌属,分A、B、C、D四群(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宋内氏菌),我国以福氏菌、志贺菌多见。志贺菌内毒素从肠壁吸收入血后,引起发热、毒血症及急性微循环障碍。痢疾杆菌存在于病儿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粪便可以直接污染水源和食物,也可通过苍蝇、蟑螂的爬叮污染食物和用具,也可通过污染的手将痢疾杆菌带进消化道。在儿童中,手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生水中常含有来自于带菌者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未经过高温杀菌的生水经儿童饮用后,诱发小儿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常常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粪便污染食物,儿童食用此类污染过的食物后诱发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以夏秋季最为常见,地区分布集中在温带或亚热带。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家蝇可为携带者,通过物理性携带感染者的粪便,而使疾病传播。
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接触被污染的物体、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中发病的高峰年龄是1~5岁,此年龄段的儿童由于机体抵抗力低,饮用生水、不干净的水果食物等,即可发病。感染后免疫力短暂,并且不稳定,可重复感染。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是发热、腹泻,大便性状为脓血便或黏液便。少数患者可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出现昏迷、抽搐及呼吸衰竭。
是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常见症状,起病急骤,可突发高热。
小儿细菌性痢疾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黄,水分较正常增加。
大便性状常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可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脓血便及黏液便也较常见。
部分患者可合并肾衰竭、溶血尿毒症性综合征,这些都与肠道功能紊乱、水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可出现脱水,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脱水指人体由于大便次数变多,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时补充,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输液补充体液。
指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是临床各科严重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小儿细菌性痢疾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指脑内的水分增加,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症,是脑组织对细菌性痢疾的应激反应。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刻前往医院就诊。需要做大便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并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儿童进行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小儿细菌性痢疾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发热、腹泻、大便性状为脓血便或黏液便等症状,高度怀疑小儿细菌性痢疾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患者,若出现腹泻、高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小儿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感染科等。
最近大便的量和颜色是否发生变化?
腹泻持续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腹泻,大便性状为脓血便或黏液便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现脓血黏液便,镜检有成堆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有时血小板可减少。
目前已有应用荧光物质标记的痢疾杆菌,来检测大便标本中的致病菌,方法各异,都较快速,但特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采用核酸杂交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等优点。
可以通过该检查观察到患者的肠黏膜,可以排除肠穿孔或者肠粘连等疾病。
急性菌痢时白细胞增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者有贫血,中毒型伴DIC时血小板减少。
取黏冻脓血便送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以白细胞为主,偶见吞噬细胞。
大便培养是目前确诊和鉴别诊断最可靠依据,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取样,并连送数次。
检测大便中的细菌抗原,但有假阳性。
对慢性患者须与其他结肠炎鉴别时可考虑使用。
典型的细菌性痢疾症状为发热、腹泻、大便性状为脓血便或黏液便。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为主的疾病,曾经称为大脑炎,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以成为传染源,但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猪或者马等家畜,传播途径主要是蚊虫叮咬,好发于蚊虫较多的7~9月份。尤其以儿童发病率最高,也可出现发热、惊厥等症状,经粪便常规、血常规即可鉴别。
该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起病多为亚急性,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与缓解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临床分型及病期等有关,与痢疾主要的鉴别点是该病抗菌治疗无效,痢疾有效。
小儿细菌性痢疾治疗周期较短,治疗主要以维持水及电解质紊乱、恢复肠道功能、抗菌治疗为主,且适当休息,保持生活规律。
对患者进行隔离、严格卧床休息,采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为迅速控制感染,通常选用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口服或静脉滴注,因近年来痢疾杆菌出现耐药性,故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药物。
对于发热惊厥的患者,可使用地西泮止惊,物理降温。
苯巴比妥钠也是在患者出现惊厥时使用的止惊药物。
该药是磺胺甲恶唑与甲氧苄啶的复方制剂,为磺胺类抗菌药,对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儿童急性中耳炎。复方新诺明主要的优点是毒性较小、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抗菌谱广。早产儿以及不足3个月的婴儿、肝肾功能不佳的患者以及对磺胺过敏患者均应禁用复方新诺明。注意此药不与乳酶生、促菌生、干酵母等助消化药品同服,以免降低疗效。
是一种高效抗菌收敛药,服药期间患者尿液为红色,停药后尿液可恢复正常的淡黄色。若细菌性痢疾患儿有高热的情况,可适当给予退热剂或进行酒精擦浴、湿毛巾擦身等物理降温。
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可进行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并且控制感染极其重要,危重的病人疑似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本病无手术治疗。
针对患者发热、脱水、水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进行退热、补水,维持水、电解质紊乱等。另外,应该按脱水程度给予液体疗法。
如患者出现脑水肿,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降颅内压、保钾利尿剂。
小儿细菌性痢疾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通常可治愈,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大部分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可以治愈。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该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常由于腹泻导致昏迷或抽搐,容易危及患者生命。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复诊时进行粪培养,检查是否还有痢疾杆菌。
小儿细菌性痢疾患者的饮食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均衡地补充各种营养物质,补水、消除感染为主。
宜给予易消化、纤维素含量少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稀饭等。避免辛辣、生、冷、硬的食物。
宜多饮水及含钾、钠高的果汁及饮料。
忌辛辣食品、牛乳、豆浆、海鲜发物,如带鱼、虾、蟹等。
小儿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应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绝对肠道隔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评估腹泻程度、记录每天大便状况。当患者发生紧急情况时,要积极采取处理。
了解各类抗细菌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每次便后进行肛周皮肤护理,便后用温水洗抹,必要进涂植物油。便纸要清洁、柔软。
对于高热患儿应勤测体温,若体温超过38.5℃需及时告知医师,或先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全身擦浴等,然后及时送医救治。
小儿细菌性痢疾患者在治愈后若再次出现腹泻、发热可去医院复诊。
小儿细菌性痢疾患者的食具、用具要单独使用,要有专用便盆。
若患者出现治疗后的并发症,如抽搐,则需使患者侧卧,用手指及时清除口鼻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吸入室息。还要防止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及时送医救治。
痢疾杆菌的传染性较强,多生长在生水和被污染的食物中,小儿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管理出发,如不饮用生水、不吃污染过的食物等。
对初次发现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应彻底治疗,积极治疗并发症,控制感染,出现高热、脱水立即去医院筛查。
患者和带菌者应进行有效隔离和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重点监测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慢性患者和带菌者不得从事上述行业的工作。
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口服活菌苗可使人体获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维持6~12个月。
4370点赞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著.儿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6.
[2]李国华主编.小儿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500-503.
[3]吕大力,张诚编.自我治疗常见病全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287.
[4]余庆云,史美峰编,婴幼儿喂养与卫生保健[M].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10,54.
[5]谢莉莉编.儿科疾病实用指南双色图文版[M].广州出版社,2005.01,6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