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性口炎中疱疹性口炎的发病率最高,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该病具有传染性,起病急,患儿高热、口腔内颊黏膜、舌、颚等处出现可出现小庖疹,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有疼痛,患儿进食时疼痛更为剧烈。疱疹也可以单独发生在唇及口周皮肤,此病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主要是由单纯性疱疹病毒Ⅰ型引发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小儿抵抗力较弱更容易诱发。一般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直接、间接接触传播。
单纯疱疹病毒接触宿主的易感细胞后,突破细胞膜侵入胞浆,去掉外壳蛋白质,进入细胞核,其核心核酸(DNA)在细胞核内合成蛋白质和氨基酸,重新合成病毒颗粒,完成病毒的复制。再通过胞浆、细胞膜向周围扩散,引起急性发作,称为原发性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患者体内形成抗体,但量不足,遇到感冒发热、消化功能失调、过度疲劳等因素,全身或局部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引起潜伏在细胞内的病毒活跃、繁殖,导致单纯疱疹的复发,或称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可致小儿抵抗力低下,增加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感染机率。
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道疾病可致小儿抵抗力低,增加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感染机率。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增加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感染机率。
病毒感染性口炎中,疱疹性口炎的发病率最高,终年可以发生,以2~4月份最多,具有传染性,可群体发病。多发病的年龄为1~5岁,尤其是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最容易患病。
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飞沫进行空气传播。
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水、食物等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毒进行传播。
该疾病容易好发于以下人群。
抵抗力低下人群。
免疫功能紊乱人群。
新生儿。
严重营养不良及伴有其他感染人群。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一般起病急,主要表现为患儿高热、口腔内颊黏膜、舌、颚等处出现小庖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伴有婴儿流口水、哭闹等不适,该病可造成皮肤系统损害,引起继发感染。
病损最初表现为弥漫性黏膜潮红,在24小时内渐次出现密集成群的针尖大小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环绕红晕,水疱很快破溃,暴露出表浅小溃疡或溃疡相互融合成大溃疡,表面覆有黄白色分泌物,溃疡一周左右自愈。
在疱疹出现前2~3天患儿常有烦躁、拒食、发热与局部淋巴结肿大,2~3天后体温下降,但口腔症状加重。
单纯疱疹初起可表现为局部发痒,之后疼痛,小婴儿常伴有流口水、哭闹,一些患儿没有全身症状,有的患儿体温达39~40℃。肿大的淋巴结数周后才正常。
该病可造成皮肤系统损害,引起继发感染,并易于复发。
全身症状重者,可因高热引发惊厥。
当患者突发高热,口腔黏膜或及口周皮肤上出现红色斑丘疹时,应积极就诊于儿科或口腔科,一般根据临床表现、细胞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可诊断,注意与急性溃疡性口炎,手足口病等疾病相鉴别。
如发现患儿有突发的高热,口腔黏膜及口周皮肤上出现红色斑丘疹,单个或成丛的疱疹、溃疡、疼痛、流口水、拒食、烦躁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或口腔科就诊。
是否出现疼痛、流口水、拒食、烦躁等情况
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烧的?
是否出现四肢抽搐情况?
是否有药物过敏情况?
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患儿是否出现白细胞总数减低情况。
检查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有助诊断。
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有助于医生诊断该疾病。
可取新鲜疱液接种,分离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可有助于诊断。
可判断口腔面膜病损情况以细胞变形和坏死为主。
可通过脑电图鉴别患儿是否属于癫痫发作状态。
依据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即可做出诊断。
患儿高热,口腔黏膜及口周皮肤上出现红色斑丘疹,很快出现单个或成丛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溃疡面上有黄白色渗出物覆盖,具有疼痛、流口水、拒食、烦躁等典型症状。
在皮肤黏膜疱疹刮取物涂片中检出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新鲜疱液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血清抗体升高,组织病理病变以水泡为主,基本可确诊。
因细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很快形成溃疡,溃疡呈散在或连成大片,形成假膜,疼痛明显,白细胞总数升高,持续超高热。
由肠道病毒引起,患儿表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及溃疡,手、足出现疱疹是本病的特征。
对单纯性疱疹没有特效药治疗,主要是采用局部的对症治疗以减轻痛苦、促进愈合,可局部应用阿昔洛韦类抗病毒药物及康复新液等,一般1~2周口腔黏膜可恢复正常。
可用康复新液漱口,以促进愈合。
患儿高热时,需服用退热剂控制高热。
对于重症者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为自限性疾病,1~2周内口腔黏膜恢复正常,该疾病存在一定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一般预后良好,为自限性疾病,可治愈。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病期间应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婴幼儿应母乳喂养,较大患儿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较小患儿宜母乳喂养,较大患儿宜清淡饮食。
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鸡蛋、猪肉等)及丰富维生素的食物(水果、蔬菜)。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酸、过咸、热、硬等刺激性食物。
患儿平时应注意保持室内新鲜空气,同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维持好口腔卫生,积极预防感染,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身体状况,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维持好口腔卫生,认真刷牙、饭后漱口。
多参与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提高免疫力。
避免患儿吃手、咬玩具等,避免感染。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遵从医嘱,积极预防感染,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有的患儿体温可达39~40℃,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身体状况,必要时可服用退烧药物,积极预防因高热而引发惊厥等并发症。
做好孕期保健,提倡母乳喂养,提高宝宝免疫力。
住所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小儿抵抗力较差应与病人隔离,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让孩子经常户外运动、晒太阳,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5015点赞
[1]林志主编.现代临床儿科疾病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5:208.
[2]孙志群主编.儿科疾病诊治与新生儿重症监护下[J].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6:36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