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畸胎瘤由一个以上胚叶多种组织构成的一种先天性异位瘤,比较罕见,发病率占脑内肿瘤的0.5%,多半数位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区、颅后窝。根据大体结构分为囊性或者实质性,它的临床表现与其大小,位置及生长速度有关系。临床多见头痛、头晕为主要症状,伴有呕吐、抽搐,间歇性发作。
即良性畸胎瘤,由已分化成熟的组织构成。
即恶性畸胎瘤,由胚胎发生期的未成熟组织构成,多为神经胶质或者神经管样结构,常有未分化、有丝分裂增多的恶性病理表现。
良性畸胎瘤向恶性畸胎瘤转变的过程。
颅内畸胎瘤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环境刺激因素以及细胞移行或者胚胎残留有关。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无特定好发人群。
颅内畸胎瘤的发生于遗传有关,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染色体、基研究得到证实。
物理、化学、生物是影响肿瘤发生重要的环境因素,但有关环境因素在颅内畸胎瘤的作用并无明确的定论。
这些全能细胞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残留在不恰当的位置就会发育成各种胚芽细胞性肿瘤。
国内外第一次关于颅内畸胎瘤的报道是在1864年,但颅内畸胎瘤的发病率仍较低。颅内胎瘤是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原始生殖细胞的先天性异位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5%,我国统计的颅内畸胎瘤占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29.2%。
颅内畸胎瘤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平均年龄小,反映了新生儿期胚胎发育的因素对畸胎瘤的生长有意义。
颅内畸胎瘤的发病性别具有特点,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据国内外专家统计,对于颅内生殖细胞肿瘤,不论何种类型以及某个部位,均具有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的特点,这可能与胚胎发育因素有关。
颅内畸胎瘤常位于中线,所以常无明显脑定位体征。多数病人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可出现四叠体受压综合征、内分泌症状、尿崩症以及视力减退等。颅内畸胎瘤的患者还可出现双眼上视不能、耳聋、眼颤等不适症状。
颅内畸胎瘤常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如脑室内、桥小脑角区等颅内畸胎瘤均可引起头痛、呕吐等不良表现。
位于鞍区、松果体区的颅内畸胎瘤,可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性早熟、水、脂肪代谢紊乱等。
表现为眼球垂直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或者不等大、光反应消失、调节反射存在等。
颅内畸胎瘤患者的症状,根据患者的部位不同典型症状也不同:
可出现双眼上视不能、共济失调、性早熟、脑神经麻痹等。
可出现尿崩症、嗜睡、视力视野障碍以及水、脂肪代谢障碍等。
可出现小脑功能损害及颈硬等,脑室内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
可出现头痛、呕吐、复视、共济失调、耳聋、眼颤、脑神经损伤及颅内高压等。
颅内畸胎瘤的患者还可出现双眼上视不能、耳聋、眼颤等不适症状。
位于松果体区、鞍区的颅内畸胎瘤患者可出现畸胎瘤,男孩初选睾丸体积增大,阴茎增长、增粗,胡须、阴毛出现等,女孩可出现乳房发育,出现阴毛、腋毛、月经来潮等。
颅内畸胎瘤根据其生长部位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对于颅后窝区占位性病变累及小脑功能患者,可出现运动的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共济失调的体征。
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尿量多在4000ml以上,并且日间尿量和夜间尿量相当。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癫痫等典型症状要及时就医,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就诊。医生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影像资料对本病进行确诊,本病要与生殖细胞肿瘤等疾病相鉴别诊断。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癫痫等典型症状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耳聋、眼颤等不明显症状要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就诊。
若患者出现癫痫、视力障碍等不适症状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院?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视野改变、癫痫发作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精神障碍等)
有无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产生的某种生物学物质,它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种肿瘤的可能。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可以产生不同种类的胚胎蛋白,故一些血清及脑脊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的增高,对颅内畸胎瘤诊断有意义。临床上常检测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癌胚抗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碱性磷酸酶等。
CT显示肿物形态不规则,呈结节状或明显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多为实质性,可有囊性和钙化或骨化,表现为低、等、高混杂密度肿块,病灶低密度区为脂肪组织,等密度区为肿瘤的软组织成分,高密度为瘤内钙化及骨骼成分。恶性畸胎瘤有时可见到瘤内出血,多发囊性者较常见。CT对钙化和瘤内脂类成分十分敏感,少数畸胎瘤内油质状液体可破入脑室内。良性畸胎瘤发现时一般体积较小,在松果体区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注入对比剂后肿瘤有明显强化,但密度极不均匀,有时囊壁强化呈多个环状影。
核磁平扫时由于肿瘤由多种成分构成,故T1WI和T2WI的信号极为混杂,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可为多囊性,边界较清楚。MRI对脂肪组织较敏感,且在显示肿瘤的轮廓、范围、部位、起源、形态、质地等方面更具有优势。T1WI、T2WI上高信号区为脂肪组织,但需与出血鉴别,脂肪抑制序列可加以鉴别,因为脂肪抑制序列上肿瘤内的脂肪组织被抑制呈低信号。T1WI、T2WI上低信号区为瘤内的钙化成分;但MRI对小的钙化灶敏感度不及CT。
典型症状,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癫痫、共济失调等症状。
相关影像学资料可见颅内畸胎瘤样改变,比如核磁可出现结节状或分叶状等改变,医生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影像资料对本病进行确诊。
松果体区畸胎瘤需重点与之鉴别,生殖细胞肿瘤约占松果体区肿瘤的50%左右,好发于青年男性。CT或MRI一般信号或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明显强化,生殖细胞肿瘤易多发,若鞍上池等其他部位同时有病灶存在时应首先考虑生殖细胞瘤。
鞍区畸胎瘤需与之鉴别,垂体腺瘤在冠状扫描中可呈葫芦状,蝶鞍明显扩大,可有瘤内出血,可有内分泌功能低下,常容易鉴别。
鞍内、鞍上及鞍旁区畸胎瘤需与之鉴别。颅咽管瘤多发生于儿童,多数可突入第三脑室而梗阻室间孔。CT以钙化为特点,周边呈蛋壳样,也可为斑块装散在钙化。MRIT1像呈高低信号不同,尽管囊性成分和实性成分在T2像皆呈高信号,但囊性变的胆固醇成分比实性成分信号更高。颅咽管瘤为先天性,多有儿童垂体功能不全,发育矮小或性征不发育。症状上不像鞍上畸胎瘤以尿崩为首发症状,而是多为视力视野改变和颅内压增高现象,尿崩常发位于肿瘤的晚期。
囊变为主的畸胎瘤需重点与之鉴别,皮样囊肿多见于30~50岁的男性,好发于鞍底,CT上可见不均匀脂肪密度,囊壁较厚并可见钙化。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CPA区),CT以不均匀的低密度为主,MRI上因成分不同信号多不同,有“见缝就钻”的特征,DWI扩散受限。
小脑半球以囊性成分为主的畸胎瘤需与之鉴别,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30岁~49岁,是成人小脑四脑室区最常见的肿瘤,典型表现呈“大囊小结节”改变,血供丰富,增强后结节显著强化。
颅内畸胎瘤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以手术直接切除为主,由于肿瘤常位于中线部位,手术多难以全切,如能全切可望治愈。不能全切者可同时行脑脊液分流术,以缓解梗阻性脑积水。对于未成熟或恶性变者,术后可辅以放疗或化疗,放疗与化疗对良性畸胎瘤无效。此外,分子靶向、免疫治疗可作为日后发展的新方向。
这类药物治疗脑水肿、颅内压高的患者,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不良反应。
这类药物适应于脑外伤、脑肿瘤等患者抗癫痫,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肾功能异常等。
直接手术切除是治疗颅内畸胎瘤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原则是尽可能切除肿瘤,同时尽量保护周围脑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完整。对于良性肿瘤,如果手术全切,则不需要术后给与其他辅助治疗。即使是恶性肿瘤,也要争取实现最大范围的手术切除。不能全切者可同时行脑脊液分流术,以缓解梗阻性脑积水。
放射治疗的范围包括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防止肿瘤复发、中枢神经系统内播散以及未能全切的肿瘤;脑深部或者累及重要结构,估计手术不能切除或者手术可使原有症状加重的肿瘤;存在手术禁忌症或者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
对于多数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以及总生存期。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肿瘤化疗药物中常用的为亚硝基脲类烷化剂。常用的有卡莫斯丁、洛莫司丁、尼莫司丁等。替莫唑胺为第二代烷化剂,可口服、易通过血脑屏障、耐受性好,与其他药物无叠加毒性、与放疗具有协同疗效,目前用于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
其他治疗包括分子靶向、免疫治疗等,这些治疗方式作为日后治疗颅内畸胎瘤的新方向。
颅内畸胎瘤积极给予治疗,对于未成熟型颅内畸胎瘤的预后仍然不理想,对于成熟型颅内畸胎瘤来说,全切可完全根治,但全切风险极大。
颅内畸胎瘤尽管积极给予治疗,对于未成熟型颅内畸胎瘤的预后仍然不理想,有研究表明111例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中9例未成熟型畸胎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67%。对于成熟型颅内畸胎瘤来说,全切可完全根治,但是位于鞍区这种周围结构复杂的部位的肿瘤,全切风险极大,往往只能做到大部分切除;对于未成熟型颅内畸胎瘤,经积极治疗后预后也较差。
对于成熟颅内畸胎瘤,如果能根治,可不影响生存期。对于无法根治或者未成熟的颅内畸胎瘤,可影响患者的生存期。
颅内畸胎瘤患者可出现颅内高压、脑水肿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患者术后常规于1个月、3个月、1年、2年、3年、5年复诊,复查项目其中主要包括头颅CT、核磁共振、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等。
颅内畸胎瘤的患者主要食用较为营养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等,适当补充蛋白质加强营养支持;平时还应当保持体重的均衡,健康饮食。此外,可适当运动,增加抵抗力。
颅内畸胎瘤的患者宜清淡饮食,进食较为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面条等。
颅内畸胎瘤的患者宜适量补充鱼、肌肉等蛋白,增加免疫力。
颅内畸胎瘤的患者主要食用较为营养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等,适当补充蛋白质加强营养支持。
颅内畸胎瘤的患者护理应当按医嘱按时给药,对于不能自理的患者应当定时帮助排痰,按摩肢体肌肉。此外,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鼓励患者自主活动。
在医生指导下,家属监督患者规律口服给药。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家属应尽早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肢体活动、床上活动和坐起、站立。
家属应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给患者拍背,辅助其排痰。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适量活动,使其保持乐观的情绪,如听音乐、打太极拳。
放疗患者应当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肾功;术后患者应当按照常规复查,主要包括头颅CT、核磁以及相关化验。
颅内畸胎瘤的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癫痫,因此家属应当24小时陪护,熟悉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能力,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人际空间。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颅内畸胎瘤的筛查主要是定期产检,孕妇要做好产前预防。
孕妇注意孕期产检,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合理饮食。
孕妇避免接触离子射线或者有害物质,比如多环芳香烃、苯酚和酚化合物等。
4670点赞
[1]赵继宗,周定标.神经外科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69.
[2]冯昕,赵学明.颅内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7):1011-101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