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癌是由鳞状上皮恶变而来的,其中瘤细胞分化接近正常细胞的是高分化鳞癌。高分化鳞癌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见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食管、肺、宫颈、阴道等处。
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将其分为:
是高分化鳞癌最常见的类型,一般是由皮肤结节发展成溃疡,并不断侵蚀四周皮肤。
常见于头顶,呈黄褐色硬斑。
常发生于肢体、躯干,为较大面积红斑。
与结节溃疡型相似,但表面有黑褐色色素沉着。
高分化鳞癌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吸烟、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感染、遗传等因素相关。常好发于有家族史者、长期接触致癌物质者、免疫力低下者等。此外,长期情绪低落、年龄增长等都能诱发。
吸烟可使高分化鳞癌发病风险增加,可能与香烟含有多种芳香胺的衍生物致癌物质有关,戒烟后高分化鳞癌的发病率会有所下降。
如染料、皮革、橡胶、塑料、油漆等,发生高分化鳞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现已肯定主要致癌物质是联苯胺、β-萘胺、4-氨基双联苯等,可在30~50年后发病。
有慢性炎症部位,组织细胞反复生长容易恶化。
有家族史者发生高分化鳞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这是高分化鳞癌的最主要的原因,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很大危害,如果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长期在阳光下暴晒,紫外线会侵害人体的皮肤细胞,造成基因突变而导致鳞癌。
长期精神抑郁、情绪低落有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导致高分化鳞癌。
随着年龄增长,接触致癌物的量累积、自身免疫力低下、基因突变等,都能导致高分化鳞癌发生。
高分化鳞癌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发病与种族有关,白种人发生的鳞癌是非白种人的45倍多。
高分化鳞癌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者发生高分化鳞癌的概率明显增加。
长期接触致癌物、射线等都能导致细胞恶化,出现高分化鳞癌。
免疫力低下者难以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发生高分化鳞癌的概率增加。
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有害,长期处于紫外线的照射下,患病几率高。
高分化鳞癌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黏膜破溃、瘙痒、疼痛等,高分化鳞癌的症状还与其发生的部位有关,如肺高分化鳞癌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高分化鳞癌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出血、坏死等。
皮肤、黏膜早期即可形成溃疡,呈结节样、乳状或菜花状,基底可移动,基底表面可有血性或脓性分泌物,易向深部浸润,破坏性大,可深达骨骼。
溃疡周围可有瘙痒,以夜间为重,严重者呈持续性瘙痒伴阵发性加剧,与饮食和情绪无关。常继发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
溃疡一般较深,深及神经可出现剧烈疼痛。
高分化鳞癌的症状还与其发生的部位有关,如肺高分化鳞癌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食管高分化鳞癌有吞咽困难,子宫颈高分化鳞癌有接触性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等。
溃疡常可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
溃疡一般较深,深及血管可出现出血。
溃疡深及血管导致血管破坏,皮肤、黏膜组织血供差出现坏死。
高分化鳞癌还可以出现骨髓炎、骨膜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霍纳氏综合征等并发症。
当高分化鳞癌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破溃或伴有身体其他部位不适,应及时就诊肿瘤科,行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病理学检查、基因检测等检查明确诊断。
当出现皮肤、黏膜破溃、瘙痒、疼痛等,或伴有身体其他部位不适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确诊高分化鳞癌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
高分化鳞癌患者溃疡导致皮肤黏膜坏死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肿瘤科就诊。
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表现时,需要到皮肤性病科就诊。
是否长期处于日光下?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黏膜破溃、瘙痒、疼痛)
出现皮肤黏膜破溃多久了?
有无吸烟史、长期接触致癌物、恶性肿瘤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可发现较典型的肺内病灶。
胸部CT图像避免了病变与正常组织互相重叠,可发现一般X线检查隐藏区的病变,如肺尖、脊柱旁、心脏后、纵隔等处。因其薄层扫描,密度分辨率很高,可以显示直径更小、密度更低的病变。CT不但可以显示病灶的局部影像特征,还可以评估肿瘤范围、肿瘤与邻近器官关系、淋巴结转移状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PET检查可用于全身肿物的鉴别诊断、癌症分期、转移灶检测、疗效评价、肿瘤复发转移监测等。近年来发展的PET-CT,结合了PET与CT的优点,弥补了PET对病灶精确定位的困难,提高了诊断的效能及准确性。
对肿瘤周围血管和神经受累情况,MRI可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此外对碘过敏不能行增强CT扫描的病例可考虑行MRI检查。
对于癌症分期具有重要意义,除腹部超声外,对胸、腹腔积液定位、全身淋巴结等也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采用锝99m标记的二膦酸盐进行骨代谢显像,是肺癌骨转移筛查的重要手段。
肺高分化鳞癌脱落的癌细胞可随痰液咳出,痰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可以明确诊断。中央型肺高分化鳞癌,特别是伴有血痰的病例,痰中找到癌细胞的机会较高。
临床怀疑的肺、气管高分化鳞癌病例应常规进行支气管镜检查。近年新出现的自发荧光电子支气管镜技术,能进一步提高对肉眼未能观察到的原位癌或隐性肺癌的诊断。
通过气管镜,在超声引导下,对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进行细针穿刺针吸活检,用于肺高分化鳞癌病理获取和淋巴结分期。与纵隔镜检查相比,它具有更加微创的优势。
对于怀疑高分化鳞癌转移所致胸、腹水,可抽取胸、腹水做涂片检查,寻找癌细胞。
怀疑转移的体表淋巴结或皮下结节,可切取病灶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或穿刺抽取组织作涂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肿瘤标志物对高分化鳞癌诊断的筛查有一定参考意义,尤其鳞状细胞癌抗原对鳞癌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如果在随访阶段发现肿瘤标志物进行性增高,需要排除早期肺癌。
高分化鳞癌的发生认为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缺失所致,因此癌基因产物如c-myc基因扩增,ras基因突变,抑癌基因Rb、p53异常等有助于诊断早期高分化鳞癌。
高分化鳞癌的典型症状:皮肤、黏膜破溃、瘙痒、疼痛等。
病理学可以看见高分化鳞癌细胞表现。
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
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高分化鳞癌治疗方式的选择与其发生部位和分期有关,主要有手术、化学药物、放射、靶向治疗。高分化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本病中晚期患者可配合化疗,如博来霉素,以控制癌细胞的扩散。
适用于早期没有转移的高分化鳞癌,高分化鳞癌主要手术方式如下:
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手术效果尤好,但是即使发生转移,切除大的原发病灶也能减轻和消除症状。
当肉眼下有明显转移,肿瘤直径超过2cm者方考虑作扩大根治手术。
当有转移灶时,最好的姑息治疗是转移瘤切除。有报告显示切除孤立转移灶后,症状明显缓解,生存多年。不能手术切除时可作动脉插管栓塞或灌注治疗。
放射疗法是高分化鳞癌局部治疗手段之一,对有淋巴结转移的高分化鳞癌,全剂量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模式。对有远处转移的高分化鳞癌,放射治疗一般用于对症治疗,是姑息治疗方法。一些早期高分化鳞癌病人,因高龄或心肺等重要器官不能耐受手术者,放射治疗也可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手术后放射治疗用于处理术后的切缘残留或局部晚期的病例。目前放射治疗方法进展很快,如适形放疗、立体定向放疗(γ刀)及调强放疗等。放射疗法可引起疲乏、食欲减退、低热、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和癌肿坏死液化形成空洞等放射反应和并发症,应给予相应处理。对于高分化鳞癌脑转移病例,若颅内病灶较局限,可采用γ刀放射治疗,有一定的缓解率。
适用于转移的高分化鳞癌患者,常用药物有顺铂、多西他赛、吉西他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本品为嘧啶类的氟化物,属于抗代谢抗肿瘤药,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嘧啶核苷酸转换成胸腺嘧啶核苷核,干扰DNA合成,对RNA的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胃炎、腹痛及腹泻。严重者有血性腹泻或便血,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治疗,否则可致生命危险。骨髓抑制可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顺铂属于细胞周期的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由于癌细胞较正常细胞的增殖和合成更为迅速,癌细胞对本品的细胞毒性作用就更为敏感,可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的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单次中、大剂量用药后,偶会出现轻微、可逆的肾功能障碍,可出现微量血尿。多次高剂量和短期内重复用药,会出现不可逆的肾功能障碍,严重时肾小管坏死,导致无尿和尿毒症。
作用与紫杉醇(PTX)相同,为M期周期特异性药物,促进小管聚合成稳定的微管并抑制其聚解,从而使小管的数量显著减少,并可破坏微管网状结构。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严重骨髓抑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为一种新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和阿糖胞苷一样,进入人体内后由脱氧胞嘧啶激酶活化,由胞嘧啶核苷脱氨酶代谢。本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对中性粒细胞的和血小板均较常见。
为第3代铂类抗癌药,为二氨环己烷的铂类化合物,常见不良反应为神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
针对肿瘤特有的和依赖的驱动基因异常进行的治疗称为靶向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对该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轻。目前,在高分化鳞癌领域得到应用的靶点,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间变淋巴瘤激酶等。
高分化鳞癌一般恶性程度较低,早期患者手术后一般可治愈。早期高分化鳞癌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3%,一般术后不留后遗症。
高分化鳞癌早期进行手术后,一般可治愈。
早期高分化鳞癌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3%。
术后每年都要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
高分化鳞癌患者的饮食以清淡可口、加强营养为主。饮食要从流质食物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需忌酒。
术后患者如需禁食,可经静脉输液礼充营养、水、电解质等。饮食一般从流质如米汤、肉汤等开始,逐步改为半流质或软食,如面条、粥等。
术后患者和普通患者,日常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宜多吃绿色新鲜蔬菜,如黄瓜、波菜等。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高分化鳞癌患者的护理以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复发为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有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伤口的护理等,术后定期监测血象和影像学检查,同时也要注意患者术后的心理疏导。
高分化鳞癌患者术后注意卧床休息,观察患者有无喘憋、呼吸困难、出血等症状,出现不适应送往医院救治。
术后注意伤口周围消毒换药,避免感染,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出血。
术后定期监测血象,尤其是放、化疗后患者易出现骨髓抑制,监测全身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转移病灶。
在生活中,患者家属要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放疗后皮肤表面会有色素沉着形成的红斑、脱皮现象,患者还会感觉四肢乏力,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如果不适的感觉非常严重,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高分化鳞癌的预防主要是根据病因预防,平时尽量避免吸烟、减少致癌物质接触、避免辐射、提高身体免疫力等。
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人群可以行基因检测,每年定期体检。
吸烟是目前主要致癌因素,应该尽量戒烟并且不吸二手烟。
避免长时间辐射或接触致癌物。
避免劳累、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易引发疾病,养成规律作息时间。
避免长期处于日光下,避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
4087点赞
[1]翟曼丽.淋巴结转移性高分化鳞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误诊2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553-1554.
[2]杨浩,张正中,牟韵竹等.寻常狼疮继发高分化鳞状细胞癌[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229-230.
[3]刘冰梅.角化棘皮瘤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4(28):491.
回复快